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和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

2021-11-08 21:43孙美玉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应激反应整体护理手术室护理

孙美玉

摘  要:目的  分析、观察手术室护理采取循证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二科诊疗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奇偶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化护理,研究组采取循证护理协同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床时间、心理状态及应激反应等。结果  下床时间与住院天数:相比于常规组,研究组下床时间与住院天数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状态:两组患者于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反应:研究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采取循证护理与整体护理效果确切,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轻应激反应,且住院周期短,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循证护理;整体护理;应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2-0050-03

手术是当下临床常见诊疗手段,属侵袭性操作,在诊疗过程中机体易出现多种应激反应,加之受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均发生较大改变,若未及时干预可致病情加重[1]。手术室为手术诊疗的关键场所,其护理机制随医学进步、社会发展出现一定的变化,既往手术室护理方法已难以满足当下手术患者的需求,应找寻更为有效、理想的手术室护理方案,以保证手术顺利实施[2]。循证护理、整体护理均为近年来新型护理手段,关于其联合运用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麻醉二科诊疗的患者80例,按照奇偶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0例。常规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为20~76岁,平均年龄为(48.03±8.15)岁;甲乳疝外科23例,肝胆胰脾外科17例。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20~76岁,平均年龄为(48.03±8.15)岁;甲乳疝外科21例,肝胆胰脾外科19例。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诊断满足手术诊疗指征。

排除标准:①凝血机制异常;②手术不耐受;③心肝肾功能不全;④因精神疾病所致依从性较差;⑤病例资料缺失。

1.3  方法

常規组施以常规化护理,包括术前准备(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手术类型完善术前准备,就手术须知事项告知于家属、患者)、术后护理常规等。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循证与整体护理,内容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内容等。①循证护理:术前成立小组,组员负责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收集,掌握其既往史,调阅与查阅与手术相关的护理及案例资料,制定合理、可行性护理计划。如若循证过程中出现问题,需第一时间与组员沟通,提出解决方案。在循证护理期间强化与家属、患者的沟通,结合手术具体诊疗状况对护理方案实施微调,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从而增强手术安全性。②整体护理:术前,陪同患者行必要检查,保证其身体各指标达手术治疗标准,术前加强皮肤清洁,以免术中造成感染;限于手术侵袭性特征,患者基于认知不全情况下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影响手术效果。术前予患者必要的健康宣教,提高其对手术的认知度,并鼓励及安慰患者,提高配合度;术前禁食禁饮,备好相关手术器具及急救药物。术中,指导患者维持舒适位,进行心率、血压等指标的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异常,需即刻上报医生,配合医生处理。针对意识清醒者,适时予以安慰,减轻不良情绪,以免情绪过度紧张引起应激反应,与患者多沟通,分散注意力。术后,向患者、家属阐明手术结果,同时给予个性化疼痛干预,如物理镇痛法、药物止痛等,以减轻机体不适感,并且指导患者科学运动、合理用药,以防治相关并发症形成,促进机体康复。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心理状态: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程度进行评分,SAS临界值50分,低于50分为无焦虑表现,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临界值53分,低于53分为无抑郁表现,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分值越低代表心理状态越佳。应激反应:比较两组应激反应,包括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床时间与住院天数比较

研究组下床时间与住院天数比常规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应激反应比较

研究组心率与血压水平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手术属侵袭性操作,在实际诊疗中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效应,继而引发焦虑、恐惧等心理,传统手术室护理缺乏特异性,无法基于患者心理、生理等角度展开护理,降低手术效果,延缓康复进程[3]。整体护理视护理程序为护理方针,视现代化護理思想为指导,是对护理各环节实施规划管理的新型护理手段,有学者指出,予手术患者整体护理,可减轻其生理与心理不适感,提高手术配合度,从而缩短住院周期。较常规护理,整体护理更为注重患者心理层面的干预[4]。同时,该护理模式有益于稳定机体各生命指征,减少心率、血压等体征波动幅度过大所致的不良事件[5-6]。循证护理是适应现代化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具体护理中,对循证依据进行确定,结合所确定的依据对患者展开实证护理,其优势在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视患者为核心,达到预期护理效果。研究指出,循证护理能够促使护理工作趋于规范化及科学性[7]。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SAS、SDS评分较常规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应激反应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研究组下床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循证与整体护理有益于稳定机体体征,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达到手术预期效果。循证与整体护理的协同运用,不但能够依据患者具体问题借助有关文献及资料制定可行性护理方案,而且可为患者提供系统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确保其以稳定、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从而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术后机体康复[8-9]。张淑钰研究指出,循证与整体护理于手术室护理中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加速其恢复,与本研究结果一致[10]。

综上,手术室护理采取循证护理与整体护理效果确切,可缓解不良情绪及疼痛,减轻应激反应,且住院周期短,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子,谷琦琦,徐海莉,等.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和整体护理的效果及对舒适、疼痛程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333-336.

[2]李伟珍,谭庆敏,张子江.分析循证护理和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应用中的临床效果和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9):283-284.

[3]张海荣.循证护理和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8):121-123.

[4]陈轩.循证护理和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2):2148-2150.

[5]黄陵川,黄洁清.循证护理和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0):168-169.

[6]徐玲玲,王刚.循证护理和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4):108-110,114.

[7]连绮雯,江鋆.循证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麻醉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0):3801-3803.

[8]范晓娜,廖云莉,梁彩珍,等.基于循证证据的针对性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67-71.

[9]周晓利,代玉倩.整体护理和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0):19.

[10]张淑钰.对手术室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20,5(19):179-181.

猜你喜欢
应激反应整体护理手术室护理
加速康复外科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激和疼痛的影响
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学龄前儿童的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