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引领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浅析

2021-11-07 18:56罗亦欧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疆民族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大学生肩负新的责任与使命

(一)新机遇:“一带一路”的提出对新疆发展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丝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核心地区。一方面,“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新疆提供了良好的外贸环境,吸引内陆以及外企来新疆投资建设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企业,进一步扩大新疆贸易规模,提升新疆边贸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新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批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也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新疆籍少数民族毕业生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形势:新疆籍大学生赴内地大学读书已成必然趋势

为培养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有效缓解民族地区人才匮乏的局面,自1989年以来,国家启动实施了6期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年招生规模从最初的800人扩大到日前的6800人,招生学校从54所增加到370所。20多年來,已累计招生6万多人,培养毕业生3万人。这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新挑战:外来分裂势力入侵,加强“五个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2014年4月,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强调,新疆分裂和反分裂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

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疆籍少数优秀学子来到内地学习,他们中的大多数毕业后会回到家乡,作为新疆社会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五个认同,对這一部分学生来说尤为关键且必要。

二、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现阶段存在的校园适应问题

(一)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无论在民族院校还是非民族院校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一方面,随着新疆地区开放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读书,他们受着内地环境、多民族文化与汉语话语体系的影响,逐渐形成双重身份认同,可以理解为政治一体化和文化多元性的一种良好表现。另一方面,国家、内地高校、社会对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的资助帮扶措施,也逐渐提高了他们的包容性和接纳性,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双认同”。但是,这种基于措施、政策上的理性认同对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育资源不平衡造成的学业压力

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导致许多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入校时倍感学习压力。其次,对于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能考上内地大学的少数民族同学,本身在高中是非常优秀的。但到了新的环境中,人才济济,处处充满竞争,学习基础薄弱,语言交流障碍,使他们处于一个劣势,这种前后的差异会使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

(三)缺乏文化包容性的校园环境造成的生活交往压力

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代表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比较低,包括饮食习惯的特殊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虽然高校在营造多民族文化氛围上投入了很多资源,但少数民族同学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及院校两级学生组织的依旧是小部分,这种生活习惯的差异性会造成一定的交往壁垒。主要体现在: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抱团”的现象,学业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少数民族党员比例低,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等等。

三、通过社会实践,强化五个认同,提升社会参与度

对于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要在价值观形成的大学阶段,在他们心中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一带一路”志愿服务团自2018年5月成立以来,截止到目前,共计提供志愿服务500个小时。团队于2018年7月、2019年1月、2019年7月,利用寒、暑假机会,三次前往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巴扎尔村等23个贫困村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围绕国旗下的讲话,普通话教学服务,深入社区走访慰问以及政策宣讲三种形式展开。团队现有成员27名,均为疆籍少数民族学生。

(一)开展的主要活动

1、国旗下讲话:将新思想、新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疆正处于发展时期,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乡变样的全新气象。但受地理位置、语言环境以及政治氛围的影响,新疆群众在接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政策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传播途径单一、宣传速度缓慢、领悟能力较弱的问题。现阶段的新疆社会,依旧存在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一带一路”志愿服务团借助国旗下讲话的契机,向村民们宣讲十九大精神和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引导新疆同胞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加对国家更深层次地认同,厚植爱疆爱国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定“四个自信”。团员们在开展相关活动前,也集中进行了党史、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在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自觉行为,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2、普通话教学:和谐同音,促进民族大融合,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目前,新疆地区正在大力发展普通话教育,但汉语老师也需要能说一口流利的民族语言,所以多为新疆本地人,说普通话的水平有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新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习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媒介,也是桥梁,更是五个认同和促进民族融合、交流的基础。“一带一路”志愿服务团队的到来刚好填补了这其中的空白。首先,团队中普通话较好的成员会带着较弱的成员一起练习,共同进步,因为有了返乡为社区小朋友和公职人员提供普通话教学服务的源动力,他们学习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因为有了大学这个汉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大家进步也很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中文汉字的博大精深,也为疆籍人民说好普通话,为新疆社会构建汉语体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邻里友爱:深入社区,传播正能量,增强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与责任感。成员们根据当地社区实际需求,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陪伴留守老人,到老人家中帮忙打扫卫生;开展民族融合文化节,展示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协助当地社区走访入户,为脱贫攻坚“打通最后一公里”助力;为社区高中学生补习课程,讲解大学资助政策等等。越来越多的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用少数民族语言与当地的人民沟通,更加准确、有效地传达了新思想、新文化与新理念。这样不仅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关怀,还能够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

