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妇科的应用

2021-11-02 02:09覃春华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手术腹腔镜

摘要: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妇科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我院妇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20例择期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形成开腹组、腹腔镜组,各160例,分别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少,术后康复用时较开腹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低(P<0.05);两组手术用时、肌瘤残留率相近(P>0.05)。结论 在妇科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腹腔镜治疗,可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改善预后,未增加手术用时且肌瘤剔除效果理想,与开腹治疗相比效果显著。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开腹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器常见良性肿瘤,其临床症状与肌瘤位置、大小和有无变性等原因相关,严重者可引发流产、不孕等症状,影响女性生活质量。手术治疗为该病重要治疗方式,具根除作用[1]。随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具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与传统开腹治疗相比,可降低患者手术相关应激反应、稳定其生理机能,对缩短患者术后康复用时、改善预后具积极意义[2-3]。为此,本次研究选于我院妇科320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以不同手术方法分组,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其影响,并分析组间差异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我院妇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20例择期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形成开腹组、腹腔镜组,各160例。开腹组患者年龄25~50岁,平均(36.37±5.30)岁;肌瘤直径2.05~10.31cm,平均(5.42±1.13)cm;肌瘤数量1~5个,平均(2.01±0.47)个;腹腔镜组年龄25~50岁,平均(37.01±6.28)岁;肌瘤直径2.12~10.58cm,平均(5.54±1.20)cm;肌瘤数量1~6个,平均(2.11±0.38)个;组间患者资料相近(P>0.05);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子宫肌瘤;②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希望保留生育能力;肌瘤过大,存在明显压迫症状;月经量过多;肌瘤造成不孕症患者;肌瘤生长速度快但未见恶变者;黏膜下肌瘤;③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疾病难以配合完成治疗者;②子宫内膜严重病变(盆腔粘连、子宫脱垂等)、恶性病变者;③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④妊娠期患者;⑤凝血功能障碍者;⑥伴严重感染性疾病者。

1.3方法

开腹组:患者全麻、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腹部正中做切口(5~10cm),逐层切开、暴露子宫;肌瘤与肌壁相交位置注射10U缩宫素,沿子宫肌瘤凸起位置切开子宫浆肌层,提起瘤核、剥除肌瘤,后将肌层与残腔以薇乔线缝合;以0.9%氯化钠溶液术区冲洗,逐层关闭腹腔。术后行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腹腔镜:患者全麻、头低臀高位;建立CO2气腹(14~15mmHg);脐孔做1.0cm切口建立人工气腹,置入10mm Trocar探查腹腔,操作孔为左、右下腹部,依据患者肌瘤位置进行操作孔位置调整;肌瘤与肌壁相交位置注射10U缩宫素;伸入抓钳至瘤核,并将其固定、剥除,同时行电凝止血,较大肌瘤以碎瘤器处理后取出;后续治疗方式与开腹组相同。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康复相关指标;(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比较两组肌瘤残留率。

1.5统计学方法

选SPSS24.0软件计算,()、(%)表示计量、计数资料,t、X2检验;P<0.05提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及康复相关指标

腹腔镜组手术用时与开腹组相近(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开腹组短(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较开腹组6.27%低(P<0.05),见表2。

2.3 肌瘤残留率

腹腔镜组肌瘤残留率为2.5%(4/160),与开腹组3.75%(6/160)相近(X2=0.413,P=0.520>0.05)。

3.讨论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疾病,发生原因可能与性激素异常、肌层细胞突变等因素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腹部包块、疼痛、白带增多、流产、不孕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殖系统健康。对于无明显症状、肌瘤生长缓慢者,多以随诊、药物治疗为主,而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功能时,一般需接受手术治疗。对子宫肌瘤主要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肌瘤剔除术,后者多实施于仍有孕育需求者。

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均为子宫肌瘤剔除术主要治疗方式。前者手术方法简单、手术视野清晰,可在直视下剔除子宫肌瘤;同时因视野范围广,多发性肿瘤剔除效果理想;但其缺点为,手术切口较大,术中感染风险较高、预后相对较差;同时切口长度影响术后皮肤美观性,患者对其接受能力较差。随医疗科技发展,腹腔镜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因其创伤小、术后康复速度快等特点,备受患者好评。在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中,应用腹腔镜治疗,观察孔位于脐部,术后切口隐蔽效果好,满足女性患者术后美观度需求;但其缺点为,手术视野有限、操作难度相对较高,建立人工气腹后,术后易出现腹胀症状。

本次研究中,对以上两种子宫肌瘤剔除方式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手术及术后康复指标比较中,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速度均具显著优势,考虑原因与腹腔镜对患者创伤小相关[4]。汪萍萍[5]研究中发现,与开腹治疗相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切口周围微循环影响较小,对促进切口愈合、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具积极意义,说明经腹腔镜治疗,可减少患者手术创伤、改善预后。同时研究中发现,两组患者手术用时、肌瘤残留率相近,说明尽管腹腔镜操作难度较高、手术视野受限,但手术用时、肌瘤剔除效果与开腹治疗相近,考虑原因与腹腔镜操作技术不断成熟、医师专业能力强等因素相关,证实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价值。研究结果发现,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低,考虑原因为,此种方式对子宫组织、泌尿系统创伤小,同时术后疼痛感受轻,可降低疼痛、泌尿系统损伤相关尿潴留发生率;因切口短,可减少对切口周围血运状态影响,以维持皮肤免疫能力、减少感染风险;因切口较小及张力较小,术后切口愈合能力强,减少出血风险。郭霞[6]研究中发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治疗相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證实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价值。

综上,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康复用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并未增加手术用时且子宫肌瘤剔除效果理想,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凤玲.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配合分析[J]. 系统医学, 2019, 4(07):154-157.

[2]陈远丽, 冯艳玲.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8,19(5):411-414.

[3]杜忠蕾.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应用对比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8,5(36):83-87.

[4]崔静, 靳瑾, 林艳,等. 电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 2018, 027(009):52-54.

[5]汪萍萍, 张青冬, 冯晓萍,等.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和炎症情况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 17(2):200-203.

[6]郭霞.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J]. 大家健康(上旬版), 2018, 12(2):171-172.

作者简介:覃春华(1971-),女,大学专科,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妇科微创手术及盆底治疗。E-mail:2247441274@qq.com

猜你喜欢
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手术腹腔镜
腹腔镜疝修补与传统开放疝修补的比较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胆结石合并糖尿病50例治疗及效果评析
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垂体后叶素止血药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价值研究
腹腔镜治疗结肠癌27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