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线定法穿刺在桡动脉采血儿童中的护理应用

2021-11-08 04:13李慧敏石静静
哈尔滨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桡动脉划线食指

孟 勋 李慧敏 石静静

(封丘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南新乡 453300)

在儿科工作中,儿童血标本的采集是临床护理操作技术之一,且临床常通过桡动脉进行采血,但由于儿童儿年龄相对较小,周围静脉较细,易出现凝血、溶血、采血量不够等问题,会影响检查结果,故需探寻更为有效的桡动脉采血方法[1-2]。目前临床常采用传统穿刺法进行取血,其通过护士沿桡骨骨头用手指触摸动脉,最终在脉搏跳动最明显处进针,达到穿刺取血的效果,但该种方式下,仅靠触摸法容易造成采血位置出现误差,增加穿刺次数,增加患儿疼痛感[3]。而划线定法穿刺通过划线确定穿刺点,有利于将误差缩小到最小范围,使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降低患儿疼痛感。基于此,本研究将划线定法穿刺运用到桡动脉采血患儿中,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1 月在我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200 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100 例。对照组男56 例,女44例;年龄9 个月~8 岁,平均年龄(4.53±1.37)岁;体重8.5~28.5kg,平均(18.24±1.86)kg;疾病类型:肺炎38 例,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27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9 例,哮喘16 例。观察组男60 例,女40 例;年龄10 个月~9 岁,平均年龄(4.87±1.43)岁;体重8.67~28.85kg,平均体重(18.89±1.52)kg;疾病类型:肺炎40 例,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28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 例,哮喘1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①护士先将相关准备工作完成,备好所需物品;②具体穿刺方法:将脉搏跳动最强地方视为针刺点,将患儿手臂自然平放在床上,对患儿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处、穿刺部位皮肤及护士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进行常规消毒;护士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照桡骨骨头对动脉进行触摸,中指放在脉搏跳动最明显处,将中指抬起并用食指和无名指将皮肤固定再进针,右手将注射器呈30°~45°角刺入患儿桡动脉,见注射器内血液达到所需量时,快速拔针并用纱布对穿刺点进行适度按压,按压到血止,后用胶布进行固定。护理至采血结束。

1.2.2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划线定法穿刺法:①准备好0.5%碘伏、消毒棉签、注射器、采血试管等物品,护士需保持愉快心情,精力充足,且排除外界存在的干扰因素等;②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给予安慰奶头;对于年龄稍大些的患儿,可交流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或给予玩具等,转移注意力;③具体穿刺方法:从患儿手掌大鱼际中点和第一腕横纹画一条垂直线,交叉点为穿刺点;将患儿保持仰卧位,手心向上,在手腕部下方放一块棉垫;对穿刺部位皮肤和护士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前端进行常规消毒,消毒后护士用食指、拇指将患儿腕横纹处皮肤绷紧,右手拿注射器,在之前标记好的穿刺点0.5cm处逆血流穿刺进针,穿刺针保持斜面向上并与皮肤保持30~45°角,见动脉回血后固定针头,动脉血自动把针栓向上推,采集到所需血量后快速拔针;④拔针后护士即刻用左手拇指指腹按照桡动脉方向稍有力度的对穿刺针眼进行按压,中途不能松手,止血后,用棉球和胶布固定,10min 后揭开胶布对穿刺点进行检查。护理至采血结束。

1.3 评价指标:①穿刺成功率:记录两组穿刺成功例数并计算比较。成功标准:穿刺一次取得合格血标本即为成功;②穿刺情况:记录两组穿刺采血所用时间及穿刺点肿胀情况,其中肿胀情况的判断以肿胀部位的直径(采用软尺进行测量)为准;③家属满意度:在采血成功后,每组各选择100 患儿家属,对其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Cronbach’sα 系数为0.86,重测效度为0.88),该表内容包括护士操作情况、护士态度、物品质量等,总分100 分,评分≥95 分为非常满意,80-94 分为满意,<80 分视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4.031,P 值=0.045),详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成功率对比 [n(%)]

2.2 采血时间、肿胀直径:观察组采血时间比对照组短,穿刺点肿胀直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采血时间、肿胀直径对比 (±s)

表2 两组采血时间、肿胀直径对比 (±s)

组别 采血时间(s) 肿胀直径(mm)观察组 13.34±3.54 2.56±0.23对照组 17.12±3.21 3.16±0.37 t 值 7.910 13.772 P 值 0.000 0.000?

2.3 家属满意度: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满意度对比 [n(%)]

3 讨论

近年来,收集动脉血标本并行血气分析已经在危重患儿的抢救、诊疗急慢性呼吸衰竭、心肺复苏、监测体外循环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同时,在动脉采血中常涉及股动脉、桡动脉等,其中桡动脉采血具有暴露少、解剖位置明显、穿刺后压迫止血容易、创伤少等特点,更易被患儿家属接受,故在临床上应用的最为广泛[5]。然而在桡动脉采血中存在多种穿刺法,其中传统穿刺法较为常见,可通过触摸手法,找寻穿刺点,完成穿刺取血,但该手法中触摸会浪费时间,且会出现误差,引起患儿疼痛感,导致穿刺失败。因此,找寻一种更加有效的穿刺法对减轻患儿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比对照组高,采血时间比对照组短,穿刺点肿胀直径比对照组低,且家属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说明划线定法穿刺法能够提高进行桡动脉采血患儿的穿刺成功率,改善穿刺情况,提高家属满意度。在传统穿刺法中护士事先准备好所需物品,通过中指手指触摸找寻患儿脉搏跳动最强地方作为针刺点,找到后抬起中指借助食指和无名指将皮肤固定后进针,取所需血量,一定程度上达到成功穿刺并取血的效果。但是由于桡动脉搏具有较大的动面积,通过手指指尖触摸法穿刺,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针刺点容易出现误差,且过程中触摸寻找会增加操作时间,使患儿的痛苦、害怕感等增加,从而提高大脑中相关神经元兴奋性,导致患儿交感缩血管中枢过度兴奋,去甲肾上腺素会被神经末梢大量释放出来,引发血管收缩反应,增加穿刺难度[6]。而划线定法穿刺法通过从患儿手掌大鱼际中点与第一腕横纹划一条垂直线,将交叉点作为穿刺点,可快速找到穿刺点,且可确保穿刺点的精准性,缩短整体穿刺时间,且护士用食指、拇指将患儿腕横纹处皮肤绷紧,可避免皮肤松弛影响针刺效果,达到一次穿刺就可成功取血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采用该种方法取血皮肤及桡动脉管壁各有一个针眼,在拔针后护士按照桡动脉方向通过左手拇指指腹进行按压,能够将两处穿刺针眼都按压住,可进一步止住针眼出血,且在用棉球和胶布固定10min 后再次对穿刺点进行检查,保障无渗血现象,有利于避免患儿出现穿刺点肿胀现象,达到改善穿刺情况的作用。此外,该种方式通过将采血时间缩短,肿胀范围缩小,有利于减轻患儿疼痛感,避免患儿出现过度哭闹等现象,能够使患儿家属焦虑等负面情绪得到缓解,且该种方式中不需要脱患儿衣物,家属易接受,从而达到提高家属满意度的效果。

综上所述,划线定法穿刺应用于桡动脉采血儿童中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改善穿刺情况,提高家属满意度。

猜你喜欢
桡动脉划线食指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有哪些并发症该怎么处理
Parents and Kids
Ambition
磨 刀
带“口”的汉字
平衡尺子
不同桡动脉穿刺方法在血气分析患者的应用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新目标七年级下期末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