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焦虑、抑郁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2021-11-03 16:13杨维萍熊中奎陈遐林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抑郁焦虑

杨维萍 熊中奎 陈遐林

[關键词] 认知行为干预;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焦虑;抑郁;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 R7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17-0167-04

Impa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resilience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blastoma

YANG Weiping1   XIONG Zhongkui1   CHEN Xialin2

1.Department of Tumor Radiotherapy, Shaoxing Second Hospital,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Oncology, Shaoxing People′s Hospital,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resilience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blastoma.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ma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7 to Ma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3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30).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BAI, BDI, CD-RISC and SCSQ were used to evaluate patients′ anxiety, depression,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 at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respectively. Results (1)The BAI scores (35.6±6.6, 42.8±7.5) points and BDI scores (30.1±5.8, 36.8±5.5) points of the two groups at discharg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Meanwhile, BAI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t dischar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2)The scores of CD-RISC (69.2±6.6, 55.8±6.9) points and SCSQ (49.4±6.8, 40.8±6.2) points in both groups after discharg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hose in admission,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s of CD-RISC and SCSQ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t dischar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blastoma and improv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improve coping style.

[Key words]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Malignant glioblastoma; Anxiety;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脑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是由于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癌变所发生的,最常见的为颅脑肿瘤。脑胶质细胞瘤根据细胞分化分为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后者低分化,为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差。恶性胶质母细胞瘤(malignant glioblastoma)患者多需要手术或者放化疗治疗,疾病本身以及相关的治疗均会对患者的心理、情绪等造成影响,而不良的心理、情绪影响又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心理弹性是主体对外界变化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与适应[1,2]。认知行为干预是基于知-信-行理论之上的一种干预方法,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是广泛使用的能够改善心理健康的干预疗法。研究显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服药依从性、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等[3]。本文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恶性角质细胞瘤患者,分析其对患者焦虑、抑郁以及心理弹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医院诊断治疗的恶性胶质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4,5]:恶性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6];病理确诊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首次确诊;术后放化疗患者,术后情况良好;KPS>60分;认知功能正常;住院时间超过1周;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4,5]:认知功能障碍,既往有精神病病史、神经病病史,既往有其他脑肿瘤病史,既往有其他系统肿瘤病史;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者;有治疗方案禁忌证者;中途转院患者。60例患者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43~66岁,平均(53.8±10.5)岁;肿瘤位置:左侧大脑半球35例,右侧大脑半球2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常规健康教育,讲解术后放化疗的目的、重要性、放化疗的方案、注意事项等。通过与患者焦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营造安静的病房环境,保障睡眠、休息。给予情绪疏导,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等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获得安全感。指导饮食,进食富含纤维及维生素的食物,增强免疫力。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1)重建认知[6],帮助患者重建对脑胶质母细胞瘤的认知,用理性思维代替非理性思维。患者在入院当天通过与患者交流,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的关系;整理患者在接下来治疗过程中关心的问题以及存在的疑问、不确定性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分析后,向患者讲解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机制,手术治疗后行放化疗的必要性。分析患者本身存在的思维方式,通过介绍典型的成功病例,让患者自己进行思考,阐述正确的思维方式等,进而纠正其非理性思维;可以通过与患者角色互换的形式,护理人员扮演患者,然后用患者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让患者??。(2)行为干预。对分析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可通过放松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包括听轻音乐,肌肉放松法等,每天根据情况放松练习2遍,每次20~30 min。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保持乐观情绪。帮助患者制定力所能及的锻炼计划,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生活质量。每天对患者取得的进步给予鼓励与肯定。通过与家庭主要照顾者进行沟通,疏导其不良情绪,增加患者获得家庭的支持,进而改善不良情绪。

1.3评价方法

分别与入院时以及出院时采用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7]评价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8],CD-RISC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A1][9]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10]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弹性以及应对方式进行评价。(1)BAI量表共有21个项目,最近一周包括当天被各种症状烦扰的程度,无评0分,轻度,无多大烦扰评1分,中度,感到不适但尚能忍受评2分,重度,只能勉强忍受评3分。总分0~63分,得分越高则焦虑情况越严重。(2)BDI量表有21个条目,每组有个项目,然后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近1周(包括当天)的情况,根据频率评0,1,2,3分,总分0~63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的抑郁情况越严重。(3)CD-RISC心理弹性量表共有3个维度(坚韧、自强、乐观),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从不评0分,很少评1分,有时评2分,经常评3分,一直如此評4分,总分0~100分。(4)得分越高则心理弹性越好。SCSQ共有20个项目,不采取评0分,偶尔采取评1分,有时采取评2分,经常采取评3分,总分0~60分。分数越高则应对方式越积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时与出院时两组患者BAI评分比较

见表2。出院时两组BAI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BA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入院时与出院时两组患者BDI评分比较

见表3。出院时两组BDI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B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入院时与出院时两组患者CD-RISC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4。出院时两组CD-RISC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CD-RIS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入院时与出院时两组患者SCSQ评分比较

见表5。出院时两组SCSQ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SCS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胶质细胞瘤发生在神经外胚层,因此也成为神经外胚层肿瘤或上皮肿瘤。胶质细胞瘤是中枢神经中最常见的肿瘤,其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基因与遗传、电离辐射、职业暴露、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既往脑外伤、病毒感染等病史,均可能是胶质瘤发生的原因。成人胶质细胞瘤以星形细胞瘤为多,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易复发,因此一般临床上采用术后放疗联合化疗的手术方法治疗。患者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以头痛为手法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视力减退,精神和意识障碍以及其他症状,部分患者伴有癫痫发作等。

