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

2021-11-03 00:12蒋樱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文化产业

蒋樱

摘要:本文以汉绣非遗项目所携带的文化属性为切入点,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汉绣作为曾要广泛流传于荆楚一带的民间工艺,如何从昔日的民间艺人谋生手段,升华为具有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非遗手工艺。本文以“楚凤汉绣”非遗项目为例,进一步论证了汉绣在非遗传承的同时,如果紧密联系社会,使这种传承与湖北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关联,促进汉绣这一本土珍贵手工艺遗产长久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汉绣,文化产业,楚凤汉绣,非遗传承

1.汉绣与荆楚文化渊源

汉绣,在 2008年5月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被国务院批准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绣技艺地域特色鲜明,荆楚文化气息浓厚,是中华刺绣大家族中针法独树一帜的传统手工艺,目前,汉绣主要流行于湖北省的荆州、荆门、武汉、洪湖、仙桃,潜江一带,曾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为长江流域四大名绣。事实上,从这一刻起,汉绣这一曾在荆楚大地广泛存在的民间匠人的谋生之道,就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文化属性,也必然会在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其独特的作用。

从汉绣的源起追溯上看,这是一项裹挟千年楚地文化基因的手工艺传承,是湖北地区文化艺术在手工艺领域的重要存续。有研究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属于楚国的湖北地区,就已经发展出技成熟的刺绣工艺。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九店楚墓等处发现具有浓厚楚文化气息且保存较好的绣品,湖北随州曾侯乙古墓也有少量刺绣花卉残片出土,这些都为荆楚地区刺绣工艺的溯源提供有力佐证。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楚国的兴衰,作为与经济发展及民众生存息息相关的刺绣行业也经历着沧海桑田的起伏。

从历史演变上看,湖北地区早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并非武汉,而是荆州江陵,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随着经济及生产力的发展,明清时期汉口镇兴起,并逐步成为重要的经济及战略要地,商贾云集于此,发达的陆路与水路构筑了“九省通衢”的城市格局,而汉绣也随之在武汉扎根。从“楚绣”到“汉绣”,跨越两千多年,这一扎根于荆楚之地的民间工艺,依托武汉等地“九省通衢”的优势,民间艺人们紧跟时代发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将华夏诸多刺绣技艺与楚人粗犷奔放,崇龙尚凤的文化特点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在维持本土文化传承方面着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2.汉绣产业化与本土文化发展关系

清朝时期楚绣逐步演变成了汉绣,而论述汉绣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就不能不提到湖北的另一项重要非物质遗产——汉剧。1910年的《夏口思志》一书中,记录了汉绣繁盛时期的状态,当时汉绣的繁榮也与汉剧的兴盛密切相关。汉剧是明代开始出现在地方戏种,旧称“楚调 ”、“楚曲”、“汉调”,俗称 “二黄”,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剧”,迄今已有 300多年的历史。汉剧的皮黄腔系统是京剧的来源之一,曾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产生重要作用。汉剧作为一项文艺形式,必然是向人口聚居的繁华之地传播,其在武汉发扬光大之际,催生了大量对于戏装、配饰的需求,促进了汉绣技艺与汉剧戏衣制作的相互融合发展。

文献显示,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江西会馆附近,设有以不同手艺人为名号数十家绣货铺。林次栉比的汉绣铺面和作坊,形成汉口的绣花一条街,人称“绣花街”;而在当时的夏口即今天的武昌、白沙洲等地,也出现了汉绣生产基地。清末民初,汉剧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绣进入辉煌时期,至二十世纪汉绣初的民国年间达到鼎盛,时至今日,汉绣的非遗传承人中,仍有老艺人拥着着汉剧戏服制作的精湛手艺。民国七年(1918 年)汉口警察局商户分调查表记载:当时本地绣货铺数量高达 169 家。这一数据显示,当时的汉绣的应用领域也不局限于戏服的绣制,根据民国时期的史料记载,当时汉绣的产业还涉及绣画、绣字以及宗教类用品的绣制等等,而日常百姓生活中,也有丰富的应用。同时,汉绣在当时还十分重视画稿创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也使得汉绣的传承上,融入了更多的艺术与人文气息,反过来汉绣对于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汉绣制品也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古典戏剧绣服发展到更多的织物用品及服饰上。

