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与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2021-11-07 18:56王文君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课证金融管理实务

王文君

摘要:作为近几年职业教育领域一项重大创新,1+X 证书制度的开展对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优化、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 1+X 证书制度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本文以课证融合为出发点,重构专业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岗位工作内容细化,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生培养目标,推进课证融合,全面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一、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

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将学生所学与专业技能融合,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满足我国金融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我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而课证融通更是对1+X证书制度有效运行的保障,是改革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抓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此意见,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金融管理专业结合1+X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立了新型的课证融合教学模式。

(二)金融管理专业介绍

作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财会金融学院的热门专业之一,金融管理专业在产教融合的理念下,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近3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单位满意率达97%,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超过95%,众多同学在各项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1+X 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介绍

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职业技能要求。初级主要面向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企业、机构,从事较低保额件理赔作业、理赔查勘、客户服务等工作。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专业学生主要以考取初级证书为主。

二、课证融合方式与实施过程

本文以证书考试科目为参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金融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与岗位需求、资格证书进行全面融合,按照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发展路线,融入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让学生实现双证书毕业资质,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引,重构课程标准

以财会金融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保险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在内容重构上,突显1+X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在原有的学科标准基础上重构新的课程标准。第一,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团队合作和亲自实践,聚焦学习过程的体验性;第二,加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的岗位技能需求;第三,聚焦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

(二)以岗位职责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1、课程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保险公司、机构各项业务的流程、操作及管理要点,掌握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防范的内容与机制,能够分析风险并给出有效控制方法。

2、岗位能力目标

在理论层面,形成清晰的保险行业职业认知;在实践层面,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保险企业、机构业务操作的能力,培养从事较低保额件理赔作业、理赔查勘、客户服务等工作的保险岗位人才。

3、职业素质目标

强调以学生为导向,强化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职业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具备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就业打好基础。

(三)以考试大纲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1+X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将《保险理论与实务》的知识体系加以调整。证书考试的理论方面与《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理论部分基本重合,证书考试的实务方面例如理赔计算或实际业务处理,则以课上实务或实训的方式实现(表1)。

(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目标,展现课程特点

《保险理论与实务》专业体系复杂,课程关联性较强,作为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般设在大二上学期,前导课程有《金融学基础》和《证券投资基础》,后续课程有《金融营销实务》和《个人理财规划实务》等。学生通过对前导课程的学习,简单地了解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课程涉及保险实务实训,是后续《国际金融》课程学习所必备的知识脉络。由此可见,在 金融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保险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联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点,还要能将这些知识熟练运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五)以混合式教学方法为载体,优化课程设计

课前,通过线上资源分享,使其尽早对教学目标及相关重难點内容有所了解,学生可以在平台或课上进行提问。随后,授课任务开始前,教师应及时收集平台监测反馈,发现学生主要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课中,通过对学生在课前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置协作、探索和讨论,进而使学生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开展课上小组案例分析或开展仿真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实现沉浸式人身保险业务办理流程,以增强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后,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课后作业,用于支持过程化考核与个性化考核。由此把原来教育中心从关注教学输入转变到关注学习成果输出,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后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做到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

(六)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完善课程考核

2021年上学期,2019级金融管理专业11名学生已实现将1+X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绩与《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置换。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于证书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课证融通人才培养目标。下一步,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细化,融入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中,实现证书考核和课程考核的一致性。

三、结语

本文以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对接1+X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推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达到1+X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为金融行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涓,田华,刘昕妍.1+X证书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63-66.

[2]谷岩.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典型案例分析[J].物流科技,2017,40(08):142-144.

[3]刘涓,田华,刘昕妍. 11+X 证书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为例[J].2020(12).

[4]马英杰,蔺鹏,马丽斌.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21,5(01):74-77.

猜你喜欢
课证金融管理实务
课证融合背景下智能交通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1+X”课证融通下《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与设计研究
企业金融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探索
居住权登记 实务分析
高职跨境电商专业“1+X”证书制度课证融合实践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金融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