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画中的汉代饮食文化

2021-11-03 00:02周慕怡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画像石饮食发展

摘要:汉朝是中国粮食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在开发炉灶和使用炊具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49年以来,在河南、山东、江苏、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发现的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关于饮食文化的图像。我们研究汉画中所体现的饮食文化,目的是发现中国饮食文化的本质、分类,以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好的推广和传播,丰富当前的饮食生活。基于此,本文对汉画中的汉代饮食文化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汉画;汉代饮食文化

一、汉代饮食文化发展的特点

(一)烹饪器具的发展

中国烹饪的发展是中国烹饪业发展的基石,中国烹饪业经历了从火、石、剑到铜的不同阶段,直到汉人正式进入“热铁时代”,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开始是中国烹饪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汉代,厨师可以以雪花的厚度标准切牛肉,据说人们可以一下就把肉切下来。显然,厨师不仅开发了厨房用具,而且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烹饪原料的丰富

在西汉时期,由于畜牧业技术的发展和铁在农业中的使用,特别是在水灌溉方面,农业和畜牧业迅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各种烹饪材料空前丰富,为发展烹饪食品工业奠定了基础。在汉代,水稻和其他谷物都是新晋种植的烹饪原料。西汉时代,这一发展使得长安京都慢慢发展成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陆地和海上交通非常发达。

(三)饮食市场的繁荣、发展

中国烹饪文化在三个层面上发展:第一是私人烹饪;第二是皇家烹饪;第三,商业烹饪,即市场烹饪。随着秦统一全国贸易有所发展,到西汉时期的贸易更加广泛。以持久安全为重点的地域已成为全国的商品中心。每年,全国各地的人汇集到此交换商品。发达的贸易往来有助于餐饮业的增长和进步,餐饮业不仅有藏在大街小巷的特色小吃,而且经营着更豪华、面积更大的餐馆。丰富的工作餐厅不仅满足了顾客的营养需求,而且提供了最丰富的食品和文化市场。

二、汉画中的汉代饮食文化

(一)汉画中的汉代农耕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周朝以来,祭祀在国家礼仪中举足轻重,祭祀是祭天、祭地、祭神灵,汉代人祭祀常用美食、美酒作为祭祀的食物,向神灵祈求福祉。汉代人非常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饮食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出图的文物中就有体现,青铜器记载有宴席图案;此外,从秦开始,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帛画,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唐、宋都有许多关于烹饪和宴请的图像。南阳汉画像石中发现多种食物,其中《鼓乐宴飨》一石上部二人击鼓奏乐,下部一食案上摆放着蒸鱼、鸡、鸭、鱼、羊肉串及盛放美食的器具等,画像上也生动的展现了汉代高官、富豪的奢侈生活。另外,在中国文人乃至专业画家的写作中,饮食题材是稀缺的,当饮食题材存在时,就不仅仅是酒、茶等。

比如著名的河南南阳英庄汉代画像石墓、河南南阳唐河县针织厂汉墓、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墓、四川成都西郊土桥镇出土画像石墓、山东诸城凉台出图的东汉画像石墓,和其它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砖、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等,从餐饮的制作场景到进食时的场景,都反映的是汉代人生前宴饮喜乐,展现了汉代歌舞升平、富足祥乐的画面,又体现出汉代人所极力向往和最求的生命永恒、永世不灭的终极思想。这些大多是平面画,结构简洁,工匠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华,融入了汉代人的情感,展现了大胆高超的技艺,汉画中的场景是当时饮食文化的真实记录。汉画像砖、汉画像石、汉墓壁画的设计,都是为了让逝者继续在地下享受尘世生活的乐趣,这些画对厨房的设计尤为重要,大量的炊具和食物,如鸟类和猎物动物,所以更为逼真。

汉代饮食文化对当时的游牧民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壁画,甚至石棺、雕像,绘画描绘的饮食场景和烹调、喝茶,手法逼真,技艺高超,都可以见到汉文化的饮食习惯。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汉代时我国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是封建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在饮食方面,创新了综合且全面的烹饪艺术,包括熏蒸、烹饪、烧烤,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很多蔬菜、水果种子,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汉代画像不仅描绘了当时人们的饮食状况,还说明了汉民族饮食文化、以及农业文明的扩张。

(二)汉画中的汉代从“礼”饮食文化

在汉代,食物和祭祀文化密切联系。随着进食行为对口腔和身体最初的功能越来越不满意,分配给它的仪式功能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明显。我们目前实行的进食制度是古老的,人们的生活反映在相关的绘画中。在先秦时期是每人一例,汉代出土的汉画像砖上饮食的人成对的“坐在一起”,随着饮食的绘画题材增多,后来出现了更多,进食时主人就坐在客人旁边。其实,中国很早就进入了文明社会,由于礼节的限制,古代的跪坐仪式直到南北魏晋时期才有了改变。在汉代,它演变成了餐桌,吃饭的床演变成了椅子,发展而舒适的建筑,住宅建筑内部空间向上,旧的生活方式被刻意打破,烹饪技术进步,主菜增多,早午餐也随之发展,逐渐完善了进食的礼仪制度,“食制”则完全取代了“分食”。

總结:

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汉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继承了周秦饮食文化,同时对隋唐饮食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流传下来的汉画中有各种饮食小吃,散落在民间至今,历久弥新,例如黄麻糕、皇后糕、红油糕等。汉酒品种也很丰富,在酒中加入了一些植物,如菊花、天南星科植物、高粱等,为后人开发酒和饮料提供参考。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汉画之中发掘的文物研究汉代饮食和饮食文化,对今天的饮食历史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玥.《儒林外史》中饮食描写的文学功能探析[J].今古文创,2021,{4}(26):26-27.

[2]刘文庆,姬瑜,李阳.我国饮食习惯的改变对饮食瓷器具的影响[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06):83-84.

[3]王超.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评述[J].食品与机械,2021,37(06):233.

作者简介:周慕怡(1990年08月09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南阳市(具体至市级),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市汉画馆(具体到二级学院),学历:本科,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汉画研究.

猜你喜欢
画像石饮食发展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汉风新韵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