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21-11-02 02:41袁静烨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1期
关键词:疗效

袁静烨

摘要:目的: 探究苓桂术甘汤加味于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疗效比对。方法: 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80例,采用计算机1:1分组方式,常规组40(行常规治疗)例,试验组(行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40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具有同质性,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狀积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苓桂术甘汤加味疗法有助于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候转归。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加味;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指因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局部供血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经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随着人们生活作息不规律,生活压力增大,人均寿命延长,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现代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疗效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性[1]。我国传统中医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标本施治方式,借助中医辨证施治,开展针对性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有效改善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症状;现研究笔者特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疗法,以常规治疗为参照,开展如下比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探查对象化,共计80例,采用计算机1:1分组方式,常规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1-82岁,均龄(57.91±1.37)岁;试验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0-85岁,均龄(57.89±1.41)岁;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上述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满足《中医辨证施治》中针对眩晕的诊断依据,患者入组时意识清醒,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可独立配合治疗;(2)患者均为初次就诊,符合研究2周洗脱期需求。

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障碍;(2)因意外创伤、颅脑感染导致眩、精神障碍性疾病、意识涣散患者;(3)因主观因素拒绝参与研究或中途脱落患者。

1.2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治疗,予以患者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糖、降血脂治疗,取10μg前列地尔混合250ml呼呼呼生理盐水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试验组行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基础药物组成包括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5g、甘草6g、天麻15g、半夏9g、生姜10g、白芍15g、泽泻10g,上述药物加水煎煮,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服用。

1.3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新药临床指导研究中针对眩晕症状进行量化评分,其症状积分与患者眩晕程度成正相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校验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描述,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描述,配对卡方检验,将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值。

2结果

治疗前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统计

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具有同质性,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据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中老年患者为主,疾病致病周期较长,易被患者所忽视,临床根治难度较大,具有较高复发机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学者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与动脉夹层病变、小动脉玻璃样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具有高度关联性,以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为主要治疗对策,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多,以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为主,临床创伤较大,且具有较高复发机制,应用价值受限。我国传统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与肝脾功能不足、髓海不足、血虚、痰饮内停具有高度关联性,因机体清阳不举、脑窍失养,多以健脾化湿、温阳化饮为主要治疗手段[2]。本研究特选用苓桂术甘汤进行针对性治疗,方中选用茯苓为君药,起到除湿健脾、滋补中焦作用效果,辅以桂枝温阳通脉、升清降浊,辅以白术、半夏、生姜降逆,辅以白芍、甘草滋阴养血,辅以天麻祛风化痰,诸药联合使用共奏健脾化湿、温阳化饮的功效。经试验比对可知,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具有同质性,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苓桂术甘汤加味可于短时间内改善脑组织血液灌注,有效缓解眩晕症状,药物均为天然中药材,安全系数较高,受益范围广。

综上,苓桂术甘汤加味疗法有助于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候转归。

参考文献:

[1]怡文辉,强卫平,胡平,等.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4):149-151.

[2]王晓霞,贺阿利,刘国强,等.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3):515-519.

猜你喜欢
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消骨散治疗骨痹128例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