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技巧差异成因初探

2021-11-03 06:04兰波邓朝文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差异

兰波 邓朝文

摘要: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巧存在着差异,各有各的艺术特点,各有各的独特魅力,在声乐艺术领域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不相上下,各自都拥有大量的爱好者与群众,其各自的社会地位都是不可取代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独有的一面,我们应该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性,寻找它的特性与差异的本质成因。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技巧之所以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自己的藝术特征、发展情况、审美的价值观的不同,从而造成歌唱发声技术、歌唱技术方法存在音色差异。本文着从从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各自的艺术特点出发,分析两种唱法的相同点,相互关系点,找出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技巧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发声技巧;差异

在声乐领域中,文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各有特色,各有风格,存异共存。要想了解其的差异,必须从各自的唱法技巧入手。

1民族唱法的技巧

民族唱法这种唱法是经过融合得到的,它以国内传统唱法为基础,又吸收了其他国家的唱法。通过从歌唱的气息、咬字、共鸣腔和声音位置四大发声技巧要素来了解分析民族唱法,从而了解民族唱法的特征。

1.1气息

气息在歌唱时十分讲究。简单来说,气息就是歌唱时的呼吸。演唱之前,先吸气,将气息维持在胸肺部,等到演唱时,横膈膜下沉,两肋肌肉扩张,吸气肌肉群开始发挥作用,等到一句唱完,呼出气息,保持放松状态,如此循环往复。民族唱法的呼吸运用是从偷气到取气到换气到歇气到就气反复循环过程,所以说气息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对于民族唱法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我们在实践中歌曲演唱的发挥能有一个很好的支撑。因为民族唱法不仅注重气息的运用,表现不同歌曲地域性,同时也会注重演唱的风格性,对气息的灵活运用,是每个民族唱法者的必修课程,如果气息没有运用恰到好处或者是对气息的灵活运用不够,是很难把这样唱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很难突出民族唱法的特点与技巧。

1.2咬字

民族唱法技巧的咬字:民族唱法的咬字讲究字正腔圆,在训练我国汉字发音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于声、韵、调三个要素的发音技巧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歌唱发声腔体,及打开喉咙,保持歌唱时稳定的状态。以便于在歌唱时,吐字清晰而且准确无误。咬字清晰是民族唱法的灵魂。在歌唱中,咬字的力度,集中情度,以及归韵方法的使用,表达情绪上都会影响到咬字的清晰与把握是否到位,是否和歌曲做到了统一。

1.3共鸣腔

采用民族唱法时,运用共鸣腔十分讲究,共鸣腔是由头腔、胸腔、口腔、鼻咽腔组合而成,大多数运用到口腔和头腔,在低声区是以胸腔共鸣为主,中声区以口腔共鸣为主,高声区以头腔共鸣为主,不同音域的声音需要由共鸣腔作出不同的分配。民族唱法对共鸣腔的运用有严格要求,根据不同的作品运用不同腔体合理搭配,才能唱出民族唱法的韵味。

1.4发声位置

我们平常说到的高位置就是发生着力点,也被称之为发生位置。我们运用丹田调整气息,气息经过声带和喉室到达发声位置,声音由此发出。只有找准发声位置,发出的声音才符合民族唱法要求。

2通俗唱法的技巧

“通俗唱法”早之前也称为“流行歌曲唱法”但由于随着流行音乐及流行唱法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和通俗唱法区分开。发展直到上世纪30年代,国内才开始流传通俗唱法,这种唱法与平常说话的声音很接近,唱出来的声音很自然,在中声区使用真声,到了高音区则往往使用假声,并不常用共鸣,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配有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美,感情细腻真实的一种唱法,通俗唱法虽然样式众多,但也遵循一定规律性的。通俗唱法的技巧从它的气息、咬字和声音位置三大发声技巧进行分析,以便理好发解其特性。通俗唱法在演唱时借助电声的音响,以及重视话筒的优良使用方法和设备电声的效果。

2.1气息

在采用通俗唱法时,调整气息有一定的技巧。在自然呼吸的作用下,气息进入胸肺部,横膈膜同样会下沉,但是下沉幅度有限,同样的,两肋的扩张也是适度的。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最大的差异表现在不需要吸气肌肉群发挥作用。

2.2咬字

通俗唱法的音域较为狭窄,相对来说比较好把握,而歌词有明显的生活化气息,填词的时候主要采用口语,以此保证歌词足够流畅。通俗唱法对咬字要求较高,要求咬字要松、吐字要轻和自然流畅,在咬字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松弛度”字头咬字状态一定不能太紧,唇、齿、舌都要的放松,这个放松是建立在相对的紧张基础上的,并不是一味的过于放松。在出字、归韵、收声的环节,必须做到咬字清晰。

