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探讨

2021-10-30 02:33韩燕
康颐 2021年17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临床应用

韩燕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儿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患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他们分为参考组(n=50)与研究组(n=50)两组,参考组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方式,研究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式,然后对比两组患儿一次穿透成功的几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护理的依从性以及家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参考组的患儿一次性穿透成功有39例,占比78%,而研究组一次性穿透成功有48例,占比96%,研究组的一次性穿透成功率明显高于参考组。参考组的患儿发生堵管2例(4%),静脉炎2例(4%),渗出3例(6%),皮肤过敏1例(2%),感染4例(8%,而研究组的患儿发生堵管0例(0%),静脉炎1例(2%),渗出1例(2%),皮肤过敏1例(2%),感染0例(0%)。参考组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12例(24%),研究组仅有3例(6%),研究组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远低于参考组的患儿。参考组的患儿护理依从的有36例(72%),研究组的有47例(94%),研究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参考组。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总满意度48例(96%)明显高于参考组的35例(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穿透的成功率,减少对患儿血管的刺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家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DOI】

引言

儿科门诊的患儿基本都是低龄儿童,受限于生理发育,他们的血管很细,疼痛感知性强,性格多动,这就给穿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反复穿刺就会更多地刺激患儿的血管,影响患儿的护理依从性,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必须对穿刺步骤进行有效改善,静脉留置针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本文以此为基础,选取我院儿科静脉输液的患儿100例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患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他们分为参考组(n=50)与研究组(n=50)两组。参考组的患儿中,女童24例,男童26例;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10岁,平均年龄(5.24±0.9)岁;门诊留观时间最短2天,最长7天,平均留观时间(3.28±0.7)天。研究组的患儿中,女童27例,男童23例;最小年龄4个月,最大年龄11岁,平均年龄(5.38±0.7)岁;门诊留观时间最短2天,最长7天,平均留观时间(3.61±0.5)天。此次研究得到院方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以及患儿家属的同意,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1.2 方法

参考组的患儿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包括统计记录他们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登记记录,输液前进行相关的药物皮试,在液体输完后及时拔针,做好后续和护理措施等等。

研究组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静脉留置针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1)准备工作。在穿刺之前必须先完成对患儿家长的宣教工作,让家长了解到留置针的优点,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以及相关的护理知识、预防方法。比如,如果留置针穿刺位置在手足部位,那么在不输液的时候可以用宽松的袜子套住,防止留置针划出来;如果留置针的位置在头部的话,家长就要关注患儿的行为,以防患儿意外拔出留置针,或者在他们睡觉的时候不小心蹭掉。家长要时刻关注患儿的状态,不要让患儿剧烈运动,保护好留置针及其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如遇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及时联系护士进行正确的护理。

(2)选择血管。基于对患儿血管状态的评估,手足、头皮等部位的血管弹性较高,所以适合在这些部位开展静脉治疗,避开关节部位以及皮肤病变地方的血管。对于新生儿留置针的穿刺部位尽量选取四肢静脉,其他患儿按照四肢静脉、头皮静脉的先后顺序选取穿刺部位,对于已经能够行走的患儿,注意尽量不要选取下肢静脉。

(3)穿刺方法: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在不会对输液速度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短、细的留置针,这样能够让留置针在进入血管之后能够漂浮在血管当中,减少摩擦以及损伤血管内壁,降低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几率,延长留置针留置的时间。在进行穿刺时,用酒精消毒注射点,用食指和拇指按紧留置针的位置,采取15°到30°的角度进行穿刺,在出现回血后,继续穿刺进入2毫米左右,固定外套管,抽出针芯,要药用胶带或者透明敷贴对留置针的“Y”形部位进行固定,对穿刺时间、相关责任人进行标注。对于选取头部进行留置针穿刺的患儿,在其头部套上弹力网套;选取四肢部位的患儿,用弹力绷带进行松紧适宜的包扎。

(4)留置护理。在没有发生静脉炎的情况下,留置针可以保持5天的留置期,间隔1天更换1次敷贴,并用碘伏对进针处进行消毒处理。护士要经常巡视患儿,时刻关注患儿的体温、穿刺点、疼痛情况的变化,了解患儿是否有不适现象。如果留置针敷贴内出现滲血、出汗、渗液以及空气,必须立即更换。在护理全程坚守无菌技术的标准和要求,在进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对管道进行冲洗消毒,预防出现感染的状况。