后因战乱,武汉民生凋敝,汉绣产业也因“绣花街”毁于战火而难以为继,在一些民间艺人艰难坚维持之下,汉绣的火种才没有熄灭。新中国成立之后,汉绣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既有1959 年建国十周年国庆,大型壁挂绣品“三棒鼓舞”、“闹莲湘”选送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陈列的光辉事迹,也有因为在文革中被错误批判,使这门手艺遭遇重创的惨痛经历,然而始终有人没有放弃,以毕生精力守护这一文化遗存,终于在国家开始大力倡导恢复传统文化之时,在以“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之际,汉绣得以重现光彩,并逐步慢慢的形成今日的气象。

3、汉绣的非遗传承使命

从上一节对于汉绣产业发展的综述中可见,汉绣从百年前走来,历尽磨难,新中国成立后的刺绣合作社和新兴的文化运动及当时以手工艺换取外汇的经济生产需求一度促进了汉绣的重新繁荣,然而文革中遭重创以改革开放带来的科技发展、生活模式、文化导向的转变,使汉绣又在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时期,陷入了革新力量不足甚至濒临消失的尴尬局面。所幸在2008年,汉绣正式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学术界也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诸多研究,逐步积累了成果斐然的研究成果。2011 年,汉绣基地在武汉市武昌区政府的政策下落户“昙华林艺术村”;2013年武汉市第一家汉绣博物馆在汉阳区江新苑小区成立;与此同时,一批汉绣非遗传承人也以各自所长在汉绣非遗传承领域耕耘拓新。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我省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不夸张地说,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了华夏民族祖先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绣作为湖北地区延续千年的刺绣体系,天然就具有文化传承的属性,在进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时,也同时肩负起对于本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事实上,中国目前知名的几大绣种中,都存在文化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比如与汉绣地理距离接近的湘乡,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也曾向汉绣借鉴,这也说明了汉绣的文化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如何传承非遗,如何保护文化载体,一直都是汉绣等民间手工艺非遗项目所需要面对的任务和挑战。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尽管刺绣等手工艺并非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基礎必需,其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物质经济基础的兴衰而起伏迂回,但生命力十分强大,历经波折也从未完全消亡过,究其原因,仍然与刺绣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属性息息相关。自2008年汉绣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以下,武汉市范围内就陆续有传人及企业或专家团队投入到了这一“本土文化复兴”的事业中。目前,武汉市汉绣经营场所较为分散,主要为武昌区昙华林的个体经营商铺和展馆、江岸区原“老绣花街”解放大道周边的汉绣传承人工作室、汉阳区江欣苑非物质文化一条街的汉绣店铺。这些散落在市区的汉绣传承实体,虽然不少名声在外,技艺精湛,能起到很好的展示与传播作用,但对于汉绣整体产业化推进作用有限。笔者认为,在当下,作为武汉本土的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人兢兢业业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倡导,汉绣不仅是需要保护的“遗产”,也是可以焕发新生,并具有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内驱力文化创意产业。

4、汉绣推进文化产业的路径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中提到的“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等指导性意见,对于汉绣等曾经作为民间手工业的非遗项目是十分利好的。这也说明,国家层面对非遗项目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是支持的态度。

本节将以“楚凤汉绣”非遗项目进行分析,当下的汉绣非遗传承如何以文化产业的方式进行推进。2020年,“楚凤汉绣”正式列入武汉市武昌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项目依托武汉楚凤慧锦绣轩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慧女士及其家族中三代汉绣非遗传承人展开,在以汉绣推动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上,作出过不少积极贡献。“楚凤汉绣”自创立以下一直在以下几方面,就汉绣的文化产业化复兴进行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1)溯源古法、传承古韵、大胆创新

