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思维在读懂诗歌方面的运用

2021-11-07 23:54杨青燕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橘子洲主语诗歌

杨青燕

摘要:纵观历届学生语文高考答卷,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诗歌阅读失分严重,主要原因是没有读懂诗歌。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纠正学生靠感觉、凭印象、定式思维或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来理解诗歌原意的做法,引导学生通过厘清主语、置换关键词语、还原顺序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到了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思维  读懂诗歌  运用

[正文]: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历届学生语文高考阅读得分较低,诗歌阅读得分就更低了,平均得分一般不超过该项得分的40%,得分在60%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读懂诗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粗约谈一谈用语文思维来读懂诗歌的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现状分析

我们都知道古代诗歌鉴赏的七把“金钥匙”:品标题、知作者、析意象、看关键词、读注释、明典故、抓尾句,但很多学生即使掌握了这几把“金钥匙”,在解答诗歌考题时仍然出现较大的失误,如《秋兴八首》(其一)中的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对它里面的景和情的理解,学生就容易分不清理还乱。如果遇上情景式默写”这首诗中借眼前景物喻时局动荡、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相当部分学生便无从下笔了。这是课本中学习过的原诗,学生作答都有难度,而考试中出现的诗歌完全是课本之外的,学生答题时的出错率就更高了,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一)靠感觉、凭印象

我在教学中发现,只要诗歌的句子不是按照主谓宾的句子顺序排列,学生心头就慌了,思维就乱了,情急之下就靠感觉、凭印象来理解。如(2013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诗中第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如何描写的?

大部分学生能读懂第三句:炊烟的颜色似白云,并抓出“烟”的第一个特点“色白”,但对于“流来野寺前”此句的意思就不太明白了,只知道“流动来到野寺前”,却不知道谁飘流来到山寺前?第二个特点自然就概括不出来了,接着便是凭直觉乱答或不作答。而这一句联系前文就知道主语是“烟”,进而理解烟的第二个特点:具有动态。

(二)定式思维或囫囵吞枣、断章取义

当学生遇到诗歌没有按平时习惯的陈述句顺序来表达时,便会一片茫然,不知该从何思考,如何作答。这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利用定式思维,大致理解一下或选择一两个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来理解,致使作答内容脱离文本,丢分严重。如《登高》(杜甫)里面就有一句“艰难苦恨繁霜鬓”,多数学生就把它理解成“我生活过得很艰难,很苦,我很愤恨,我的头上长了多得像霜一样的白发”。显然离正确答案差之甚远。

二、用语文思维来读懂诗歌

中国人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结束起,接触最多的语言就是汉语,所以我们必须学好我们的语言文字。陈剑泉在《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思维素养》一文中说“要立足语文学科特点,开发语文思维”“语文思维的开发要立足于语言文字”。叶圣陶说:“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再来看段,一段跟一段怎样联系,一段一段清楚了,全篇文章也就清楚了。”而诗歌更需要这样,因为诗歌的语言不仅凝练,而且简短,就需要我们一字一句地读懂,然后才能正确地解题答题,下面就谈一谈怎样用语文思维来读懂诗歌。

(一)厘清主语

诗歌由于它自身凝练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它的难读性,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在《文本解读:理解作者的理解》一文中指出“文本,是解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诗歌也不例外。那么,读不懂该怎么办呢?就要抓住每一句的主语,无主语就补出主语,然后顺着主干顺序,该怎么样读就怎么样读下去,自然而然地就能读懂了。如《秋兴八首》(其八)杜甫里面的一句“碧梧栖老凤凰枝”“栖”可翻译为“栖息”,还原到句子中就成了“碧绿的梧桐树栖息老凤凰枝头”,这显然不通顺,那就要思考“栖息”这个动作的主语是谁,进而推出这个句子的完整意思:凤凰栖息在碧绿的梧桐枝上可到老。“凤凰为什么要栖息在这里”,“梧桐树绿”,也就是说这里的景美。

(二)置换、还原

覃永恒老师在《老实本分地解读文意》一文中说:“如何理解句意?最老实本分地最基本的手段是进行置换和还原”。在诗歌阅读中也需要这种方法,准确地置换并不容易,需要发挥想象的作用,严密的思维运作和一定的语言功底,若想要把握文本的整体性,就需要把置换后的内容放入原文中。如“谁见无家客”,把“无家”的意思置换出来就是“没有家”,“客”指“漂泊在外的人”,再还原到句子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谁见过我这样的没有家的漂泊在外的人呢?理解到这个,就能理解到我的羁旅之愁了。又如《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补充出主语“我”,诗意便是我独自站立在寒秋,望滚滚湘江水北去,橘子洲头,意思有些怪,接着调整语序便可知此句意思为:在一个寒冷的清秋佳日,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三)比较、发散

如果遇到诗歌的意思通过以上方法来理解还不够清楚时,那就要用比较、归纳法了。意思是先比较一下前后句中用修辞手法没有,如果用了就应归纳前后句的意思,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的意思不是“千里的地方水凝成冰,万里的地方雪在飘”,此处用常理来理解还真不行,再想一想,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是描写北国冬天“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的美景。又如: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晃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在回答前首先要理解句意。按照“厘清主语”的方法,这两句的主语分别是“雨”和“叶;按照“置换、还原”的方法,把“晓路”置换成“早上行的路”,结合下文的“征帆”,还原成“早上起航,即开船了”;再把“江乡”置换成“江南水乡”,这两句的意思就不应各说各的,而应合起来理解为“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正飘飞”。理解到这里,这道题的答案就自然而明了。

“漫步古诗苑含英咀华,寻芳百花园流连忘返”,诗歌,语言凝练而优美,要撩开诗歌那神秘的面纱,我们只有用抓主语、置换和还原等语文思维的方法去解读它,才能读懂它,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覃永恒.《老实本分地解读文意》 [J]概括的力量.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8.

2.李华平.《文本解读:理解作者的理解》 [J]中学语文.2013(Z1).

3.杜明星.浅谈高考散文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J]广东教育.2016.2.

4.陳青春.《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J]语文教育教学.2014.4

猜你喜欢
橘子洲主语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无人机告白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橘子洲头桃花飘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