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海绵城市

2021-10-31 02:23张利娟
中国报道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王浩内涝海绵

张利娟

从今年夏天至今,一场又一场来势汹汹的极端性强降雨,使得“看海”成了城市发展的隐痛。除了天灾之外,投入巨资打造的海绵城市也备受检视:海绵城市对内涝能作出多大贡献?真金白银的巨资投入与实际成效是否平衡?

通过暴雨事件否定海绵城市有苛求之嫌

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理念。随后,国办发〔2015〕75号文指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海绵城市的落脚点是‘城市发展方式,也就是说,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方式,需要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加以落实。”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资源研究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公众大范围了解到海绵城市是从2015年和2016年开展的两批30个海绵城市试点开始的。在试点过程中,公众从现实中了解到海绵城市试点工程项目,把看到的工程认为就是海绵城市;另外,网络上有些宣传说海绵城市能够彻底结束“城市看海”,认为海绵城市能够完全抵御暴雨洪澇。这在王浩看来是两个比较大的误解。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方式,这也就决定了局部的工程仅是它的部分表现形式,而且要实现这种发展方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国城市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指出,海绵城市的设计主要解决的是中小雨、一定量地表水的渗透循环等问题,有建设适用的范围和场景。极端暴雨,如今夏郑州最大24小时降雨达到672mm,即使海绵城市完全消纳了设计标准内的199.7mm,依然有472.3mm的降雨无处可蓄、难以及时排出。显然这超过了海绵城市对水的处理范围,因而难以发挥作用。

王浩指出,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起到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对于设计标准内的降雨,能够起到一定的消纳和调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涝;对于面源污染、初雨污染有一定的削减作用,能够起到净化径流污染的作用;对部分绿色、蓝色基础设施,有一定的生态调控、生境维护的作用;一些结合人居环境建设的设施,具有休闲游憩、改善人居质量的作用;在改善微气候、减缓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碳排放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具体的海绵设施的作用,会随具体的工程和措施以及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海绵城市对于城市洪涝的应对是有一定标准的,以郑州今夏降水为例,其降水突破了雨水管渠设计标准、海绵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及城市防洪标准,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水极值。在这样的极端降水背景下,现有的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均难以承受和应对。因此,通过极端暴雨事件来否定海绵城市的作用,有苛求之嫌。”王浩分析道。

巨资投入需辩证来看

2015年4月,国家颁布了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内由此催生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浪潮。以郑州为例,2018年1月,《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正式对外公示。据此规划,到2020年,郑州将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其中主城区为471.1亿元。

抛开极端情况,巨资投入建设海绵城市是否有必要?真金白银的巨资投入是否会打水漂?

迁安市积极转变城市建设理念,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原则,打造海绵城市。图为迁安市三里河生态走廊的一个池塘。

“从内涝防治的角度来说,海绵城市的内涝防治系统可以划分为源头控制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3个子系统。”王浩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他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综合选取了全国18个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源头控制系统、雨水管渠系统、排涝除险系统的防涝能力占比分别为13.8%、57.7%和28.5%,而这三部分的投资占比分别为66.1%、15%和18.9%。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投资结构和防涝能力不匹配,源头投资最多,消纳的雨水量有限,而排涝除险系统的投资偏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防涝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一个原因。另外,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除了径流控制之外,还涉及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缓解热岛效应、美化景观等多方面,而这些效益是长期的生态环境效益,短期内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王浩认为,对于巨资投入需要辩证来看,一方面,当前存在投资结构和防涝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拉高了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另一方面,不同的计算口径,投资数额不一样,海绵城市的投资中包含了一部分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如透水铺装的人行道,传统的城市开发也要铺设人行道。

海绵城市建设尚面临诸多困难

在极端暴雨面前,海绵城市相关的设施设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其他基础设施受到损失是一致的。具体而言,洪涝会导致一部分海绵设施功能衰减,比如透水铺装在遇到淤泥堵塞后,其入渗功能会下降;一些绿色基础设施可能因长时间浸泡导致植物凋零,因而失去对径流污染的削减功能;而对于地下调蓄设施等洪水退后其调蓄功能依然可以发挥。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不是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实施过程存在很多困难。”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黄国如在“流域面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微信公众号上撰文表示。

王浩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涉及内涝防治、污染控制、雨水利用、生态修复、城市设计和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目前海绵城市建设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多专业协同,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市政园林、水文水资源、土木建筑、景观生态等多个专业,如何在设计、建设和运维等全过程,实现多专业协同是一个关键;二是标准的衔接,包括排涝的、防洪的等各方面的标准,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是很重要的;三是超标准暴雨的应对,应对不好可能造成海绵设施损毁,投资效益不能持续发挥,这需要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都有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要有较强的韧性。

王浩建议,未来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调整投资结构,对于调蓄设施和排水管渠等方面加大投入,在超标准雨水排放设施方面做充分考虑;二要充分考虑我国气候条件的特点,主要是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三要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极端暴雨频发、气温升高等;四要增强海绵设施面对洪涝时的韧性。

理想中的海绵城市什么样?

从国际上看,海绵城市最主要是解决水质、水生态和雨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我国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那么,理想中的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在王浩看来,理想的海绵城市就是“涝能蓄,旱能释,污能减,水能用;生态好,人居妙,百姓乐,韧性高”。具体目标是三大平衡,“涝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实现了三大平衡就实现了 “一片天对一片地”,也就实现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具体建设则是“微、小、中、大”四个层级的海绵系统。首先是师法自然的低影响开发各类措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其次是城市人工水循环的管网和强排泵站系统,这类工程基本是小型的,可算作小型海绵设施;再其次是城市调蓄设施以及与城市自然水循环相衔接的河湖系统,这一类可算作中型海绵设施;最后是处理城市内涝水与流域外水关系的设施,如堤防、水库、闸坝等可算作大型海綿设施。系统中的各层级、各环节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此外,海绵系统一是自身建设要有韧性,二是在超标准暴雨应对时要提升韧性。”王浩补充道。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需要回到“基于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之根本。在他看来,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城市都远远不能适应全球气候挑战,而建设海绵城市是应对气候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种途径。应对极端气候问题只有辅助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现在的城市之所以越来越脆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单一的技术来解决我们日常的生活问题,但这些实际上是需要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基础设施设计通盘考虑的。

涝水平衡

通过绿色、灰色等各类海绵设施的建设使降水与城市调蓄、排水等能力达到一个平衡。

污水平衡

通过源头过程末端等控污措施,削减污染,使污染产生与削减能力达到平衡。

用水平衡

通过海绵设施控制的雨水与雨水资源利用需求达到平衡。

猜你喜欢
王浩内涝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海绵是植物吗?
喜龙号飞船
变脸的妈妈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
城市内涝的形成与预防
我国城镇内涝防治:由理念到标准体系建立
哈尔滨推进九大排水工程 发力抵御城市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