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

2021-11-07 23:54李树国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李树国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根本,研究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发展,对于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还缺乏全面深刻研究,甚至还有不少误解,今后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二者的关系还缺乏全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许多误解。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是复杂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且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可以有序地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

1.研究视角的拓展

一些研究者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提出了较为深刻的见解,但是极少见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包括其各个组成部分的中国化。诚然,相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显得先天不足和无足轻重,以至于研究者在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问题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农轻商”、小农意识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阻碍特别不能轻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计划经济的思想误区,除了照搬苏联以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是趋利避害,克服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良影响的结果。这样的历史,让中国发展在前30年付出了沉重代价,获取了深刻教训,也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是如此,同样忽视了新中国几十年由理想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场景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充当的角色。

2.研究内容的深化

(1)关于研究中需要鉴别批判的问题。国外学者基于非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很多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歪曲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需要国内学术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予以批判。如施拉姆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物,并且在作用上前者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说法过高估计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构架中的绝对支配地位,进行批判很有必要。国内研究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某些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个别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儒学。根据党的领导人的论述和党的有关决定决议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理论形态,而不是建立新儒学。

(2)关于研究中需要深入揭示的问题。虽然有关研究较多,但不少问题还要更深层次地探讨,用来应对现实面临的困境。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谁化谁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化?一些学者已初步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互化的观点。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双轨并行?或者是殊途同归?有学者提出两者是并行发展的双进程,这种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又如,近年来,国学成为学术界和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已成为显学,很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呼吁建立新的国学学科,以传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国学倡导的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关系如何?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国学?一些学者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国学观和新国学体系,也注意到要对“以儒治国、以儒治党”的极端主张保持头脑清醒,避免陷入现代新儒学的极端主义泥潭。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事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因为它牵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牵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3)关于研究中需要弥补空缺的问题。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互影响问题,学者多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作用和贡献,而没有去关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产生的影响。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现实障碍等,已有研究没有专门涉及,需要进行探討。

3.研究方法的改进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方法是一定要善于运用的。一些学者在相关文章中由于不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甚至采用西方的思想理论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有偏颇。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理论思维和理论素养一般局限于本学科范围,在研究中只注重使用本学科的方法,往往忽视其他学科方法,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恰又是一个跨学科和领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交叉综合研究,深刻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江海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功能作用与价值定位[J].理论月刊,2014(6):15-18.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