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震信息融合技术在刘官庄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2021-11-03 23:09毕桂荣贾静雨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2期

毕桂荣 贾静雨

摘要:刘官庄油田区域地质背景上属于黄骅坳陷埕北断阶区羊二庄鼻状构造带,其北侧为歧南凹陷,东南侧为埕宁隆起。主要开发层系为馆陶层系,属于岩性构造油气藏,落实含油砂体边界对于开发方案的编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多地震信息融合技术,选取与河流相砂体变化密切相关的各类地震属性,综合利用RGB分频属性融合、叠后反演技术及90°相移综合分析砂体宏观展布趋势,再根据贝叶斯随机反演模型和RMS约束的砂体展布以及沉积微相分布,精雕细刻含油砂体边界,明确砂体规模,部署了产能建设方案,新井完钻取得了成功,油田产量大幅度上升。

关键词:岩性构造油气藏;砂体边界;多地震信息融合技术

引言:

刘官庄油田在区域地质背景上,位于歧口凹陷南部埕海高斜坡区,羊二庄南断裂、埕西断裂和海兴断裂夹持的大型鼻状构造带。主要开发层系为馆陶层系,具有沟槽控砂控藏、低饱和度油藏大面积稳定分布的成藏特征。刘官庄油田目前整体井控程度低,单井控制储量14.9万吨;勘探开发采出程度较低,仅为5.7%。为了提高该油田馆陶层系的储量动用程度,利用多地震信息融合技术对该层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了以往油水关系复杂,砂体边界难以刻画的问题,为油田后期综合调整工作提供了更加精细的地质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刘官庄油田在区域地质背景上属于黄骅坳陷埕北断阶区羊二庄鼻状构造带,其北侧为歧南凹陷,东南侧为埕宁隆起。该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油组,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25万吨。原油多为稠油,油藏埋深在950-1750米。刘官庄油田目前油井总井数55口,开井44口,日产油202.3吨,综合含水为76.1%,年产油7.02万吨,累产油38.03万吨,累计产水74.63万方。为了建成十万吨级的大油田,提高油田采出程度,下步重点对馆陶层系开展储层预测研究。

2、研究区存在问题

2.1含油砂体的边界难以确定:

馆陶油组属于辫状河沉积,沉积微相复杂多变,河道频繁摆动,心滩在纵向上有多期沉积,且由于受地震资料分辨率及技术手段少的因素造成馆陶组底界、沙河街地层超覆关系认识不清,难以精细刻画河道砂体边界。

2.2 油水关系矛盾:

油水关系存在“高水低油”矛盾,例如位于刘官庄油田二断块的刘2-11井馆二2层构造位置高于邻井刘3-16井,但是刘2-11馆二2层电测解释水层4.5米,构造位置低1米的邻井刘3-16井却解释油层厚度4.7米。亟待需要重新认识,解决疑难点才能为后期井位部署和综合治理奠定基础。

3、多地震信息融合技术

首先对叠后地震体进行拓频降噪处理,综合利用RGB分频属性融合、叠后反演技术及90°相移综合分析砂体宏观展布趋势;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建立层序体及初级模型,对测井数据处理得到岩石物理交会图版,确定砂泥岩波阻抗值,得到贝叶斯随机地震反演模型,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图,为砂体边界刻画提供参考。充分利用地震均方根振幅与井点实际砂厚值的拟合关系反算划分区域(50*50精度)属性约束下的砂体展布,解决单一属性难以精准识别砂体边界的问题。以二断块馆二2-1层为例,从RGB分频属性融合及90°相移可以看出,主力砂体主要分布在庄浅33-41井周围,从而确定砂体大致轮廓,然后根据贝叶斯随机反演模型和RMS约束的砂体展布图以及沉积微相分布,结合根据动态资料及井上油水关系,确定砂体内部边界(图3-1),从而不仅达到对砂体精细刻画,也解决了油水关系矛盾的问题——从图3-1中可以看出刘3-16和刘2-11井不属于一个含油砂体。

4、应用效果分析

劉官庄油田应用多属性融合技术,精细刻画河道范围,开展综合调整后效果显著。自2018年以来刘官庄油田共钻探评井7口,稠油累计新增探明储量546.89万吨、新增控制储量26万吨。共钻产能新井30口,新建产能5.61万吨。年产油由7.28万吨升至10.71万吨,建成10万吨级大油田。

5、结论

刘官庄油田应用多属性融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油水关系矛盾及落实砂体边界的问题。说明地震波信号经过拓频降噪处理、利用分频属性融合、叠后反演技术及90°相移综合分析砂体宏观趋势,以平面沉积微相展布控制,充分利用地震均方根振幅属性约束下的砂体展布,能解决单一属性难以精准识别砂体边界的问题。可以预见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利用在薄层砂体精细描述中具有良好的前景。为今后油田的精细开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俞寿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9-14

[2] 伍友佳,油藏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第二版:124-133

作者简介:毕桂荣(1973-),女,2010年河北工业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现从事开发地质研究。

贾静雨(1997-),女,2019年长江大学毕业,助理工程师,从事开发地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