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应用Buerger运动结合步行训练的价值

2021-11-02 07:55邓桂红欧霞黄信颖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血液循环步行血流

邓桂红 欧霞 黄信颖

血管病变为T2D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肢血管受累,患者小腿与足部可出现发凉、软弱症状,行路不可持久,随着病变的进展,可发展为间歇性跛行,故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下肢血管病变加重。临床以往步行训练,但因步行训练是使机体整体运动,单独一种训练方式对改善下肢凉感、静息痛等症状的效果一般[1]。Buerger运动主要训练下肢和足部[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步行训练结合,可能会有效改善下肢凉感等症状。故本研究将探讨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和步行训练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试验内容后签订知情同意书。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0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68例T2DM伴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纳入标准:(1)经超声等检查确诊为T2DM伴下肢血管病变;(2)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3)无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患者已形成糖尿病足或下肢坏疽;(2)风湿性关节炎;(3)无法耐受本试验所涉及的运动量。按奇偶数分组法分为步行组(奇数)和结合组(偶数),各34例。其中步行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58~73岁,平均(65.34±7.15)岁;体重66~82 kg,平均(74.80±7.20)kg;病程5~12年,平均(8.36±2.19)年。结合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59~74岁,平均(66.42±7.22)岁;体重67~81 kg,平均(74.36±6.54)kg;病程5~13年,平均(8.42±2.35)年。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基础治疗:两组均接受控制血糖、血压治疗和饮食指导,医护人员讲解平时生活的注意事项。

步行组:患者每天进行步行训练,1 h/次,运动功能不好的患者尽量运动半小时,运动时间慢慢增加。运动的强度根据患者的目标心率调整,目标心率=(第二次运动符合心率-安静心率)×0.6+安静心率。

结合组:在步行组的基础上每天进行Buerger运动训练,运动方法:患者平卧,将下肢伸直抬高,保持1~2 min,再将双腿自然下垂,双脚进行背屈、跖屈,同时进行脚趾张开并拢,至患者脚部皮肤颜色变红,做5 min,休息5 min后,进行脚趾与脚跟抬高训练,共10次,做10 min。运动强度有医护人员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来选择运动的等级,分为完整动作1次、连续完整动作2次、连续完整动作3次。当患者身体出现不适时,应立即停止运动。

两组均连续训练90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症状表现、下肢血流情况、周围神经病变。

症状表现:于干预前后,记录出现下肢凉感、静息痛、间歇性跛行情况的发生率。

下肢血流情况:记录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血流速度(DAMV)。用血流检测仪测量(MODEL228)患者的胫前动脉、肱动脉收缩压、DAMV,前两结果比值为ABI。

周围神经病变;于干预前后,使用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系统量表评分(TCSS,总分19分)评价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包括感觉功能、神经反射与神经症状三个方面的内容,得分越高,代表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越严重[3]。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表现对比

结合组干预后下肢凉感、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症状发生率均低于步行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表现对比 例(%)

2.2 两组下肢血流情况对比

干预90 d后,结合组的ABI、DAMV高于步行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血流情况对比 (±s)

表2 两组下肢血流情况对比 (±s)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步行组(n=34) 0.83±0.12 0.86±0.13 5.76±0.85 6.35±1.01*结合组(n=34) 0.82±0.11 1.10±0.16* 5.81±0.86 8.22±1.23*t值 0.358 -6.788 -0.241 -6.851 P值 0.721 <0.001 0.810 <0.001组别 ABI DAMV(cm/s)

2.3 两组周围神经病变对比

结合组与对照组干预前TCSS评分分别为(9.86±0.72)、(9.75±0.77)分, 差 异 无 统计 学意义(t=0.608,P=0.545),结合组干预后的TCSS评分为(4.28±0.51)分,低于对照组的(6.50±0.64)分(t=15.818,P=0.000)。

3 讨论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是与外周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糖原沉积等原因有关,下肢血管病变带来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临床多通过步行训练干预,根据患者的目标心率设定运动的强度,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1 d进行一次50 min的匀速步行,身体感疲惫的患者可2 d进行一次25 min的匀速步行,可一定程度促进机体整体的血液循环,但因步行训练的训练形式单一,未着重训练下肢,无法有效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改善相关症状的效果欠佳[4]。Buerger运动是改善下肢和足部及脚趾血液循环,其针对性强,与步行训练结合可能会有效改善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下肢血流情况,提高改善足部麻木、凉感症状的效果。

步行训练可改善机体整体的血液循环,Buerger运动是先让患者的整个下肢抬高再放下,使血液重复灌注下肢,并进行脚背屈伸及活动脚踝,加快脚背与脚踝的血液循环,以及训练脚趾的展开与收回、脚跟的抬高运动,增加脚趾和足部的血液循环[5],两种方法联合可重点改善下肢的血液状况和周围神经病变,进而改善症状表现。

ABI用于检测下肢外周动脉疾病,其值低于0.4的患者可能会面临截肢,DAMV降低提示供血不足或血管病变。结合组干预后的下肢凉感、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症状发生率均低于步行组(P<0.05),ABI、DAMV高于步行组(P<0.05),说明Buerger运动结合步行训练可改善T2DM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下肢血流情况,并缓解症状表现。因步行训练可一定程度上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Buerger运动通过将下肢抬高,此时下肢被动缺血,下肢垂下后又被动进行血液灌注,反复进行缺血与灌注,可使得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网的重复收缩与充盈的过程,同时进行脚踝、脚背、脚趾的伸张、舒展训练,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回流。另外,下肢抬高伸直的同时,腿部肌肉也得到拉伸,肌肉挤压血管使血液循环加快。两种运动方式结合,进而改善下肢和局部的血液与淋巴系统的循环[6],则T2DM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下肢血流状况得到改善,从而缓解下肢凉感等症状表现。

结合组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Buerger运动结合步行训练有助于改善T2DM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因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会出现感觉异常(麻木、虫爬、触电样感觉)、对称性疼痛,多伴有足部压力上升,过高的足部压力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堵塞[7-9]。步行锻炼可调动全身肌肉运动,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Buerger运动可使下肢建立侧肢循环,促进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液回流,并使肢体的动脉被动充血,进而改善下肢缺血;同时进行踝部、脚步训练可充盈局部毛细血管,可一定程度加快血流速度。另外关节和肌肉被动牵拉,也可促进侧肢循环,使足部和脚趾的血液充盈[10-12],提升局部血流速度,加快代谢,可改善感觉异常,减轻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程度。

综上所述,Buerger运动结合步行训练可通过改善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神经病变,进而缓解下肢凉感等症状表现。

猜你喜欢
血液循环步行血流
魔方小区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步行回家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直立性眩晕怎么办?
胃口不好可能因为鞋挤脚
利用建模学习 落实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