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保管模式对中学档案保管的影响

2021-11-07 19:12谢婷雨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档案学理论信息

摘要:伴随着時代的发展,档案保管模式愈发多样。在这一背景下,档案的后保管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将介绍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理论背景,现实需求与主要内容。并基于此后保管模式对现有模式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学管理中的应用。

一、后保管模式概述

(一)后保管模式理论背景

(1)我国档案保管模式现状

结合我国档案保管工作的实际情况,档案保管主要是指各种日常的档案保管工作,在按照标准严格执行的基础上,确保档案保管工作有序开展。通常情况下,档案保管工作都是将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文件等有效保存起来,在实际进行档案保管时,必须以“统一领导、分级保管”为根本原则,这是档案保管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不同性质的部门档案保管工作的内容各不一样,必须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档案保管模式和设置不同形式的档案保管机构,才能真正满足单位的发展需求,从而为单位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从我国目前档案保管的整体情况来看,主要的档案机构有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有专业档案馆和国家档案馆等;新型档案机构,如档案寄存中心、文件中心和档案事务所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档案保管的模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在保持保管对象不变的基础上,很多档案资料都有了电子文件,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

(2)后保管模式理论的诞生

“后保管模式”,也被称为“后保管范式”,是后保管时代档案工作者寻求自身角色定位的产物,内容涉及档案保管模式、服务理念、档案学理论的调整适应或重新建构等方面。

起初,美国档案学者杰拉尔德·汉姆(F.GeraldHam)于1981年首次提出“后保管”概念。他认为,为了适应社会结构变化、文件数量剧增、信息缺失、文件易逝和技术进步,档案工作者应消除传统观念,投入智力要素,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地进行档案接收与文件鉴定,使档案工作不仅仅只是编史工作转变的风向标,档案不再只停留在反映狭隘的研究兴趣的层面,而能真正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边缘”。同年,汉姆指出:“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因素有,社会记录、利用、存贮信息的方式等,信息革命正将我们推入档案历史的新时期后保管时代。”

与“后保管”的涵义相对应的是“后现代”概念。“后现代”的本质在于“非现代”或“反现代”,它力图保持对现有事物和秩序的超越状态,一方面要求积极主动地与现代理论和文化形态进行决裂;另一方面,又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在后现代主义这种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基调下,档案保管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性质乃至功能受到诘问,传统档案学理论也遭遇质疑,这也推动了档案学开始追寻如何在打破同一性的同时,探寻一种新模式。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档案不是各式基础资料的各式各样的组合,恰恰相反,它是高度差异化的命题的形成和转化的总系统,档案对人来说只能体现为差异。他所提出的这种“相对性”和“差异性”又被库克借鉴,后者认为档案的意义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其出处,即“源头”,继而在关注“源头”的基础上提出了“后保管模式”理论。

(3)后保管模式的现实需求

首先,从文件的从主体方面来说,文件的生成者日益多元化。在自媒体的现实背景下,每个公民都会产生文件,都有利用和保存文件的需求,档案的形成者已越来越细化,形成者包括国家、企业、组织,甚至是家庭、个人。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形成档案,每个人都能成为档案工作者,国家档案已然开始走向公民档案。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档案工作者的角色显然已不能适应公民档案时代的需要。库克认为,档案工作者必须针对信息时代用户利用和消费的特点,化被动为主动,拓展服务对象和服务层次,从狭隘单一的为行政机关服务,转向为需求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从客体方面来说,文件形态发生了“质变”和“量变”。“质变”指文件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由稳定变为不稳定,集中体现为电子文件的“技术依赖性”,技术的不稳定导致档案载体和内容的动态性、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信息极易流逝,造成有用信息流失和组织记忆缺失;同时,由于实体文件形成者的来源信息和有机联系在虚拟状态下难以追溯和考察,电子文件背景方面的深层信息和深度知识也变得无从挖掘。“量变”是指电子文件“喷井式”产生,大数据背景下极易导致“信息恐惧”和“知识饥渴”。伴随着“信息爆炸”和“大数据”而生的是“文件雪崩”、“信息超载”、“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有用信息被大量无用信息淹埋,社会和个人的信息吸收能力下降。

运动过程来说,文件的运动模式由线性变为非线性。传统的文件运动过程是一种明晰的、等级分明的线性模式,而这种线性模式却被现代组织和信息技术所打破,档案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新的社会现实是:文件具有详细的、背景信息完备的、相互关联的历史。用传统的形成和利用文件的行政组织来解释“来源”,显然已不能完全描述文件特征,实践领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关注文件运动过程的“新来源”来满足电子文件的保管需求。

(二)后保管模式主要内容

根据库克对于“后保管模式”的论述,后保管模式主要由新来源观、宏观鉴定原则、知识服务三个部分构成,“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后保管模式”的核心内涵。

