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人类学视角下的舞蹈文化变迁

2021-11-03 06:04陈艺丹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舞蹈文化审美变化

陈艺丹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舞蹈作品《奔腾》两个年代版本,对其变化进行对比,尝试窥探民族舞蹈文化变迁,并从舞蹈人类学视角,观察舞蹈作品《奔腾》随着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变化,从中发现人们对于舞蹈审美的改变,同时也揭示了其在不同身份下、不同艺术目的、不同艺术环境、不同学艺途径中,所呈现出的舞蹈会不同。另一方面,在横向对比过程中,会发现不同年代版本《奔腾》中的共同点,对未来民族舞蹈发展和当代创新的结合有着帮助。

关键词:变化;审美;舞蹈文化

一、探讨对象和目的

蒙古族舞蹈作品《奔腾》首次亮相是在1986年,是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马跃老师编创,姜铁红老师等人所呈现的。此舞蹈曾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等一些列优秀奖项,可谓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经典老剧目了。《奔腾》用对于当时新颖的舞蹈呈现方式和大气的民族舞蹈风格,展现了改革开放之后焕然一新的内蒙古草原情怀和民族精神。新中国解放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视,对民族舞蹈的新时代产生了影响,把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著名的艺术家们请到北京来,互相表演观摩学习,这对舞蹈作品奔腾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品所含的美好寓意可能就是《奔腾》经久不衰的原因。此后,《奔腾》也多次再被搬到舞台上,由不同的舞蹈演员来呈现,虽说每一版都是由民大舞蹈学院进行再次的呈现,但受环境、文化、审美等各种原因变化的影响,也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转变。

在舞蹈人类学中关于舞蹈文化变迁的相关讨论,人类学家Roycer认为:舞蹈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与文化的任何其他方面都受到同样的变化力量的影响;人类学家Kaeppler也提出:通过此理论了解到其发生的变化可能发生在舞蹈本身,这种变化可能涉及到舞蹈的动作和整体的结构,或舞蹈的形式。此外,舞蹈在社会中的使用方式和舞蹈表演的原因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些想法对笔者更深一步去探索《奔腾》有很大的帮助。历史在向前发展,民族舞蹈当然也在不断前进,笔者想通过对舞蹈作品《奔腾》两个年代不同版本的对比,去发现变化以及原因是什么,究竟保留下什么,变化、发展了什么?

二、舞蹈作品《奔腾》的变化

《奔腾》这个有着相对较长历史轨迹的舞蹈文化作品,具有一定的结构主义特征,而结构主义寻找的是舞蹈图式构成的语法规则,只有把握住不变的发展,则能观测出动作在不同语境和使用方式及过程中的变化。而《奔腾》就是结构主义中的一种产物,通过时间打磨和舞蹈文化对“传统”审美进行一定发展并产生变化,其变化主要是舞蹈呈现方式的改变。笔者着重从舞蹈动作呈现方式、舞台舞美的设计以及观众对《奔腾》的看法的不同三个角度去探讨。

(一)动作呈现方式:笔者把动作的变化分为了三大类

1.对于蒙古族舞蹈动作呈现方式的变化:

在对比86年版和18年版的《奔腾》视频资料时,发现18年版《奔腾》的舞蹈演员所呈现出来的动作更加明确和具体,每个人的动作路线基本一致,可以看出他们是被仔细规定过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个动作之间的连接,甚至细致到眼神和舞蹈小范儿;而86年版所呈现出的动作感觉更像是化有形为无形,更突出舞蹈意识,用无形的感觉把有形的动作体现出来。

2.对于蒙古族舞蹈动作审美的变化:

对舞蹈动作的审美观念也随着舞蹈文化的发展变化着。除对舞蹈动作本身的审美改变以外,还有对舞蹈动作整个视觉效果的审美变化,以及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变化。比如向后步伐的勒马手,86年版中手臂划圈动律更加明显,更加突出蒙古族人们骑马奔跑的动作状态;18年版手臂动作幅度小,而当步伐向前时,手臂的动律幅度会加大,整个感觉是直立向前大幅度,俯身向后小幅度的动作规律,对动作审美的观念产生了变化。86年版的《奔腾》,更想突出蒙古族舞蹈的重点在于自然、朴实。18年版更习惯性强调自己印象中的蒙古族舞蹈酷、帅的特点。

3.对于蒙古族舞蹈动作速度和力度分配的變化:

两个版本中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力度也发生着变化,如两个《奔腾》版本中的舞蹈动作碎抖肩的处理方式:86年版中碎抖肩和脚下的碎步大小幅度一样,而18年版此动作中把具体的力量分配给了肩部,脚下基本没有幅度。除此之外,86年版的整个舞蹈动作很松弛,点处理很少,动作之间的连接基本都是用线质感的动作连接的,动作中的小范儿也是凭着舞蹈演员对此动作的舞感自然体现出来的;18年版中,用点质感处理动作的地方变多,动作之间连接也会经常出现块状。

