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截石位联合ERAS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11-02 07:55阮萍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血流下肢子宫

阮萍萍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但术后由于需要长时间保持截石位,术后容易出现下肢疼痛、下肢静脉血栓等,不利于术后恢复。加速康复外科(ERAS)旨在通过应用全面、系列的优化措施降低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1]。鉴于此,本研究给予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改良截石位联合ERAS以探寻其临床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75例本院收治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2]外科手术指征;(2)病历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2)需扩大手术范围;(3)严重内科疾病及免疫性疾病;(4)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贫血、心脑血管病、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年龄41~68岁,平均(54.14±5.13)岁;失调性子宫出血1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0例,子宫腺肌症7例,子宫肌瘤8例。研究组38例,年龄40~69岁,平均(54.82±5.27)岁;失调性子宫出血1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1例,子宫腺肌症8例,子宫肌瘤8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截石位+常规护理,(1)传统截石位:将患者双腿腘窝和腿架重叠,保证架子与腿为垂直角度,两腿之间的角度为正常45°左右,腿弯60°。(2)常规护理:术前常规健康宣教、8~10 h肠道准备、12 h禁食、8 h禁饮,术中不控制补液量,下床活动后将导尿管拔除,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量<20 ml/24 h拔除,术后根据患者疼痛情况给予镇痛药物。在患者排气排便功能恢复正常后恢复正常饮食,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研究组予以改良截石位联合ERAS。(1)改良截石位:将患者的双腿放置于腿架上,根据患者腿部长度进行腿支架斜面长度的有效调整,受力点位于小腿腓肠肌,保证大腿与腹部在平面内成150°左右,大腿小腿之间的夹角为125°左右,髋关节向外进行平展,两腿分开幅度为70°~80°。(2)ERAS:请相关科室会诊,充分评估患者综合情况。术前告知患者手术相关事项并取得患者配合,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无需常规机械性灌肠,术前6 h禁食,2~3 h给予口服5%葡萄糖溶液250 ml。术中给予保温措施,检测体温情况,严格控制筋脉液体入量。术后24 h内拔除导尿管,不常规放置引流管,如放置则尽早拔除,给予镇痛泵持续镇痛;术后2 h试饮,12 h逐步给予流食,24 h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术后当日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动,术后12 h指导患者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干预前后下肢血流速度、凝血功能相关指标。

下肢血流速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3]。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干预前下肢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下肢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血流速度比较 [cm/s,(±s)]

表1 两组下肢血流速度比较 [cm/s,(±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左股静脉流速 右股静脉流速研究组(n=38) 干预前 14.03±1.61 14.36±1.18干预后 19.97±1.25*# 19.63±1.74*#对照组(n=37) 干预前 14.13±1.56 14.25±1.69干预后 16.64±1.68* 16.69±1.57*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

组别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 首次排气时间(h) 排便时间(h) 下床活动时间(d)研究组(n=38) 6.46±0.44 12.13±1.41 30.13±3.61 4.13±0.13对照组(n=37) 10.26±1.97 15.31±1.28 36.97±3.52 5.59±0.41 t值 11.599 10.218 12.716 20.90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PT、TT、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T、TT、APTT长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PT、TT、APT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PT(s) TT(s) APTT(s) FIB(g/L)研究组(n=38) 干预前 8.16±0.61 11.29±1.13 29.61±2.61 2.84±0.13干预后 12.13±1.69*# 14.13±0.31*# 36.13±1.61*# 3.51±0.11*#对照组(n=37) 干预前 8.15±0.43 11.28±0.97 29.64±1.52 2.83±0.07干预后 11.01±0.23* 12.31±1.49* 33.13±3.63* 3.14±0.13*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常采用截石位,但容易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引发下肢静脉血栓[4]。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ERAS是在围手术期内给予患者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加速恢复进程[5]。为此本研究改良了截石位,以探讨改良截石位联合ERAS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中,研究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结果可见,改良截石位联合ERAS可促进术后恢复。分析原因是:(1)术前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并加强沟通交流可缓解患者应激状态;(2)缩短禁饮禁食时间,不采用机械性肠道准备,可减少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反应[6];(3)严格控制补液量有利于维持患者体液容量;(4)术中给予保暖措施,可减低低温引起的应激反应[7];(5)缩短禁食时间,可减轻患者口渴、饥饿等不适感;(6)自控镇痛泵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7)尽早让患者下床活动,有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8]。因此研究组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干预后两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干预前,PT、TT、APTT均长于干预前,FIB水平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PT、TT、APTT长于对照组,血流速度和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可见,改良截石位联合ERAS可改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和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原因是因为改良截石位相较于传统截石位而言不容易损伤患者腘窝内部神经组织和内部血管[9],减少了患者局部压强,降低静脉壁损伤[10-12]。因此患者下肢血流速度、FIB水平较高,PT、TT、APTT较长。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用改良截石位联合ERAS可改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和凝血功能指标,促进术后恢复。

猜你喜欢
血流下肢子宫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假如没有了子宫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