首先,新来源观是宏观鉴定观和知识服务的基础前提,新来源观是库克对“传统档案学理论能否适应电子文件时代的需要”所做出的回答。他认为,档案的来源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机构或职能来源,更是指文件的形成过程及背景,主张赋予文件全面的来源。新来源观奠定了整个“后保管模式”的基调是关注文件的运动过程和全部背景,它是宏观鉴定观和知识服务的基础前提。它关注文件的全面来源,促使人们由关注文件内容到关注文件的运动过程,由关注文件表层信息到关注文件的深层背景。宏观鉴定的提出即源于“新来源观”对背景的关注,档案工作者要实现知识服务的角色转换,也必须以关注文件的深层背景信息为前提。

其次,宏观鉴定原则是实践新来源观和实现知识服务的重要手段。宏观鉴定原则是库克对“传统档案价值观念在信息时代如何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回答。宏观鉴定是对形成者形成和利用这些文件的职能——组织背景和工作文化进行价值判定,对公民如何与这个背景和文化互动、如何受其影响进行价值判定,它主张采用宏观的、系统的、超前的鉴定标准与方法,对数量庞大的文件进行“批处理”式鉴定。特里·库克认为:“电子文件档案鉴定关注的不再是单份文件的内容,而是文件发挥价值的目的。通过宏观把握档案的形成过程及其现实效用之间广泛的联系,实现档案价值。”它是对传统档案鉴定原则的继承和创新,从聚焦职能、组织以及公民这个三方互动关系寻找更广泛的档案价值。宏观鉴定原则是新来源观在档案鉴定领域的具体实践,在繁杂的信息中鉴定出有价值的知识,这也是档案工作者实现知识服务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在某种意义上,“档案记忆观”是建立在宏观鉴定原则之上的,它强调通过宏观鉴定选择有价值的社会记忆,并将之保存与传承。

(三)后保管模式的重要意义

“后保管模式”对于档案学研究具有深刻意义,它实现了过程代替结果、动态代替静止、结构代替内容、时空回溯性代替孤立性的目的。可以说,“后保管模式”是实践给我们提供的重新审视档案学理论的契机,它不仅带来了文件保管方式的改变,更预示着档案学理念的重新界定。就现阶段而言,该理论的科学性模式尚待检验,但它的确也提供了不同的思维路径,能在实践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学者形象地称其为“档案学的想象力”,可以预见,这种想象力将推动档案学者继续探求档案学的新模式。

二、后保管模式对现有模式的影响

(一)后保管模式的替代效应

“后保管模式”是对传统档案学理论的批判性继承,有利于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库克在“后保管模式”的理论阐释中,并没有完全与传统的档案学理论进行彻底的决裂,而是一种批判性继承。从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文件价值规律”为核心的现代档案学理论到以“新来源原则”、“宏观鉴定原则”、“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后保管”档案学理论,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档案学理论在信息时代的理论补充,有利于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时代适应性。

(二)后保管模式的促进效应

“后保管模式”推动了以“档案记忆观”为代表的当代档案学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蓬勃兴起。“后保管模式”是对传统档案价值的反思,它将档案学教义从传统的“证据”转变为“记忆”。在这种以“记忆”概念为中心的理论影响下,越来越多学者关注“档案”与“记忆”的关系,“档案记忆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随之兴起各种“记忆工程”项目。

三、后保管模式在中学档案保管中的应用

首先档案后保管模式与传统的档案保管模式相比较,前者是以文体连续体思想为主导,在整个保管机制中,以知识作为核心。中学应从主张当前工作实际入手,推行电子档案保管。构建登记制度与职能分析制度,切实做好电子文件处理工作,以最大程度上实现电子档案最初结构的保护工作。

其次,对环境进行较为合理的构建,才能使得中學档案后保管的模式的整体得到进一步完善。进行环境模式构建,需要关注几个核心节点。如,中学图档一体化、基于档案存储向知识挖掘过渡问题、知识库创建、发展知识导向型校园文化与实现中学间知识共享等。

再者,中学的档案后保管模式的应用一定要投入较充足的财力,才可以实现。对于资金投入需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原因在于档案保管相关设备与系统需要依据时代发展与现实需要,不断进行升级与完善。基于此,要求档案部门自身可以具备一定的资金筹集能力,或者是通过申请专项拨款得以支持。

此外,在实现管理模式构建的基础上,运行一定时间后,需要综合学校实际需要,对所构建的模式运行效果进行评估,面向模式构建考核机制,考核的内容应从适应与实用的程度等方面做分析。

最后要对中学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后保管模式进行培训。要使中学档案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就要让档案管理员与各部门档案兼职人员对档案后管理模式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对专业技能够熟练掌握,务必要加强对档案队伍人员的管理与培训,还要把中学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相关业务内容作为重点培训与考评内容,并且列入档案部门的项目规划与工作计划中。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汉姆著,刘越男译.档案边缘[J].山西档案,1999(01).

[2]特里·库克著,黄霄羽译 .1898 年荷兰 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 第十三届 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 [R].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163.

作者简介:谢婷雨,性别:女,民族:汉,福建福安,职称:馆员,学历:大学本科,工作单位: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扩张中的档案管理。

猜你喜欢
档案学理论信息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订阅信息
盛满理论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展会信息
中国档案学研究
学术批评语境下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批评
档案学会行政化表现及利弊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