(二)两版《奔腾》的舞台舞美的设计变化:

这次主要探讨的是变与不变。舞蹈的背景图,86年版是一条树枝,18年版是一个很大的火红太阳;从笔者自己的角度来看,树枝和整个舞蹈作品没有多大联系,而火红的太阳则有一种蒙古族人们高昂热情的情怀在里面,是和舞蹈作品有联系的。其实在舞美的设计上,变化的地方很少,干冰放的时间、灯光强暗交替的时间基本都是一样的,灯光的强弱和舞蹈情感的配合规律一直没有怎么改变。

(三)观众对两版《奔腾》的评价对比:

大家对舞蹈作品《奔腾》的回应是热情高涨的,在86年那个时代,《奔腾》这部作品的创新编排手段和气势磅礴的舞蹈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觉得《奔腾》的编排是一个很大的亮点:领舞与群舞的相互衬托,整个作品结构的三大板块中快慢板的结合,这使作品更加具有穿透力,还有舞蹈节奏、音乐节奏和情感节奏紧密地结合,这些都是舞蹈作品《奔腾》的突破;我们回到现在,《奔腾》依旧是经典,依旧是好作品,但时代不同,身边面临和看到的舞蹈作品以及思想潮流一直不断更新,有的人认为《奔腾》的呈现形式有点像组合,很分散,不是文化历史发展环境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舞蹈剧目形式,确实,现在的很多作品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去呈现,很少再有分组依次表演的作品形式了。不过笔者个人观点认为,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直只追求创新和个性,要从辉煌的历史中重新提取精华传承,找到变化的规律和成功的要素,这是笔者想要追求探索的目标。

三、影响舞蹈作品《奔腾》变化的原因

舞蹈人类学常常以民族民间舞蹈的“主体性”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经常去探讨这是“谁”的舞蹈;传承的目的为何;如何理解“传统”,如何“处理传统”。而这些探讨主题用的话语权是不断在“更新换代”的。

(一)不同社会文化状态下的审美变化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塑造了特定的艺术形式风格,这是艺术的时代性特点。从现在的审美角度来看86年版的舞蹈作品《奔腾》可能觉得形式没有现在的舞蹈作品呈现方式完整,但它是以那个时代所存在的舞蹈文化为背景,是当时社会审美观念所浸泡出来的优秀舞蹈作品;以此来推断,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文化流行趋势的走向、政治领域的调动等多种影响而改变。

我們在逐渐迎来“小鲜肉”的新潮流时代,各种新潮流APP也出现在新一代年轻人的世界,影响和刷新我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判断;就如现今在抖音刷到的各种舞蹈短视频,几乎都是围绕着“酷、炫、拽”或“唯美”等主题来呈现,像“红色”题材作品已在逐渐减少,对舞蹈认知的新趋势已经出现和扩展。不说编创,单只对舞蹈动作的处理和呈现方式也都出现了网络流行风格的痕迹,就像《奔腾》中部分舞蹈动作已经成为大家在抖音上炫酷的一种“道具”,并一致受到很多好评,从而更加鼓励和推动这种新趋势的发展。

(二)演员所处生活环境的改变

另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艺术共同要求,它体现于集体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向等原因,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状态都会有特定的审美取向,这不是一个表演者或编导一人所能决定的,而是由新一代人成长环境所带来的特定审美取向和文化来决定的。就比如新时代的舞蹈演员,他们成长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的文化观念也随之改变,对舞蹈文化的看法和理解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追求的风格魅力也会不同。其次,互联网是一个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变迁的强大推手,网络的进入会使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外来文化的大量侵入会和本民族文化产生相互影响和碰撞,逐渐人们追求多样化的审美心理成为时代主流;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和网络各种APP的不断涌现,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受其影响,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会不断更新,也会不断和传统文化相互摩擦,所以舞蹈文化以及审美观念也会一直不断改变,最终会影响舞蹈作品的呈现。

结语

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可能会发生各个不同种类舞蹈的相互碰撞和摩擦,甚至会出现相结合的情形, 这样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舞蹈的民族性越来越弱 ,其实这样是可怕的,传统的民族文化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而不是被筛选和丢失,笔者提倡在传承中发展,保留每个民族独有的信念、精神以及文化价值;就好比像舞蹈人类学不丹神舞中记录着的一段话舞蹈仅仅视觉化是不够的,就像阅读一些东西却不理解单词的意思,仅仅跳舞这一动词是不够的。

参考文献

[1]车延芬《揭秘“舞蹈人类学”——读<人类学与人体运动_舞蹈的研究>》.

[2]黄应贵《反景入深林》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舞蹈文化审美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舞蹈真人秀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的舞蹈文化解读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喜看猴年新变化
刍议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