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思维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2021-11-07 10:32巫佳庆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析思维

巫佳庆

摘要:数学思维作为影响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首要目标之一。本文立足于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教师要通过营造课堂氛围、采用生活化教学及设计可操作性环节的方式构建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学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对于初中数学而言,课堂教学活动已经不再停留于成绩导向的知识教学上,正在逐渐向数学能力培养方向转变,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尝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教学问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化,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找到解决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及成因分析

目前初中数学正处于变革中,一线教师也不断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创新與发展,但是就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初中数学教学依然停留在低效化阶段,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方面的低效化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低效化。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守传统观念,依然用数学卷面成绩作为考察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被大量的数学习题所占据,这也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始终被限制在教材内容上,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还有一部分教师则过于追求创新教学和现代化教学,在课堂设计中用各种教学手段刻意迎合新课程中倡导的“合作探究、小组学习”等课堂教学理念,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与课程标准,最终出现形式主义教学,让数学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秀场”。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学生的学习存在依赖性。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只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才完成,所以大部分学生只要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注重自主复习,成绩就会出现大幅下跌现象;二是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在初中这一情绪敏感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家庭、人际交往等受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状态的转变,所以在教师毫不关心学生学习状态的情况下,会出现厌学情绪、逃避心理,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差,不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觉。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客观看待传统教学方式与创新教学手段的优势和弊端,在设计课堂的过程中实现合理利用,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灵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能力较弱,所以在导入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算式到方程的转化讲清楚,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鸡兔同笼问题”进行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除了用算式的方式解决问题,还能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呢?,类似地,还有路程问题、四边形面积问题、统计问题等。算式与方程的区别在于:算式通过已知数求未知数,方程通过设未知数的方式,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螺旋式的数学教学模式,可以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体系中增加用方程思维、列未知数的方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初中数学知识相较于小学数学,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这也是初中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数学教师需要做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具体化操作,赋予其生活意义,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连接的方式降低知识难度,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在八年级上册中教学《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中,学生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常出现混淆,在做题过程中不知道运用哪一种判定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图案都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在学生心中内有任何联想与记忆点,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为学生制造记忆点;通过展示生活中不同的三角形为学生制造画面记忆感:凉亭与警示标志、小红旗与三明治、衣架与三角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接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凭自己的感觉选出全等三角形,接着询问学生:你是依据什么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呢?再将具体的生活物品抽象为不同的三角形,列出边与角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这样的课堂能够紧抓学生吸引力。在后续的题目练习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画出题目所给条件的方式判断自己需要用哪一种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三)设计可行的操作环节,提升学生课堂感受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学习习惯,所以为了纠正学生这一不良习惯,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设计有趣的环节,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官,通过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感的方式将被动式学习扭转为主动探究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在课堂中可以实现的简易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而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如在学习随机事件与概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抽奖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制作抽奖箱、掷骰子等方式制定自己的专属规则,在课堂中开展一次门类丰富的抽奖活动,学生自由设定奖品,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教师需要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将学生的各种规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如骰子会出现的数字只包含1-6,那么学生抽到1或2都叫做随机事件,抽到1和2的概率相等,都是六分之一......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内容与课本所学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能马上调动学生的记忆,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中时刻处于积极学习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可操作性环节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实际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操作学习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数学知识的教学。

结语:总而言之,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现有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整合传统教学法中的优势,适当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呈现丰富有趣的数学教学课堂,并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吴丽.浅析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8):15-16.

[2]赵刚,马青.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探析[J].天津教育,2021(27):32-33.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分析思维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