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多维构建

2021-11-07 18:56李蓉蓉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高速发展、高度普及,“网络”已经逐渐由一个技术代名词演变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学生思想素养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发展进程,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要想构建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就必须要遵循网络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推动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建设,担负起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5G的快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由此,各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9]”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文化育人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因此,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新时代推进网络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人与信息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化的延伸与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产品特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行为特征。[2]网络文化育人的内涵是指高校教师利用网络媒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并以网络文化为抓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4]目前,许多高校在网络育人方面还有所欠缺,各项配套技术还不够完善,所以,要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增强网络育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可以说,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文化在育人过程中重构了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客体,而是教育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所以,构建网络文化育人新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引领的需要。网络文化对大学的价值观念形成、思想道德养成、行为方式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现如今,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都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逐渐成为影响广大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在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受到网络的影响已经超过70%。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通常是主动的,然而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差,大学生往往容易被网络上一些“灰色信息”或者是“黑色信息”所影响,这就容易给大学生树立的正确价值观带来一定的伤害,正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所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文化育人,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信息对青年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二)抵御不良思想渗透的需要。由于网络文化的渗透性与交互性,大学生会在无形中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他们自由地在网络世界中遨游,接收海量的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在此过程中,他们一方面能加深道德认知、净化道德情感,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1]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日益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使得一些西方国家感受到了危机,于是他们便对我国进行各种反动思想渗透分化,而且采取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其中互联网便是他们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所以,我们只有化最大变量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握网络空间主动权,培养出能担负起时代重任的接班人,才能在激烈的國际竞争中屹立不倒。

(三)传承文化的需要。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传承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一方面,网络文化突破了文化保存和文化传递的局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的思想、习俗、风俗、礼仪与信仰流传下来,但是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和传递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人们需要通过网络来获得大量的文化信息,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恰好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便捷性、语言表达方式的灵活性以及知识储存方式的集约性,都是突破文化保存和文化传递局限性的助推剂。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推动了文化选择的方向。人们在对网络文化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摒弃那些陈旧过时、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留下有益创新的信息,使得文化发展的方向日趋清晰,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可选择性。最后,网络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网络平台是开放的平台,网络文化也具有开放、平等的特征,网络文化的此种特征是与时俱进的,是萌生新思想、新观念、新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最好的土壤。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构建

在新媒体时代和大数据的背景下,高校加强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构建是提升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是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从顶层设计和方向引领的高度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

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依据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的发展规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三位一体”的网络文化育人模式,探索符合本学校发展的网络文化模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在网络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不辱使命。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文化的认同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所以,作为实践主体的高校,应该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

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首先就要通过技术手段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各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顺势引导,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文化工作室和校园公众号或者新媒体平台,让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交流中逐渐成为主人翁和完成身份认同。其次就是要提升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价值认同。各高校应该遵循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规律,依据网络文化的传播原则和方式,运用新媒体平台积极转播身边的好故事、好典型、好事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认同。再次就是要提升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的情感认同。各高校应该积极利用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惯性,运用大学生普遍流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通过视觉形象来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让大学生真正的理解期内容和精髓,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

(二)坚持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配置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内容。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都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缺乏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但理论思辨能力有所欠缺。因此,要把握高校大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积极构建创新内容、改进方法、革新形式“三位一体”的网络文化育人模式,提升网络文化育人效果。一、要创新内容。要想提升网络文化育人效果,其根本是要做好内容建设,而做好内容建设,就必须要抓住社会热点,结合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导向,设立专栏、建立网站;要用专业团队和专业知识,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网络文化资源;要抓住重大节日、重大热点事件等,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二、要改进方法。无论网络文化资源多么丰富,如果没有较高的点击量和阅读量,就无法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需要改变视角,要重视学生的表达,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扩大网络文化建设主体,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加事件的代入感;要灵活地进行话语表达,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要革新形式。在网络上,信息传播速度非常迅速,交互性极强,所以,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必须要适应这种传播特点,积极革新育人形式,坚持和注重双向沟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将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由传统的说教阵地逐步转变为新型的交流阵地,让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的营地;要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及时回复大学生关注和关切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要科学地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变话语表达方式,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及所及。

(三)坚持建设高质量网络文化平台,构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阵地。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不仅需要学校层面的统筹,以及各大职能部门的实施落实,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甚至于各方面社会力量,携手共建网络文化育人新阵地。一方面,要以传统网站的建设为基石,增强育人阵地的联动性辐射性。打造高校官方网站群,形成集学校主页、学院网站和各职能部门网站于一体的网络平台。高校主页是大学生了解学校精神、学校成就、学校动向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做到及时发布信息,实时更新重要数据,全面宣传学校成就,展示学校良好形象,充分体现学校的历史底蕴和办学特色。学院网站和各职能部门网站是直接面向学生、直接服务学生的平台,是高校校园官方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延伸,一定要利用好网页,设计好栏目,在实现教学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以新兴媒体平台的开发为重点,增强育人阵地的关注度名气度。以QQ、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媒体,以其交流便捷、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等优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打造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高质量的新媒体平台,并以此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还应该实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诉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牢牢掌握主动权,将网络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阵地。总之,要不断推动传统网站和新兴网络媒体这两大阵地的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形成立体多样、辐射力强的网络育人體系,最大限度地拓展高校网络育人空间。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要建立全方位的管理机制,要总体统筹“大思政”格局,做好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层面,与“双一流”建设、“十三五”发展等齐头并进。同时,各大高校应当尽快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认证机制,并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方面有所体现,从而激发各领域学术专家在网络上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黄燕:《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9期。

[2]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信息安全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3]徐世甫:《网络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9期。

[4]刘曙辉:《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光明日报,2019年2月20日第5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7]李亚青,王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第3期。

[8]习近平:《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12月5日。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58页;《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力量》,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日第5版。

基金项目: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阶段性成果(2020XSZ05)。

作者简介:李蓉蓉(1985—),女,土家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