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做好价值引领

2021-11-03 17:55王婧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态度思政价值观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塑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政课要实现从“传授知识”到“传递价值”的完整过程,解决好学员从“知”到“行”的统一问题,就必须树立起全过程育人理念,将价值引领体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中。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做好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重要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做好价值引领,才能使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1、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扣好第一粒扣子,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大学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一时期耳濡目染接受到的知识熏陶,最容易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确做好价值引领,犹如在他们的人生航向上点亮灯塔,使他们不会迷航。

2、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

0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生一代”,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成为他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各类虚假的、碎片化的、断章取义的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对于这些信息,如果大学生缺乏基本辨别能力,不加分辨地接受,结果必然导致思想的极度困惑。还有很多刻意迎合大学生猎奇心理的段子、图片、视频、节目等,实则包裹着历史虚无主义等内核,具有很强的毒害性。如果不能提升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价值导向,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就会有遭受严重的“演变”“分化”的危险。

3、思政课只有做好价值引领才能实现立德树人

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高校思政课肩负着重要使命。思政课如果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则会丧失对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引领,将意识形态主导权拱手让人。思政课如果仅仅只是向学生普及知识,那么就不能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仅仅是政治知识课。只有把学生脑子里的地方建设好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政课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教学活动的功夫实际在“诗外”,仅仅靠嘴上去说往往是空洞的,要想做好思政课的价值引领,需要思政课教师自身信仰坚定、态度虔诚、认真严谨、方法多样,给学生树立从“经师”到“人师”的榜样。

1.教师应以虔诚的态度对待育人工作

清华大学历史上的著名校长——梅贻琦的一篇文章《大学一解》,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

这就是梅贻琦提出的教育“从游论”。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他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坚持认为好教授应当首先重品德、重身教,这一点在清华大学形成了深远影响的。清华大学已退休的86岁高龄的薛克宗教授每次给学生授课,临上课前还在不停的修改课件,要让其中的例子更适合不同听众的特点。薛教授的授课过程,声音洪亮如钟,教学内容详实,层次分明,对每一个问题的论述都达到力透纸背的程度。当谈到自己对待教学的态度时,他先是用手写板书的方式,引出著名的教育学家弗莱登塔尔的话:“没有一种数学思想如当初被发现时那样发表出来,一旦问题解决了,思考的程序便颠倒过来,把火热的思考变成冰冷的美丽。”薛教授通过严谨论证证明了无论学哪一门课程,都不能只给学生一个冰冷的美丽,而是应当尽力把火热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但是薛教授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一位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坚定信仰。已经退休20年、还能保持这种对待教学虔诚恭敬的态度、饱满的热情,这样的教授上课,学生从教师的态度中就能获得许多关于人生的正面思考和领悟。

2.教师应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具有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风格,对于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有一句谚语叫做:“how you teach is also what you teach.”国学大师钱穆教学时并没有太多过于华丽的辞藻和精心包装过的包袱设计,但是单凭每次满满的手写板书就赢得了每个学生的心。正是由于对于学术的严谨态度,将实事求是的思想理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著名历史学家授何兆武先生,上课时通常夹一个包,装着的将讲稿上有密密麻麻的字,然而讲的过程中,他基本上不看,因为那些材料对他来说都“历历如数家珍,已经印在大脑中”。晚年他几乎双目失明,却能够直接跟助手说“你将我的哪个书屋的哪个书柜的的第几本书找出来,然后找出来的第几页第几行”。还有一些老师,教材烂熟于胸,讲课过程不用看,要点用123标写的工工整整,讲完即练,直接在黑板上出题,画出的线条横平竖直,跟打印出来的一样,每一个或简单或复杂的电子器件,跟绘图一样,每一个参数都准确标出,就像顶级公司的工程图一样。对于他们的教学内容,学生听完不一定能记住很久,但是对于他们在课程上展现给学生的治学态度,却是能够深深地影响每个人,严格的风范会深深印入学生的脑子里。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每一个观点都有着精准而丰富的例证,每一个例证都有明确的出处,教学过程被雕刻地犹如一件构思严谨、呈现精妙的艺术品,听课带来的享受必然是巨大的,这其中,老师所付出的艰辛无疑也是巨大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再对知识占有具备绝对话语权,一位教師要想真正给学生施加深刻影响,绝不仅是知识层面给予讲授,而要真正用自己严谨治学的态度去“传道”,以此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教师本人如何教授知识,往往比教什么更重要。

3.教师应以开放的态度优化教学手段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一句话叫“思想政治教育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放在教学中,也完全适用。信息时代,传统教学必须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当前,慕课发展对于传统教师的教学地位提出了严重威胁和挑战。一名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做好课程的混合式设计,那么学生势必会主动到线上去寻找其他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假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思政课也就根本谈不上价值引领了。线下课堂也有着线上所不具备的优势。只有在面对面的教学中,学生才能更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表情、语气,从而对教学内容形成立体印象;也只有在面对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启发式的提问、有逻辑的追问,才能达到深度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价值引领。教学的本质是沟通,因此,课堂交互强度是直接决定老师是否能够战胜慕课名师的关键,也是思政课向学生深度传递价值的关键。在新的教学条件下,教师不再完全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而是一个能使学生高效、高质量学习的组织者。网络时代,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利用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四大要素,整合各方积极因素,打造好一个混合式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其中,整合的关键在于对这些要素的网络化拓展上。运用自己积累的慕课资源,对不同层次、认知特点差异较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依据目标层次不同,对教学手段进行个性化设计,才能达到思政课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做到“四真”

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思政课能否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最终还要落脚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思政课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讲授只有做到有历史的纵深感、与时代联系的紧密感、话语体系与时俱进,学生才会真的走入其中,思想到行动才会发生真的改变、产生真的影响。在课下,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实践、通过调查研究去印证课堂上吸收的观点,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学内容才能真的轉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深层次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引导他们坚定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注释: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参考文献

[1]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导刊》,2016年1月。

作者简介:王婧WangJing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态度思政价值观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