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

2021-11-07 19:44傅子君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经济增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过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现阶段并不能对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与水平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尤其是当前社会新的重大矛盾,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新要求。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我国知识积累与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过程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实施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体系建设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创新,科学带动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指科技资源组合的构成、方法和应用过程。这一创新过程为21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培养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家科技创新科研能力,夯实科技发展基础提供保障,对构建、完善符合我国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

(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1.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体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校、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非营利性民营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服务主体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应用科技创新有着丰富的创新经验[1]。通过建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2.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包含国家科技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科技创新服务和市场创新发展等因素,是鼓励创新主体进行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科技创新环境分为内部与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内部机制、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化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际环境、国家政策、创新中介服务和市场创新发展[2]。这些环境因素对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起到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国家财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培育等对对鼓励和引导企业科技创新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3.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指创新知识、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专利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创新资源不仅是进行科技创新服务的主要资源,也是需要保护的重要资源。例如,科技创新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专利开发为国际商品,因此在科技创新服务过程中应加强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

4.创新基础设施

創新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科研设施、科学技术数据库、科技创新实验室、信息网络等基础条件。其中,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必须重视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科技创新服务[3]。构建基础设施平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企业等各级机构和组织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软硬件研发水平。

5.创新主体链接性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综合性创新体系,各创新主体应协同发展。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一大主题,应与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外国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在进行企业科技创新时,应关注国内外先进科技和发展趋势,形成相互了解的竞争格局。

以上五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各环节均衡发展,形成有机协调关系,使整个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各主体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特性

1.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相连

J.A.Schumpeter(1936)提出创新是通过在现有经济活动中引入创新技术与思想,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过程。它是一个综合过程,包括一系列活动,如科学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活动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理念和经济范畴的产物,围绕技术创新活动构建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技术创新与市场紧密相连。

2.科技创新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是资源配置过程,即为科技创新活动配置各种资源。其次是科学技术生产活动创新过程,即科技人员或组织通过一系列活动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最后是创新成果市场化过程,即通过各种载体产品或科技成果将成果转化为创新和实现的过程。以上三个过程构成科技创新功能循环圈。如何与这个功能循环顺畅交互,是科技创新所追求的问题及目标[4]。

3.科技创新具有复杂的系统性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并不是单一要素的组合,而是多种要素的组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各元素组合具有有序性。不同元素包括社会的不同方面,应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每个元素角色相关性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其必须以协调和平衡的方式发展,以便各个要素有效地工作,这样整个科技创新服务系统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历程

1.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在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模式为“政府主导”型。这个模式的特点为,政府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着直接控制权,各组织的职能和行政隶属是当下科技创新服务组织划分的重要参照依据。政府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求的理解是各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的主要来源,并由各级政府做出各创新主体的创新决策。政府是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主体,并严格按照科技创新计划配置创新资源。各创新主体以完成政府科技创新任务为目标,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绩效并不以科技创新收益为评价指标,因此创新主体并不承担因创新失败而造成的风险和损失[5]。该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人、物、财三个生产要素,开展大规模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减少资源重复造成的浪费。如“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2.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1978-1992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复合创新模式”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要创新模式,该模式中科技创新竞争的方法和手段从传统的规划系统中逐渐引入。改革开放后,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权力逐步加大,市场监管不断加强。与此同时,经济所有制向多元化创新发展,农村企业与集体企业数量爆发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科技体制实践改革,加速科研机构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并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6],如:“火炬工程”、“863工程”、“演出扩散工程”和“烟花工程”,将行政手段与市场竞争相结合。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现阶段(1992-至今)

现阶段,建立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重点从调整科技内部结构转向科技、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重组开始从微观层面走向宏观层面。创新体系中一些新型组织(如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出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生产者,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使用者,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政府是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但其仍存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结构不完善、功能较为单一、机制不健全等根本性问题[7]。

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一)明晰企业创新产权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服务的需求方,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实现工程化、商业化、市场化等科技创新全过程的功能。科技是企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体,以积累、理解和特殊性为特征。企业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有效解决科技创新供需矛盾。企业依照市场发展规律推进自身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资本的投入实现企业创收。

(二)增加科技开发投入

政府应提高预算对科技创新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设立科技创新贷款业务。纵观西方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新科技、新产品的开发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流程”创新主要来自大型组织和大型企业的新产品,通常是渐进式改进,小公司的产品创新往往来自突然的“飞跃”。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企业包括国有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应加大对自身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

(三)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围绕产业链建立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发展,通过内部整合、自投自建,构建先进创新联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共性科技研发。坚持“内培外引”并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多元化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潜力,保持稳定的研发团队,持续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优化激励模式。在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分级分类的科技创新人才库,对科技人才进行专业化、引导性培养。

(四)完善中介服务机构

经中介服务机构是科学创新服务中知识技能流动的重要环节,能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为科技供需提供合适场所。中介服务机构必须独立于企业和政府,才能通过提供社会服务来谋取利润和发展。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政府积极发展科技创新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所需的信息。推进科技信息、技术咨询等专业科技创新服务服务中介组织的反战,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各类科技创新服务,通过设立各类创新平台和实验中心,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帮助。

(五)多层次创新网络主体协同发展

创新网络是一个具有共生关系的经济共同体。它是创新者通过与其他参与者共同发挥其异质性,基于长期信任关系的价值共创而形成的相互依赖和共生进化的网络。配置创新资源的核心是建立知识管理能力,这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管理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强调两者要有足够的广度和实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要构建创新网络,必须加强与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研发,实现协同发展。创新资源管理必须保持合理的研发投入,不断集聚高素质人才,不断创造和充分利用企業创新实践知识,以科技大数据为基础,通过资金、人力、知识、信息的全面协同,构建创新的资源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强调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协同作用,理好外部资源获取与内部资源整合的关系,打通内外部资源的交互通道,实现内外部联系与协同的开放创新。

(六)建立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创新绩效评价是通过创新投入来分析产出绩效。它是评价和总结企业层面创新成效的一系列活动,也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绩效的起点。因为创新具有过程和结果双重含义,成败最终取决于产品市场实现。对创新过程或要素评估有助于确定每个环节之间的匹配,以进行全面评估。在评估中,需进行全面的检查,不仅要看到创新的有效性,还要考虑创新的过程。从战略、组织、资源、文化和制度的角度,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创新能力评估。在考虑公司的短期经济效益时,还需要考虑未来导向;既要兼顾创新的经济价值,也要兼顾创新的社会价值。同时,根据随机变化的情况进行动态评价。

结语:随着科技创新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更加紧密结合。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产生了更加深渊的影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应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政策趋势,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蕴,李继胜,章莹雪,李文斌.科技量值评价体系下优势学科群与医院创新发展的分析[J].卫生软科学,2021,35(09):60-64.

[2]张亚如,闫杰.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廊坊市人才支撑体系探究[J].中国商论,2021(17):177-179.

[3]陈劲,郭彬,杨伟.世界一流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J].施工企业管理,2021(09):23-26.

[4]钟育强.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浅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1,23(04):23-27.

[5]于海宇.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04):12-16.

[6]吴应明,余雄军.大型建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J].施工企业管理,2021(09):32-36.

[7]洪银兴.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协同发展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6(02):4-9.

作者简介:傅子君,男,1971年12月,籍贯:福建南安,汉族,本科,南安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研究方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向。

猜你喜欢
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经济增长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