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2021-11-07 23:54田丹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思维能力高中语文

田丹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快速发展,语文的课堂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把握程度和语文实践能力,也越发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但目前阶段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学存在现代技术的使用偏差等问题。在小学语文课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要不断加强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本文旨在分析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并探究培养思维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手段;思维能力

引言:教师不仅要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更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将语文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和课下的日常生活中去。目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学生只关注问题的答案,教师只关注教学的效率,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挖掘本质,从阅读中分解知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语文思维的教学手段

1、合理安排顺序,建设综合教学

语文思维能力不仅仅只是培育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是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而绝不是孤立性的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故都的秋》这一篇文章中,教师要先从整体带领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对文章进行拆封,对各各段落的短语和短句进行分析;最后再让学生精读课文回归到整体上,把握文章整体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文字和语言的魅力,也让学生获得了新的写作方法。在领略文章作者情感的同时,也是自我价值观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发展。通过逐步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带领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矿建构建。

2、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句子的关键词和短语的难点,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于句子的赏析,教师通过导入这样场景的相关视频,将学生脑海中的想象场景通过图像等形式具象的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所想要传达的美感,帮助学生赏析诗歌的真挚情感。这之后教师再通过播放课文朗诵的音频,让学生在实际场景的基础之上进行自由的想象情境构造。再例如,在欣赏《山居秋暝》这一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声音和画面来帮助同学理解这一首诗中展现的美好画面,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这首词想要描绘的场景以及想要传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这首诗里的各种意象和情感的认知和理解,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培养语文思维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学习离不开思考,只有不断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情境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学习动机,敢于质疑,不断思考,认真分析,合理解决。不仅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观察和感悟。

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文中的老人没有任何收获,却认为自己成功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海”这一情境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回忆过程中,将相关知识点与情感联系起来,做到让学生情感与情感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将课文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文中的老人学习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和提问塑造语文课堂的轻松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同时对于问题的答案要灵活运用,做到不死板不局限,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2、深入课程实践,加强小组合作

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程实践的构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更利于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收获感。

例如在学习《雷雨》这一片文章的时候,整片文章的场景描述都是抽象的。教师在班级中进行分组,每一小组都要完成课文完成课文的情境演绎,让组内成员分别扮演“周朴园”“周繁漪”等吧人物 ,让学生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对话。这样的仿真实践平台,不仅增添了课堂的亲和力,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对抽象内容进行具象的把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要注重于书本内容的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之中,做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对多样语文实践活动的举办,既能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学习和进步,又能增加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提高迁移能力,扩大思维广度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下功夫,课外的作业同时也需要合理设置,配合课堂教学能取得双倍效果。课外的阅读作业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拓宽阅读面,积累措辞和知识,还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跳脱出读者身份的桎梏,转而从更深层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创作过程,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

例如在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时,课文的主题是父爱和母爱。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除了分析在描写父爱和母爱的措辞、手法的不同,还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哪些细节、哪些事件来描写亲情的。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更深层次地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还能给予学生创作上的启发。然后,老师可以从父爱母爱的主题出发,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父爱母爱的历史典故,比如孟母三迁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了解一些历史常识。最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家长进行爱的告白,但是是书面的“告白”。学生先写一封信,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写作手法,抒发自己对父母的爱意与感激,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广度。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思维能力培养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也要注重语文素材的广泛性。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问题的思考方法,落实语文知识基础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情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 为课堂主体,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新春.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21(30):31-32.

[1]孟令国.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8):103-104.

[1]周吉娟.浅析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J].求知导刊,2021(16):18-19.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思维能力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