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2021-11-07 10:34王商华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有效性道德与法治

王商华

摘要: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积极地开展课堂的教学,进而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各种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引  言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科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和法治意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的分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并且结合实际的内容,针对性的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且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价值。

一、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虽然,新课程教育改革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但是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并且,还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展思考和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而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并且还要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积极的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进而才能为社会服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此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因此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还容易出现叛逆的心理,尤其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国家和社会中的问题,通常会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不全面的,这也同时体现出学生没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

这是因为学生对于我国的政治方面的内容没有清楚的认识,教师没有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所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的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了解我国的政治策略。并且还要引导学生全面的去分析国家和社会当中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学习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知识时,很多教师只会让学生进行机械式记忆的方式,来背诵和记忆内容,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播放我国近几年的一些重大会议和会议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明确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对这些制度,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进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学生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社会国家的各种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有更强的学习意识,进而学生才会自主的探究和思考各种问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的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还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各种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比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或者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和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并且要全面的分析各种问题,比如在学习维护国家利益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我国产生认同感,并且还要明确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此外,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应该积极地捍卫我国的主权,进而才能使得社会更为和谐,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在网上查阅资料,或者询问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让他们去回顾之前的生活状态,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才能让学生明确我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正在不断的壮大,使得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这种变化,进而产生浓浓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

四、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渗透与之相关的内容。

因为公共参与包括了对文化政治经济更多的方面,所以是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公共的事件当中[2]。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我国现在的一些具体情况,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来提出相应的措施。但是学生的社会经验很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比如,利用周末的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同时,还可以参与道路交通,协助交警来疏通交通堵塞等等。

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进而有效地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结束语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的高效教学,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玉立.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104-106.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有效性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