(二)阶段性成效

1、对于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强化民族认同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国旗下的讲话、国家对于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助政策等,通过理论学习和国家采取的积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2)锤炼意志,坚定自信。基于前面谈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开展常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是处于劣势的。但如果把服务地选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与话语体系内,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更了解被服务对象,明白他们的切实需求与实际困难,彼此之间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为项目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3)提高社会建设的参与度。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的能力,而不单指的是形式上组织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对当前社会形成独立、客观的认识,也能使其更了解自我,规划人生走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践行“中国梦”和实现“个人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激励其为自身理想和祖国的未来努力奋斗。

2、对于新疆当地社會发展的贡献

首先,是对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生于新疆、长于新疆,学于内地,他们接收到了更多的知识,通过学习,也看到了分裂势力背后的阴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少数民族语言与当地的人民沟通,更加准确、有效地传达了社会稳定之于新疆的意义,也更加明确打赢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恐维稳斗争的重大意义。

其次,之于社区层面。在500个小时的实践服务期内,志愿团成员共计走访入户230户,慰问群众1266人,为80位高中生提供家教服务以及讲解资助政策;直接向当地村委或有关部门反映民生问题提出建议63条,百分之百得到反馈;为当地小学生、公职人员提供普通话教学20余次,服务人数达580人,帮助当地同胞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及基本笔划;举行“民族团结心连心”主题国旗下讲话活动23次,直接影响1600余人次,政策宣讲47次,直接为385人宣讲了十九大精神;入户进行普法教育与十九大宣讲20余户,与当地社区合作,组织民族大融合文化节3次。

四、总结规律

(一)学生有需求,服务地有土壤,建立在双方需求之上的一种实践育人模式。单一“学术型”的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变化的社会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教育开展领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的思政课堂,而是应该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之中。通过实践教育强化五个认同,培养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解决校园融入问题,提升文化适应能力,提高社会参与度。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的运行能够促进高校多民族文化氛围的形成,引导高校建立健全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教育相关的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

1、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桥梁,要做好联系相关实践单位的准备。首先,与实践单位对接,结合实地调研以及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明确被服务对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选择。其次,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实践过程,跟踪工作进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使大家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在磨练中强化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感情。最后,做好总结、反馈工作,健全激励机制,一个阶段的工作结束后,有反馈、有总结、有表彰,加强体验感与参与度。

2、对参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好前期培训工作。特别是在政策宣讲与解读新思想方面,要组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来为学生培训,让他们对“说什么,怎么说”有准确的把握,将新思想新政策的内容更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

3、保障经费来源。高校相关学院要设立专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障。

4、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挖掘典型人物培养。针对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及时报道,可以在主要宣传平台上设立专门的社会实践栏,进行实践教育的宣传和互动。好的内容可以推到社会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和宣传度,提高师生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关注度。

五、结语

新形势下,新疆社会意识形态斗争在大众看不到的地方愈演愈烈,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反民族分裂这场斗争中的“战士”,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五个认同就是“战士”们手中的“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靠课堂思政是不够的,受本民族文化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感知理解能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将民族共同体厚植于他们的心中,外化为他们的行动指南。锤炼意志,坚定自信,通过社会实践,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以他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身体力行的去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温暖社会,服务于家乡人民,去影响更多的新疆群众。增强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在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之后将会收获和体现自我价值,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论文:

[1]买倩倩.“中国梦”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西华大学,2018.

[2]徐元琼.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吴云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馆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调研报告:

[1]孙桂香,马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4):121-124

[2]张灯,蒲瑶.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教育有效实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03):211-214

[3]木合塔尔江·吐地,冉启利.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调查研究[J].中国人权评论,2017(08):110-121

[4]李立,卢鹏程,戈瑶,任婷,王一楠.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7(04):191-192

[5]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19(02):185-189

作者简介:罗亦欧(1991.1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新疆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新疆多怪
民族万花筒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