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高校通识课程中的体现

2021-10-30 06:55伍怡然李中正张冉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

伍怡然?李中正?张冉

【摘要】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程中《国际视角解读中国》一课为例,结合若干具体教学单元的实践,介绍了课程借鉴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提升思辨能力,探索了将课程思政落实到高校通识课程中的新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通识课程;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伍怡然,李中正,张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引言

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创新是当下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多在尝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于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少有涉猎,因此以高校通识课程为平台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就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研究价值。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视角下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设的《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程中,《国际视角解读中国》以英语语料为载体,介绍国际媒体对中国各个维度的报道。课程将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思政素质的培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

一、学习英语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语言是实现文化输出和交流的重要载体,而想要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对于英语语言能力就有较高的要求。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目前针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多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缺少对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国际视角解读中国》通过大量的英语语料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程不仅关注“说什么”,也注重“怎么说”,在课程实施中处处体现语言能力的培养训练。

课程在“封城生活”这一单元主题选取了西方媒体对疫情期间中国民生的系列报道,涉及大数据支持下的成熟物流配送体系、庞大的外卖骑手群体、地摊经济、在线消费习惯、直播带货等大量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这些报道的学习,学生从大量文字、视频语料中掌握了相关热点概念的英文表达,并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练习用英语讲述疫情背景之下中国民生的面面观、国家力量的有力支持和社会经济的强势复苏。在深刻理解中国抗疫成功的社会、文化、制度内因的基础上,积累英语语言素材,提升语言能力,关注热点事件,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输出优秀当代文化。

课程在探讨“中国文化输出”这一主题时,以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网红”李子柒的报道,介紹了以李子柒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利用自媒体获得重大社会影响力、并自发地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进事例。在解读这些报道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李子柒不仅在国内是极具热度的网络人物,在国际上同样有体量庞大的粉丝群体,同时也感受到海外观众对于李子柒和她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赞许。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感知中国文化对西方国家有潜在的巨大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也从李子柒的个人成功经历中了解文化输出的各方因素和条件。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围绕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进行语言教育,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相关语料的学习,所以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上普遍处于“失声”状态,即使是英语专业学生,在这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在西方媒体对李子柒的报道中,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与特色事物的英语表达,比如传统食物、乡村食材、植物花草、传统手工艺等等,这些恰好是学生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极少接触的。《国际视角解读中国》的课程内容对于高校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缺陷做了有针对性的补足,有利于学生以英语为媒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树立文化意识塑造中国灵魂

由于《国际视角解读中国》大量使用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所以势必存在中西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强调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英美文化为代表)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客观差异和历史背景,在理解差异、知其渊源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课程在探讨“中国电影市场与文化”这一单元主题中,选择了西方媒体对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在中国遇冷的报道与对本土电影“流浪地球”“红海行动”“战狼2”的爆红现象的分析。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影片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差异表现,引导学生认识本土电影市场的发展历程,了解本土观影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相关报道还谈及好莱坞对中国体量巨大的电影市场的看重,和对中国本土电影文化的妥协。在报道中国本土电影“红海行动”“战狼2”的成功时,西方媒体坦承这一类型片在中国大获成功的现象背后是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大国情怀;而“流浪地球”这一科幻电影反映了中国本土电影工业尤其是特效制作的突飞猛进。教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文化元素为素材,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对好莱坞电影文化与中国本土电影文化的理解,讨论本土电影工业的未来发展和前景,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树立文化自信。

课程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西方媒体对中国道路、桥梁、高铁、对外援建等方面的报道,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除了对于基建的关注,西方媒体还报道了在轻、重工业若干优势项目上,我国取得了长足的技术发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壁垒,实现了技术突破,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探讨这些报道时,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技术与“一带一路”所展现出的警惕和潜藏的“中国威胁论”,明确我国“和平崛起”的发展路线与“互惠共赢”的包容文化,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热点概念强化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同。

三、培养思维品质提升思辨能力

受到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很多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社会热点事件时所采取的立场和视角往往存在偏颇,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国际视角解读中国》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筛选来自国内外不同媒体的报道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思辨能力,正确甄别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在课程探讨“全民抗疫”这一单元主题的过程中,教师选取了一些西方媒体对于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西方媒体对中国大规模“封城隔离”的措施和疫情之中的民生尤为关注。在解读报道的同时,学生可以意识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特点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区别;而通过对国内与海外疫情控制现状的对比,凸显了中国在重大公共健康危机面前的制度优势,指出过分强调个体自由而不顾大局的西式价值观的弊端。课程介绍的报道中既有世卫组织专家在中国实地考察之后对于中国全面、先进而富有创造力的抗疫手段的赞扬,例如方舱医院的迅速建设、带领隔离人员跳广场舞等,也不乏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和抗疫政策执行力的褒奖。通过对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社会事件的报道解析,教师指出了部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抗疫的偏见与双重标准,介绍了其他国际媒体对中国抗疫成果的肯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媒体在看待中国社会、制度与国情的视角,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为了结合时事热点,兼具各方视角,课程还选取了多家国际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报道。部分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的贸易策略和手段,尤其是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对美国本土经济和产业造成了冲击,构成了威胁。针对这些观点,教师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effrey Sachs(2019)在CNN官网上发表的长文为例,向学生展示一些西方知识分子对于“贸易战”的不同意见。文中指出中国并不是美国的敌人,而是一个努力通过教育、国际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改进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国家;美国政府试图阻止中国发展,这对美国和全球都可能是灾难性的;美国真正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它自己的大公司。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国内主流媒体以外的国际媒体的声音,鼓励学生了解多方观点,思考观点背后的立场问题和思维差异。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坚定中国立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思辨能力。

四、结语

在高校通识课程实施中贯彻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过程,思政教育要与课程特色结合,就离不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国际视角解读中国》一课结合课程的特点,通过筛选大量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报道,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国际话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融入课程培养目标,贯穿于课程实施全程,以语言能力的训练培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以文化意识的树立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思维品质的培养加强学生在面临复杂国际舆情和西方价值输入时的思辨能力,以高校通识课程为平台打造了课程思政新模式。

参考文獻:

[1]陈杰.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1 (4):70-73.

[2]陈先红.“讲好中国故事”:五纬“元叙事”传播战略[N].中国青年报,2016(2):14-15.

[3]黄友义.讲中国故事引领国际舆论[J].公共外交季刊,2015(8):48-52.

[4]贾文山.纪之文.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传播[J].全球传媒学刊,2018(3):27-37.

[5]刘建达.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2020(6):38-42.

[6]张月月.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文化传播研究,2019 (4):59-62.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