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胃肠外营养在胃肠外科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1-11-08 21:14张洪军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住院时间临床效果

张洪军

摘  要:目的  探讨胃肠外科患者治疗中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莒县中医医院胃肠外科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患者,随机抽签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手术治疗,参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干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行完全胃肠外营养干预,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症状情况、住院时间、营养指标及体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的感染症状发生率(12.73%)低于参照组(34.55%),住院时间指标明显低于对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血清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指标及BMI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在降低胃肠外科患者感染症状发生率的同时,改善各项营养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可应用于胃肠外科疾病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胃肠外科;完全胃肠外营养;营养指标;感染症状情况;住院时间;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2-0024-03

胃肠外科患者在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后,还需要进行预后保养及治疗,例如腹部手术治疗的胃肠外科患者在术后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应激反应,对胃肠道动力产生不同程度干扰,导致患者营养吸收能力变弱,增加营养不良等症状发生率[1]。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能够在维持患者身体机能的同时,强化患者的胃肠创伤痊愈功能,并改善患者营养指标,是疗效保证的重要辅助手段[2]。对此,本研究以110例胃肠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莒县中医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胃肠外科患者110例,随机抽签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55例,所有收治的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营养不良症状。试验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为(45.23±12.86)岁;病例类型:6例为恶性肿瘤晚期、8例为肠梗阻、15例为肠坏死、10例为肠腔内严重感染、12例为胃肠消化不良、4例其他。参照组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为22~68岁,平均年龄为(47.18±13.15)岁;病例类型:7例为恶性肿瘤晚期、9例为肠梗阻、13例为肠坏死、11例为肠腔内严重感染、10例为胃肠消化不良、5例其他。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例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莒县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入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属于胃肠外科疾病;②无合并其他类型疾病;③不存在精神疾病。

排除标准:①没有确诊为胃肠外科疾病;②存在精神类疾病;③妊娠期等患者。

1.3  方法

兩组患者均行常规手术治疗,参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遵医嘱为患者用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完全胃肠外营养,具体如下:①营养素选择。氮素选择复方氨基酸液(卡文)(生产企业: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135,规格2400 mL)非蛋白能量供给选用脂肪乳剂(力能)(生产企业: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01,规格250 mL:12.5 g),热氮比例保持523~627 kJ:1 g;胰岛素(生产企业: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19,规格10mL∶400IU)和葡萄糖,其使用剂量比例为1 U:4 g,2次/d,可根据患者的血糖和尿糖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针对合并糖尿病的胃肠外科患者,还需要根据患者实际调整各营养素药的使用量,每日补给10%氯化钾(剂量为40~65 mL/次,1次/d)和氯化钠(剂量为4~9.5 g/次, 1次/d);除了以上基本的营养素药剂以外,还需要补给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剂量为4.5~9 g/次,1次/d)、25%硫酸镁(剂量为4 mL,1次/d)、10%葡萄糖酸钙和10%磷酸盐等。②配制完全胃肠外营养液:将胰岛素、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将脂肪乳剂加入脂溶性维生素中,将氨基酸溶液加入磷制剂中,并将已配置以上成分的氨基酸液、葡萄糖液及脂肪乳剂注入3 L袋中,将其充分晃动、混合均匀;应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进行配置时需选择具有层流装置的超净工作台,以保证整个配置过程干净卫生无污染;最后将混合搅拌配置好的药剂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补给到患者体内。疗程为15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①感染症状情况:统计出现发热、寒战和胃部/腹部绞痛等感染性症状的病例。②住院时间、干预措施前后的营养指标及体质量指数(BMI)变化:营养指标包括Hb与血清白蛋白含量,使用ELISA法检测。BMI评价标准:正常水平为18.5 kg/m2

1.5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的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感染症状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后,试验组的感染症状发生率仅为12.73%低于参照组34.55%,住院时间指标明显低于对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BMI比较

干预后,试验组的Hb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指标及BMI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是在常规营养治疗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将葡萄糖溶液、电解质、胰岛素、水溶性维生素等调制成完全胃肠外营养溶液,然后通过静脉输注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营养补给,与常规的营养素药剂相比,营养元素更多、营养配比更符合患者实际,能够充分发挥出各种营养液的营养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胃肠营养指标,并降低感染发生率,最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性,促进患者康复[3-4]。

临床研究[5]指出,营养补给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胃肠外科患者康复,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确定葡萄糖等营养液的供给量,然后开展合理有效的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以快速缓解胃肠营养不良等不良症状,提高胃肠外科患者治疗有效性。直接使用患联式输液方式将营养液补给到患者体内,容易因糖与胰岛素用量难控制导致交叉感染等不良现象发生,严重者还会导致高血糖或低血糖、胃肠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故必须根据患者实际选择营养液用量和补给方式,实现高效的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可促进患者的营养供给,保证胃肠外科疾病临床治疗效果[6]。

本研究对110例胃肠外科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方法试验,将其中5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行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将另外55例患者作为参照组,行常规治疗。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的感染症状发生率(12.73%)低于參照组(34.55%),住院时间指标明显低于对于参照组,试验组的Hb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指标及BMI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在降低胃肠外科患者感染症状发生率的同时,改善各项营养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被应用于胃肠外科疾病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潘祥义.研究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9):39,41.

[2]周秘.胃肠外科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126-127.

[3]李春兵,许淼.胃肠外科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运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2):126-127.

[4]周秘.胃肠外科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126-127.

[5]何桦波.加速康复外科对完全胃肠外营养患者康复的对比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12):1644-1646.

[6]潘祥义.研究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9):39,41.

猜你喜欢
住院时间临床效果
优质护理模式在脑积水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与胃镜结合用于胃间质瘤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瓣膜置换并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