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1-11-07 18:56韦春红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证书

韦春红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高职教育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知识人才输送纽带,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在面临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提出了“1+X”证书制度改革。本文试图从“1+X”证书制度的角度,针对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化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融合课、证、岗一体化的课程改革理念,通过对核心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及评价体系的重构,构建全新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与职业技能证书等级标准以及企业岗位需求统一化、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社会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更趋紧迫,高职教育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时职业教育的新一轮全方位改革迫在眉睫。而“1+X”证书制度改革正是在职业教育面临重大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1”为专业学历证书,“X”为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是对受教育者学习经历及学习过程情况的一个证明,而职业技能证书是一个受教育者具备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的展示牌[2]。

“1+X”证书制度的推进,一方面反映了职业教育深层次改革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对职业教育在实践层面提出了要求。同时,“1+X”证书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而且关系产业发展、市场需求。“1+X”证书制度是我国对职业教育深层次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它将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是未来指导高职设计类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因此,“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与现实意义。“1+X”证书制度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紧密联系结合,通过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促进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融通发展;参照行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证书等级标准以及企业岗位需求立体化的课程框架。

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分析

目前高职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专业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该专业的艺综合实践课程设置较为薄弱。而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培养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应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当加大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相连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传统课程体系与“1+X”证书培养对接存在的问题,证书相关专业知识点分散,在传统课程体系下,若想设计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依据证书标准,学生必须具备室内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等课程的知识。如课程设置前后衔接不紧凑,导致知识内容“碎片化”,知识结构“割裂化”,且存在知识点的无效叠加,教学、培训效果难以达到要求,学生在修读完所涉及的课程后获取证书的难度加大,专业知识技能复合性不强。达到毕业要求,当然就只能拿到毕业证书。尤其是在选修课中,虽然设置了专业技能课认证环节,但没有跨专业跨学科设置,学生难以获得自己想要考取的“X”技能等级证书。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1+X”证书制度下的试点工作正在逐步的更新和改革中,专业技能课程的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有效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就业问题,促进学习的创新创业整合素质能力。

(二)明确“1+X”证书制度的教学目标

1.建立专业工作坊,完善“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作坊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三个互通:一是上课与上岗互通,实现上课即上岗,上岗即上课;二是毕业与就业互通,实现毕业即就业;三是教学与培训互通,教师上课同时也是得到培训,教师技能得到提高。

2.构建“1+X”证书下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模块。

参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产教融合的核心课程标准模块,完善职业拓展课程建设体系,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与行业企业联合完成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开发制订。

3.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优化课程体系。

打造线上学习平台,构建立体化、共享型课程资源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艺术设计适应的职业岗位,重构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线上开放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资源包,以满足高职院校师生以及企业指导教师在线教学、辅导、培训、自主学习的需求。

三、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方法

一是构建了“课证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课”是指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证”则是指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如软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也包括界面设计、游戏设计、交互设计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企业岗位实际用人需求为导向,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融入课程之中,构建起能指导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

二是“赛展促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赛”是指各种设计类比赛,如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也包括各级省厅、地市、院校等举办的设计比赛;“展”则是指各类设计作品展览,如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也包括由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企业等相关组织或个人举办的作品展。项目研究将“赛”与“展”引入到课程实践之中,以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创新能力。

三是“以岗定教”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切实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构建以教师管理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工作室,逐步建立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职业技能,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新途径。

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推行职业岗位技能与课程相融合。

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培训如何融合的问题;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的契机,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沟通协作,确定企业认可度高、对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切实有用的证书,从而明确培养目标。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解决赛展嵌入实践教学的持续递进问题:明确实践教学意义,确定培养锻炼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中心地位,建立起以院校赛展为基础,行业协会的赛展为拓展,省、国赛展为主导,企业赛展为补充的实践教学结构,保证赛展嵌入式教学的持续递进。

3.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机制

解决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评估问题:分阶段、分层次制定教学计划与考核策略,采取横向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将学生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教师指导评价相融合,綜合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五、结论

“1+X”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正确把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不断调整更新专业课程的体系,加强课程与产业发展的共时性,促进课程与应用紧密结合。推行双师制,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动教学,并加强师资培训,有效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针对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组建教学项目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教学项目的研究、开发及建设能力,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根让等. 1+X 证书制度下以书证融通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以 WEB 前端开发证书与软件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0

[2]杨栋.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N校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20B080。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证书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少就是多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