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融合分析

2021-11-07 10:32朱馨馨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融合分析三全育人

摘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在理论逻辑与理论指向上存在着融合的可能,但二者在实践融合中仍面临来自心理、治理、评价等方面的困境,有针对性地寻找实践路径是促进二者现实融合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三全育人;書院制;学生社区;融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n the core connotation,theoretical logic and goal orientation. However,in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on,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psychology,governance and eval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the practical path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Key words:Three Whole Education;Academy system;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integration analysis

Class No.:G641 Document Mark:A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萌芽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主张,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以来,逐渐成为了党和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指导原则,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也因而发生着变化,其中,书院制学生社区的发展尤为明显。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存在着理论融合的可能与实践融合的困境。

一、“三全育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理论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高校各项工作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1];而当前集合了西方住宿学院制和中国古代书院制的优点于一身的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则在核心理念、理论逻辑、目的指向等方面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存在着融合的可能。

1.理论逻辑的融合可能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在理论逻辑上存在着融合的可能。“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脱胎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自然主义历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上,指出了“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的现实,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同时,他们也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2],从而突出了人在同环境进行互动时的主动性和社会性。“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正是从这种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出发,既重视发挥教育环境“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又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对教育环境的改造,最终以学生为本、调动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构建起“立德树人”的教育大环境。

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沿着“环境育人”的理论逻辑,也十分强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它倡导师生在同一空间内共同生活和学习,通过集中住宿、民主管理、协商互助等具体措施,为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提供新的途径。这种育人模式借鉴了西方住宿书院制的管理方法、吸收了我国古代书院制的育人理念,其核心关怀在于协调显性、隐性的教育环境,引发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由此,“三全育人”所依托的马克思、恩格斯“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贯彻的“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在逻辑思路上是相通的,这说明二者在理论逻辑上存在着融合的可能。

2.理论指向的融合可能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在理论指向上存在着融合的可能。“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下,突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实际追求。具体来说,“三全育人”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全人教育和整体评价,这一目的指向细化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也时刻关注时代的呼声,在评价指标上“更加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上述“三全育人”理念中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也反映在了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之中。一方面,书院制学生社区的任务之一是实施通识教育,以求打破大学的学科界限、加强文理交融,这与“三全育人”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相通,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之意;另一方面,书院制学生社区特色化的办学追求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更容易形成具有共同体意识的学生社区,在共治、共享中增强师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无形中贯彻了“三全育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在不同层次的理论指向上存在着融合的可能。

二、“三全育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实践融合的困境分析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存在着理论融合的可能性,但是将理念、价值等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往往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此二者也不例外。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我们尝试对二者在实际融合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1.心理困境

当前大学教学区域与生活区域的分隔为“三全育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实践融合增添了心理困境。从学校空间的角度来看,采用书院制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大学通常完成了对学生社区或生活园区的改造,在空间形式上合并了师生的教学区域和生活区域,但在实际的空间运用中,学校的区域化管理依旧分隔着师生的教学和生活,造成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区隔。

具体来看,增建自习室、文娱场所、生活设施等措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但从空间改造的效果上看,并没有形成“师生共同起居,相互探讨”的理想局面,反而可能给师生心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学生社区的管理人员通过对空间使用时间、使用对象的限制,隐性地对学生进行着规训,传达出师生、生生之间的权力差异,这种对学生社区空间的“再分配”,可能造成部分师生在心理上的孤立,不利于书院学生社区共同体的发展和“三全育人”理想的构建,其背后命令式、制裁式的学校管理逻辑值得警惕和深思。

2.治理困境

学校基层民主的治理需求与大学科层制的管理传统之间的调适可能为“三全育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实践融合带来治理方面的困境。如前所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培养,书院制学生社区也十分重视书院共同体、师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而,基层民主治理可谓是书院制学生社区的内在需求。同时,现有书院制学生社区的治理模式往往是从传统等级式的科层制大学管理模式上发展而来的,存在着较大的治理惯性。所以学校民主治理的需求与科层制的管理传统之间需要不断地磨合和调整。

