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民居研究

2021-11-03 00:51钱伟东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呼和浩特民居

摘要:《孟子·滕文公》记载“下着为巢,上着为营窟”。《礼记·礼运》记载“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据此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民居以“穴居”和“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出现,是先人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最早的关于建筑的营建活动。历经千年的发展,在广阔的中国大地出现过以木构架建筑为主体,干阑式、井干式、窑洞、土楼、碉房、阿以旺、蒙古包等南北各异民居形态,这些民居形态背后,体现了对不同纬度气候的回应,建筑技术的水平以及对地域文化的传承。

内蒙古地区位于祖国正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东西跨度2400多公里,农牧交错带贯穿其中,出现过蒙古包、窑洞、木构架、砖木结构为代表的民居建筑形式。本文以有着430多年建城史的呼和浩特为例,截取位于玉泉区的塞上老街为具体案例,探究内蒙古地区民居的传承、发展、演变。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把建筑技术的迭代、文化的传播、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对内蒙古地区民居探究提供更多参考。在千城一面的民居民宅建设中,挖掘传承更多地域文化。

关键词:建筑;呼和浩特;民居;地域文化

一、塞上老街的形成发展

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阿拉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赐名为“归化”1580年,大昭寺建成,它是当时呼和浩特地区最大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信徒众多,每到节日,热闹非凡。塞上老街就位于大昭寺西侧,原名通顺街,长度300多米,建筑沿两侧分布。清朝康熙年间,“归化”城商业迅速发展,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处“握手”,商贾往来,互通有无。到清朝末年“归化”城的商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数千家商铺林立,商贾聚集。民居、商铺、酒楼汇聚于此。民国初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人口迁移“走西口”,大量晋北地区居民迁入呼和浩特地区,对民居的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在建筑形制、材料、装饰上基本与中原汉式民居一致。有学者将其视为“西口文化”对呼和浩特民居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大地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也随之传入,平屋顶与三段式外立面在塞上老街的民居上也有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见证城市发展的老旧街区被拆除。塞上老街被幸运的保存下来,并且在2011年3月1日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对其中58处古民居,古商肆进行了专门的挂牌保护,成为整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历史文化街区。

二、塞上老街的民居风格特点

(一)砖混木构架结构建筑风格

塞上老街位于城市中心,距今已有几十年到上百年的历史,经历数次翻修改建,但并未改变其整体风貌。塞上老街的民居不同于乡村民居可住、可养、可藏的建筑要求,大多面积较小以30-40平米居多,2-4个开间为一户。有的民居兼居住、商铺手工作坊为一体。房屋结构为砖木混合,三面烧结砖墙体围合,作主要支撑结构,顶部木质桁架结构支撑屋顶,屋顶大多为双坡,也有个别单坡平顶形式。民居整体厚重密实,无侧窗后窗,这种结构形式适应了当地冬季寒冷,春秋季大风的特点。

(二)受“西口文化”影响的风格特点

“走西口”是近代以中国最重要的几次人口迁移,大量晋北地区人口几十年间迁入呼和浩特,从事生产生活,对经济、文化、建筑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呼和浩特地區方言都由晋语构成。在塞上老街的民居营造上尤其可见这种影响。民居的屋顶形式多采用汉式的硬山造型,砖墙砌筑,屋脊有传统纹样中的神兽装饰,在建筑立面装饰上可见莲花卷草纹、方纹、回字纹、万字纹组合。材料上以砖木为主,形制布局上,多为两三开间并列,无院落嵌套。这样的体量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走西口”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家庭成员不多,以从事商贸手工业为主。此类民居形式正是其生活现状的展现。

三、塞上老街民居的启示

民居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也是城市发展中的电影胶片,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往事兴衰。中国改革开放,用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两百多年的进程。将中国迅速由农业手工业文明带入工商业文明,城市化进程飞快,过去以平房为代表的低容积率的民居形式已无法满足工商业社会对人口聚集的要求。以塞上老街为代表的民居形式以及其背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再无法复制。生产力的发展与民居的技术迭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其中发展的主题仍然是以人为本,除居住更加舒适的生理诉求外,也有形式审美、文化认同的精神诉求。将有地域特征的民居形式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结构其中的文化内涵,将其发展演绎与传承,是挖掘地域文化丰富民居形式的重要手段。

结论

本文以建筑的视角探究了呼和浩特地区—塞上老街的民居形式。形制体量以单层2-3开间为主,无院落嵌套。采用砖木结构建成,除居住功能外兼有商业手工业场所。受“西口文化”影响,以汉式民居居住形式为主,在装饰图案上也借鉴参考了晋北地区的民居。其中也有个别受到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影响,立面呈现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塞上老街的民居已无居民居住使用,已改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但过去的民居被保留下来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忆。希望对塞上老街民居的探究,可以使跟多的人了解民居中传承的地域文化,为之后的民居营建提供更多参考。

参考文献

[1]柳林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力复兴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为例[D].山西大学,2015.

[2]张昕.“走西口”移民影响下的晋、蒙两地汉族传统民居对比研究—以晋北、内蒙古中部地区为例[D].内蒙古科技大学,2020.

作者简介:钱伟东(1990-),男,蒙古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学历:硕士,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室内设计、景观。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呼和浩特民居
呼和浩特之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的契机
内蒙古地区汉语方言里的蒙语借词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选题策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