(5)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如果患儿出现红肿、疼痛、青紫以及硬结等不良反应,必须立即拔针,并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对于出现堵管的现象,一定要及时在施针部位进行热敷处理。关注留置针穿刺部位是否出现压疮问题,可以在针柄处垫上一些棉絮,减轻留置针对于皮肤的压力。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一次性穿透成功的例数,计算其所占比例;统计两组患儿出现堵管、静脉炎、渗出、皮肤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症状的例数,并计算其所占比例;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统计依从与不依从例数,并计算其所占比例;采取自制的调查表统计患儿家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分为三个阶梯: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与不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90为一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取SPSS17.0软件处理,P<0.05,则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次性穿透的成功率对比情况

经过护理,参考组的患儿一次性穿透成功有39例,占比78%,而研究组一次性穿透成功有48例,占比96%。研究组的一次性穿透成功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

经过护理,参考组的患儿发生堵管2例(4%),静脉炎2例(4%),渗出3例(6%),皮肤过敏1例(2%),感染4例(8%,而研究组的患儿发生堵管0例(0%),静脉炎1例(2%),渗出1例(2%),皮肤过敏1例(2%),感染0例(0%)。参考组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12例(24%),研究组仅有3例(6%),研究组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远低于参考组的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对比情况

经过护理,参考组的患儿护理依从的有36例(72%),研究组的有47例(94%),研究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2.4 两组患儿家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对比情况

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参考组患儿的家长非常满意20例(40%),一般满意15例(30%),研究组患儿的家长非常满意34例(68%),一般满意14例(28%)。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总满意度48例(96%)明显高于参考组的35例(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4。

3 讨论

儿科门诊作为医院最为繁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室。因为患者对象的特殊性,儿科护理需要特别注意,把握护理要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在现实社会中,儿科门诊也是出现医患纠纷几率非常高的科室之一。因为孩子的血管比较细,活泼多动,难以控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血管穿刺的难度提高,而患儿又因为年龄小,在输液穿刺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恐惧感而出现反抗、拒绝治疗。传统的穿刺方法,主要用一次性钢针完成对患儿的输液行为,虽然便捷、成本低,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如果没有做好消毒处理,极易使患儿发生血管炎等不良症状,而且只适用于穿刺次数少的患儿,如果患儿需要多次的输液,这样一次次进行穿刺无疑会大大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还会增加患儿的疼痛次数,一次穿刺不成功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会加重患儿心中的恐惧,等等这些都是一次性钢针输液方式本身无法避免的弊端。而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式,增加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穿刺的次数,能够改善患儿的疼痛感、恐惧感,提高护理的效率。此外,还能够患儿家长与医护之间的紧张关系,提高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配合度,有助于更好地施行护理措施。

经过护理,参考组的患儿一次性穿透成功有39例,占比78%,而研究组一次性穿透成功有48例,占比96%。研究组的一次性穿透成功率明显高于参考组。参考组的患儿发生堵管2例(4%),静脉炎2例(4%),渗出3例(6%),皮肤过敏1例(2%),感染4例(8%,而研究组的患儿发生堵管0例(0%),静脉炎1例(2%),渗出1例(2%),皮肤过敏1例(2%),感染0例(0%)。参考组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12例(24%),研究组仅有3例(6%),研究组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远低于参考组的患儿。参考组的患儿护理依从的有36例(72%),研究组的有47例(94%),研究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参考组。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参考组患儿的家长非常满意20例(40%),一般满意15例(30%),研究组患儿的家长非常满意34例(68%),一般满意14例(28%)。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总满意度48例(96%)明显高于参考组的35例(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穿透的成功率,减少对患儿血管的刺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身体的舒适度,从而提高他们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此外,还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效推动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环节护患关系,提高家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门诊中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金素琴.靜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临床应用与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019(049):254-254,258.

[2]张红芳,魏欣超,王薇.浅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005(008):28.

[3]王巧.基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6,000(016):52-53.

[4]李伶俐,宿美玲,张美慧,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应用方面的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0Z1):350-351.

[5]杨柳,李宏刚.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004(044):46+49.

猜你喜欢
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临床应用
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
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浅析涌泉穴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艾滋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配合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的护理分析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与护理进展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