疾病、手术对患者来说均为应激源,会引起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闫新欣等[11]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34.1%的患者患焦慮,女性,中晚期肿瘤是患者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53.7%的患者患有抑郁,肿瘤中晚期是患者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研究显示,通过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率,改善预后。认知行为干预侧重于个人因对策略的发展,目标是改变患者目前的问题,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行为和情绪调节的无用模式,从而缓解相关症状及痛苦[12]。认知行为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中的发生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方法,有采用行为治疗方法[13]。在本次研究中在入院的时候对患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疑问等,进行认知重塑,改变患者非理性思维方式,用理性方式思考问题。认知行为干预与传统的心理干预方法不同,是基于行为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的结合,以问题为中心,以行为为导向,护理人员的作用是帮助患者找到并联系有效的策略,从而解决所确定的目标,缓解不良情绪[14]。这样来说,事实上在出院后患者仍然会从认知行为干预获益,长期用理性的思维应对问题,缓解焦虑抑郁情况,树立康复的信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未能收集患者出院后的相关情况,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分析行为认知干预对患者出院后不良情绪、应对方式、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危机情境或负性事件中能保持良好的适应,并获得良好发展的能力,是个体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的结合[15]。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弹性,但心理弹性的水平会因人而已,心理弹性较低的个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而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人,在经理挫折时就不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负性情绪或可以迅速从负性情绪中恢复过来,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并最终获得成功。心理弹性形成发展其关键作用的是一些内部和外部的“保护性因素”,这些因素是指能缓解不利的消极影响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保护因素[16]。内部保护因素指的是个体内部能帮助其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例如自信、积极的自我评价、比较强的自我效能和成就期望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17]。外部保护因素主要是良好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等。在本次研究中,除了纠正患者的认知外,还帮助患者树立自信,积极的自我评价,每天对患者取得的进步进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对自我产生积极的评价,增强自我效能[18]。在行为干预中,除了让患者进行放松外,还鼓励患者室外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与家属进行沟通谈话,让患者从家庭成员这里获得更多的支持,改善外部保护因素,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弹性。在出院时,患者的心理弹性评分显著提高,顾提示,行为认知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弹性,从而增加患者面对疾病、治疗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韧性。

应对方式是一种包含多种策略的、复杂的、多维的态度和行为过程。首先是对压力情境的认识,也就是态度,不同的态度足以引起压力情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的程度和时间的差异[19]。个体对所面临的压力的态度,是“知难而进”,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去解决;还是感到难事临头,把压力看作是一种负担。然后,在此基础上,个体对压力情境做出具体的行为,是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还是消极地去逃避,也会影响压力情景的后果。这些认知、态度以及行为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时的应对方式的差异。应对方式研究根据心理学“应对”理论,力求从各种应对行为中提练出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认知行为干预帮助患者重建认知,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态度,从而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积极治疗,积极康复,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20]。在本次研究中,出院时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显著高于入院时,也说明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

综上所述, 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缓解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心理弹性,改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宋旭红,王珊,李凌飞,等.短期正念训练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弹性及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733-735.

[2] 张娟.心理弹性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对患者心理弹性、ADL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 18(8):175-177.

[3] 丁慧,刘莹璎,朱冬琴,等.自助式认知行为干预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0,29(4):337-343.

[4] 许豪.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方案的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4:1.

[5] 李由.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应激反应的效果评价[D].南华大学,2018:10.

[6]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编写组.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精简版)[J].中华医学杂志,2012,35(33):2309-2313.

[7] Kohn PM,Kantor L,DeCicco TL,et al. The Beck Anxiety Inventory-Trait (BAIT): a measure of dispositional anxiety not contaminated by dispositional depression[J].J Pers Assess,2008,90(5):499-506.

[8] Paul MK,Ludmila K,Teresa LD,et al. The Beck Anxiety Inventory-Trait(BAIT):A Measure of Dispositional Anxiety Not Contaminated by Dispositional Depression[J].J Pers Assess,2008,90(5):499-506.

[9] Connor KM,Davidson J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

[10] 方菁,王雅婷,肖水源,等.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在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5):905-909.

[11] 闫新欣,王桂华,席少枝,等.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1):54-56.

[12] 李素荣,王轶虎.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07-110.

[13] 周紅,韦娟,李瑾,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20,42(2):140-143.

[14] 哈保卫,杨拥军.度洛西汀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1):74-77.

[15] 王东方,姚瑶,游霞,等.HIV/AIDS患者病耻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2):374-378.

[16] 丁一虹.心理暗示联合饮食指导对贫血患者心理弹性及糖脂代谢水平影响[J].临床研究,2020,28(2):177-178.

[17] 穆克代斯·海拉,程建云,张莉.强化心理支持干预对卵巢癌化疗患者不良反应、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0,18(3):321-324.

[18] 潘奎静,陈晖,濮士斌,等.心理弹性水平在断指再植患者血管危象发生中的预测价值[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20,32(2):128-131.

[19] 余佳,刘可智,刘帅.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失眠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1):137-141.

[20] 范志光,袁群明,门瑞雪.医学应对方式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关怀与睡眠质量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9):1989-1992.

(收稿日期:2021-02-10)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抑郁焦虑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