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

2021-11-08 21:26何亚丽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肠内营养不良事件脑梗死

何亚丽

摘  要:目的  评估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1月如皋博爱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2例实施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营养指标、体态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转铁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比对照组患者指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体态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大臂围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反流、腹泻、堵管、坠积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顯著,可有效提升患者营养水平,避免患者体质量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

关键词:脑梗死;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干预;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2-0052-03

脑梗死患者普遍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但是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的护理工作难度较高,极易引起患者发生呛咳、坠积性肺炎、营养不良等问题[1]。脑梗死患者因病情相对较重,通过常规护理形式极易造成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故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效果,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产生影响,尤其部分吞咽功能下降的患者,易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体质水平下降的问题。对此,本研究针对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案进行分析,讨论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1月如皋博爱医院实施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为53~77岁,平均年龄为(65.25±11.34)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3~22分,平均为(17.52±3.66)分。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为53~78岁,平均年龄为(65.29±11.36)岁;NIHSS评分13~23分,平均为(17.56±3.71)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如皋博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本次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颅脑CT及MRI确诊为脑梗死;②生命体征平稳。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脑萎缩。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干预、皮肤按摩、叩背等护理形式。

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收集脑梗死患者特点、集束化护理措施等相关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患者护理措施,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等加以培训、指导,制定符合如皋博爱医院情况的脑梗死患者集束化护理方案。脑梗死患者实施24 h持续营养制剂泵入,其速率调整为20 mL/h,每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加其输注量,如患者无胃潴留问题,则每日增加20 mL,如果脑梗死患者出现胃潴留问题,则停止输注2 h,逐渐增加患者输注量至2 L。饮食方面,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加之肠内营养支持形式具有较高的侵入性,因此脑梗死患者营养制剂以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主。患者在院期间,应使用膝关节保护垫、踝关节保护垫等物品,减少患者局部位置皮肤压迫,从而降低脑梗死患者压疮发生率。护理人员需根据脑梗死患者实际情况对其病房环境予以改善,温度调节保持为24~27 ℃,湿度调节保持在40%~65%。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期间注意保护患者的管路,防止其出现管路脱落问题,给予脑梗死患者叩背,防止其呼吸道分泌物影响其呼吸通畅性。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皮肤、肌肉加以按摩,从而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提升患者舒适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给予脑梗死患者按摩2次/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包括转铁蛋白(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转铁蛋白)、白蛋白(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白蛋白)、血红蛋白(毛细管电泳检测血红蛋白)[2-3]。统计与测量患者干预前后体态指标,包括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大臂围度[4-6]。记录脑梗死患者不良事件情况,包括反流、腹泻、堵管、坠积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不良事件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转铁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转铁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大臂围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体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质指数比对照组患者高,三头肌皮褶厚度、大臂围度统计指标比对照组患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反流、腹泻、堵管、坠积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反流、腹泻、堵管、坠积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患者(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临床发生率较高,脑梗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语言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造成患者偏瘫,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加之神经损伤,其机体分解代谢水平升高,极易发生全身性代谢紊乱症状,其营养状态欠佳,因此多需要采用肠内营养予以治疗[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转铁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对照组患者高,观察组患者体质指数比对照组患者高,三头肌皮褶厚度、大臂围度统计指标比对照组患者大,观察组患者反流、腹泻、堵管、坠积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其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护理。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呛咳、胃潴留、误吸等可能性较大,进而增加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脑梗死患者长时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其营养状态欠佳,普通护理形式无法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因此,通过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避免肠内营养反流,降低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在实际护理期间,患者睡眠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在脑梗死患者睡觉时需降低室内光线,并控制病房内外音量,尤其在巡护过程中,应降低走路、说话、放置物品的音量,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8]。同时,每日清晨及傍晚开窗通风,提高脑梗死患者室内空气质量,可于病房内放置绿植,增加室内含氧量。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干预于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可提升患者营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云,罗维思.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及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3):12-13.

[2]张锦绣,杨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集束化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21,19(2):174-179.

[3]杨莹莹.集束化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低钠血症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1,45(2):206-208.

[4]徐娟.集束化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吞咽困难中的护理效果研究[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1(18):159-161.

[5]吴虹,刘宁.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 四川解剖學杂志,2019,27(1):91-92.

[6]金小钰,文丽娜.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1):49-51.

[7]陈擘璨.针对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1):369-374.

[8]李文丽,张云魁,吉勇,等.集束化护理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急性脑梗死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1):1984-1986.

猜你喜欢
肠内营养不良事件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早期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的临床应用优势
机械通气患者床边胃镜下置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护理
我院125例住院患者使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的安全性分析
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循证护理在严重烧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