2.3发声位置

通俗唱法的唱腔十分自然,如同平常说话一般,所以主要采用真声歌唱,不强求发声位置,不需要发生共鸣。如果出现高音区,在演唱的时候只需要绷紧咽管,将其缩短,再通过微提软腭的方式缓解气流对喉部产生的压迫感,把共振范围适当扩大就可以达到演唱效果。

3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技巧的差异成因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歌的追求、审美观念不同,不同的人,嗓音条件不同,音色必然会有差别;即使同一个人,可以通过调整共鸣腔体、声带、气息,演唱出不同音色和风格的歌曲;同样一首歌,不同的歌手进行演唱,音色会有很大的差异。虽然通俗唱法风格不一,不同歌者使用不同的歌唱技巧,但是听众仍可以明显感觉到通俗歌曲的音色和美声、传统民歌和新民歌等音色有很巧,但是听众仍可以明显感觉到通俗歌曲的音色和美声、传统民歌和新民歌等音色有很有其共性规律可循,就以彭丽媛和谭晶演唱《天路》作品为例,彭丽媛在演唱时口腔打开程度较大,软腭和小舌头上,提口腔后部充分打开,彭丽媛的唱法是民族唱法。《天路》 这首歌以开口音为主,故口腔共鸣充分,音色明亮自然。谭晶属于带有通俗色彩的民族唱法。力求从歌者演唱技术的个性中找出歌唱技术的共性规律,力求从歌者演唱技术的个性中找出歌唱技术的共性规律,结合上文人声器官对音。

3.1气息运用差异的影响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对气息的运用要求是存在差异的,通过上面能唱法特点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民族唱法气息较深,通俗唱法刚好相反,民族唱法要求也较为严格,在整个歌唱过程合理都用气息,并且伴随着吸气肌肉群的参与,而通俗唱法则不需吸气肌肉群参加。

3.2咬字要求差异的影响

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准确无误的, 但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而且做到严谨,在咬字过程,要求声音分明清晰,不能有半点含糊,且用力的部位也不同。通俗唱法的歌词采用的是口语,生活化痕迹较为明显,注重语言流畅,对语句衔接和咬字清晰有较高要求。区分唱腔主要从语言特征来把握,两种唱腔在咬字上差异十分明显。

3.3共鸣体调节方法的不同的影响

民族唱法要求使用全部共鸣腔,并要求三腔搭配恰到好处,通俗唱法没有这样的要求,仅需要局部发声。在区分唱法时,有必要对共鸣体进行深入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民族唱法会产生极强共鸣,这主要是因为它结合了美声唱法,音色十分特别。而通俗唱法由于讲究歌唱发声的口语化、自然化以及其与高科技电子扩音设备相结合的特点,对歌唱的共鸣的要求较民族唱法就小得多。人类的共鸣器官包括头腔、口腔、胸腔三大部分,这三部份的调切节方法的不同,是引起共鸣体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技巧的主要成因。

总之,气息运用的差异、字要求差异还有共鸣体调节方法的不同是影响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技巧存在明显的差异因素。本文着重唱法的气息、咬字、共鸣腔与歌唱发声位置作对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作了具体的分析比较, 即使同一个人, 可以通过调整共鸣腔体、声带、气息,演唱出不同音色和风格的歌曲;同样一首歌,演唱的歌手不同,音色会有很大的差异,所唱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民族唱法由于运用了共鸣、呼吸位置深的歌唱发声技巧而具有了圆润字清明亮的音色特征,而通俗唱法運用局部共鸣、呼吸位置较浅的歌唱发声技巧形成了更加接近自然音色的、生活化,自然化的音色。

参考文献

[1]张红雨.声乐“跨界”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2] 郭淼铬.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音色差异成因初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 李冰.论“民通唱法”的文化价值[J].艺术研究, 2009 (6).

[4] 黄声巍浅谈职业教育中声乐教学的“民通唱法”[0].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2010 (5).

[5]陈长玲.论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6]毛凯,杨传红.从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看我国的通俗音乐创作[J].黄钟,2003

[7] 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

[8]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 32

作者简介:

兰波:女,(1992.01——),藏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教,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阿坝师范学院教师

邓朝文:男,(1998.01 ——), 汉族,阿坝师范学院2018级音乐学学生

课题编号:201910185  课题: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技巧差异成因初探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在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