“楚凤汉绣”顾名思义,将以凤鸟这一楚文化代表形象作为其传承特殊点之一,传承人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溯源,从出土的楚国丝织品纹样上提炼图形凤鸟纹图案进行重现与再创,使得千年以前的文物绣样获得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诠释与表达;同时研究特色针法,确保对汉绣原始工艺的坚守与尊重。“楚凤汉绣”从纹样、色彩、构图等方面钻研,将楚文化的高古气质与时代文脉结合,强化装饰图案的夸张变形,大胆描绘想象中的人物花鸟、瑞兽祥云,使绣品呈现饱满匀称、敦厚古朴、浓重热闹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出楚文化的原始、神秘,气息以及汉绣的富丽、亲民之美。同时,楚凤汉绣视创新为生命力,调研民众新品位,创立多层次商业模式,在保持传统的同时,研发创新产品,组建产业团队。

(2)把握当下、帮助弱者、培育行业

“楚凤汉绣”十分关注传承人梯队建设,并致力于汉绣在新时代背景下行业化之路。自创建以来,“楚凤汉绣”主动承接政府扶持下岗妇女再就业公益项目,带动本地就业千余人。之后被邀请至湖北省荆州、黄石等县市义务组织刺绣培训,“楚凤汉绣”通过汉绣技能培训,既扩大了非遗传承的影响力,又有力促进了汉绣文化产业的复兴。在2018至2019年间,接受湖北省援疆部署,在新疆建设兵团双河市等地培训少数民族绣娘二百余人,充分有效推广了汉绣。 近三年来,公司带动“4050”人员、下岗女工、少数民族妇女、军嫂及院校学生共计2000余名妇女,掌握了基本就业技能。2020年8月,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主办、武汉楚凤慧锦绣轩商贸有限公司承办的“楚凤汉绣培训班”顺利开班,培训班旨在增强我省残疾人创业就业能力,激励广大残疾朋友掌握新颖别致、富有特色的刺绣手工艺,培养一批手工技能人才,由于汉绣属于国家级非产,符合心灵手巧的特点,且劳动强度不大,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灵活自由。“楚凤汉绣”的汉绣培训班贴近实际、契合创业就业需求,深受辖区残疾朋友们的欢迎,自开班以来,三百余名残疾人士通过汉绣培训得以生活自立。

(3)面向未来、走入校园、深化研究

过去近百年,汉绣产业的由盛而衰使得轻年一代对这项凝聚着手工业者智慧与巧思的本土非遗手艺缺乏足够认知。2016年11月,由教育部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刺绣)培训班”在武汉纺织大学开班,显示出高等教育领域对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关注。

近年来,除了对弱势人员进行帮扶培训,“楚凤汉绣”也十分注重对年轻人的非遗文化传承,通过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以“非遗进校园”方式进行宣讲和展示,“楚凤汉绣”以作品绣制、技艺教学、文化传播作为实践方式,不断推进着汉绣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同时该项目还吸引了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美院等本地院校的有识之士积极投身其中,以深厚的艺术底蕴促进汉绣的新生。通过项目传承人的悉心传授及热情分享,使得不少年轻人或大学生对汉绣逐步从未知到了解,从了解到兴趣,从兴趣到热爱……让汉绣中魅力植根在青年人甚至少年儿童心目中。

5、结语

任何一个文化产业的可持续生命力,是需要经过社会认可、市场需求和自身活力一系列考验而逐步强大起来的,汉绣,是一份千年传承的手工艺的珍贵遗存,它既需要保留着曾经的美好,也要拥有面向未来的生命力,而文化内核就是汉绣的内在可持续动力。“楚凤汉绣”以传播楚文化、培养汉绣从业者及传承者、向大众提供优质精湛刺绣艺术品为己任,身体力行地推进着汉绣非遗传承与本土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上,努力践行着非遗传承的时代使命。相信通过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汉绣在当前背景下将拥有更多活力,与文化繁荣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编委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7页.

[2]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保护汉剧!传承汉剧![M].世纪行 2006年11期:20

[3]叶云.汉绣的娩出与流变[J]湖北社会科学 2009年第6期:190-192

[4]叶依子.汉绣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

[5]武汉昙华林汉绣艺术市场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9(10):133-134

[6]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1.08.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7]陈慧.楚凤汉绣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路径[J]魅力中国.2020(50):111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