具体来说,这一调适主要集中在权力中心、经验与技术、方式方法等方面。首先,科层制的大学管理模式往往将治理权力的中心置于院、校两级,而书院制学生社区则强调治理权力中心的下放,将社区治理置于学校师生的手中,两种治理模式需要在相互调适中寻找平衡点;其次,原有的科层制大学管理的经验和技术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治理,两者各有前提和条件,尤其对刚刚采用书院制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大学来说,要格外注意对原有管理惯性的调整;最后,大学科层制管理模式各具特色,书院制学生社区的治理方式也因校而异,不存在一个万能的模版,所以,如何在治理模式的转变中更好的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创新,是摆在社区师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值得注意的是,书院制学生社区的民主治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治理中的表现,其一贯强调民主协商和民主集中,这既异于中国古代学校咨政议政的教育传统,又与西方大学民主管理、民主治校的理念不同,我们应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治理困境。

3.评价困境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的复杂性和效果的滞后性为“三全育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实践融合带来了评价方面的困境。“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中“全员育人”的具体要求强调了思政教师队伍的主体地位,也指出了社会育人群体的整体性;“全过程育人”的具体要求指明了育人的阶段性和连贯性;“全方位育人”则强调了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由此给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改革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合理地评价“三全育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融合就是其中之一。

在“三全育人”的要求下,书院制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改革覆盖了学校、社区、家庭、社会、政府等多个教育主体,贯穿了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涉及到课堂教学、线上教学、社会实践等多个渠道,具有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涉及多个维度、不同层面的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改革更是如此。因此,从学生工作的实际来看,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的复杂性和效果的滞后性都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书院制学生社区的融合陷入了某种评价方面的困境。

三、“三全育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实践融合的路径分析

上述“三全育人”与书院制学生社区在融合中的问题困境,为我们接下来在实践中寻找突破困境的路径指明了方向。

1.心理层面

心理困境的突破需要全校师生观念的转变。具体来说,从校长至每一位同学应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集体意识;各书院制学生社区应在学校的统筹下,自觉将“立德树人”作为全体教职工的共享价值,书院管理委员会对各书院的发展目标进行民主讨论,明确各自书院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凝聚集体的力量;院校两级的决策部门也应围绕着各自的共享价值和发展目标进行相关制度、政策的调整,例如在“通识教育”的指引下,进一步创新学分制,孤立学生在书院空间内自由思考、自主学习等。

2.治理层面

治理困境的解决关键在于学校基层民主自治组织的建立。具体来说,可以在院校两级统筹领导下,以书院师生为主体构建起的民主管理的组织,通过协商民主对学生社区的相关事务进行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推动学生社区各项规章的运作实施、促进书院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同时,学生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养成沟通合作的习惯,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更好地贯彻“三全育人”和书院制学生社区内含的“环境育人”的观念,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书院制学生社区。

3.評价层面

评价困境的解决在于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线上与线下、课内和课外、家庭与学校等复杂社会层面的卷入,为融合效果的评价增添了难度,这需要我们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更为多元的评价体系,以获得相对客观、有效地评价结果。具体来说,各高校可以依托现有校企合作的平台,继续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将社会主体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扩大家校合作的范围、深化家校联系的内容,将书院制学生社区与当地社区相连,增加在地评价项目;建立与多元评价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机制,在“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下,发挥思政教师群体的主体作用,在民主氛围中确立各种评价指标等。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与书院制学生社区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融合的可能,但二者在实践融合中还面临一定困难,这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大学思政工作的建设之中。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4],中西方悠久的文化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财富。推动古今中外教育智慧的交流融合,是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N].人民日报,2020-02-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3]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4]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3).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方本科高校专职辅导员全程育人模式研究”(编号:19CSZJ13);

2021年德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建设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社区思政工作模式研究(编号:2021sxzz06)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朱馨馨(1991-),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助教,教育学硕士,单位:德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融合分析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相关性分析及安全生产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探究
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英语课堂中的融合分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融入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