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行动

2021-11-08 01:02韩一元
世界知识 2021年19期
关键词:缔约方公约物种

韩一元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全球生态安全的绿色基石。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曾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进行精辟概括:“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优良的生态群落的建立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环境。”然而,由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干扰与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不断加剧。为减缓、阻止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现状,各国和国际社会近年来都采取了有力行动。

各国做法

1992年11月,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六个国家之一。此后开启积极履约的进程,先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战略文件,对全面加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作出安排部署。我国利用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规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工具。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均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也被纳入国家和地方减贫计划,要求减贫必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相结合。中国也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周边、欧洲国家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与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生物多样性大国保持密切对话协调。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有效保护了一批濒危物种。图为2017年6月在青海拍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

欧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亦走在前列。除了制定发布相关行动计划和战略,欧盟还全面实施《栖息地指令》《鸟类指令》,在成员国中建立了由26000个保护区组成的庞大网络,被称为“Natura2000”,该保护区网络覆盖面积超过75万平方公里,占欧盟陆地面积的18%。2020年5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新的战略,即《欧盟生物多样性2030战略》,旨在从多方面着手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其是“欧洲绿色协议”的关键核心部分。根据战略,到2030年,至少30%的歐盟陆地和海洋将受到保护,以阻止动植物物种的减少。此外,欧盟也是生物多样性国际融资的重要捐助者之一。除了执行欧盟整体战略,各主要成员国亦针对本国具体情况推行适合自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德国约一半的国土面积用于农业发展,并格外重视有机农业。1994~2010年,有机农业占耕地的比例从1.6%增加到5.9%。德国于2007年通过《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通过400多项具体化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日本除了制定本国战略、《生物多样性基本法》和系列专门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还编制了《红色数据手册》和《红色名录》(评估濒危物种),以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依据。由日本发起的“里山倡议”为各国农村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亦获联合国认可。该倡议是在乡村自然景观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生态保护与发展理念,由日本环境部与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在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上提出,“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是其核心理念。

美国在本国采取了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872年,美国建立了黄石国家公园,成为世界上首个通过创建保护区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国家。这一做法在当时看起来很“超前”,但如今已成为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的工具之一。小布什时期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奥巴马任内又继续扩大上述保护区,当然这些举措也暗含了其政治军事方面的某些意图。美国国内也出台了系列相关法律,还创立了“多国物种保护基金”,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美国国际开发署在数十个国家开展工作,以帮助其保护生物多样性、打击犯罪、支持可持续渔业等。然而,美国未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且未加入生物多样性领域三个重要议定书,包括《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及《关于赔偿责任和补救的名古屋—吉隆坡补充议定书》,彻底游离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体系之外。

国际治理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就已经意识到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着手开展保护,相继达成《湿地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等专门条约。当时虽未明确使用“生物多样性”一词,但国际社会对捕猎、挖掘和倒卖动植物的国际禁令和限制实际上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始组织专家探讨签署生物多样性领域国际公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开始了文本准备工作。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次大会达成了三个重要国际公约,分别是《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这三个公约后来并称为“里约三公约”,此次大会也被冠以“地球峰会”之称。

201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在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举行,缔约方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了20个目标,即“爱知目标”。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正式生效,目前共有196个缔约方。该公约要求每个缔约方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计划和纲领,并定期向缔约方大会提交关于公约实施进展情况的报告。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最高权力机构,最初每年举行一次,后来修订为每两年召开一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定于今年10月11日至24日在我国昆明举行。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目前,各方正加紧谈判拟定《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草案。《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是2020年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纲领性文件,最终目标是阻止或逆转物种灭绝。目前框架草案包含21个目标,其中最重要的目标为到2030年保护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其他目标包括改革保护物种的计划体系、终止导致野生动物消失的农业补贴、每年增加至少2000亿美元的保护资金等。针对草案的政府间谈判已于今年8月23日开启。

猜你喜欢
缔约方公约物种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图书借阅公约
我国将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2020年在昆明召开
电咖再造新物种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