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采取术中护理干预对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分析

2021-11-08 21:58范洪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2期

范洪

摘  要:目的  分析术中护理干预在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博兴县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98例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术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压疮发生率、不同分期压疮发生率、压疮面积、四肢麻木发生率、颈肩痛发生率以及术后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压疮发生率、Ⅰ期和Ⅱ期压疮发生率、压疮面积、四肢麻木发生率、颈肩痛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降低急性压疮形成,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术中护理;侧卧位长时间手术;形成;急性压疮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2-0083-03

侧卧位在手术治疗中较为常见,该体位会导致患者皮肤压强增大,患者长时间保持侧卧位容易导致皮肤缺血、缺氧,再加上麻醉药与操作刺激的作用,会影响患者机体的正常血运,进而产生皮肤坏死、感染以及破损等现象,进而出现压疮。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还不利于患者的预后与恢复[1]。所以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术中护理干预就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术中护理的作用与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博兴县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98例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49例,男26例,女23例;左侧手术卧位27例,右侧手术卧位22例;年龄为28~78岁,平均年龄为(47.25±3.57)岁。观察组患者49例,男25例,女24例;左侧手术卧位29例,右侧手术卧位20例;年龄为28~77岁,平均年龄为(47.63±3.42)岁。研究已经过博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知晓此次研究;②术前无压疮者;③均为采取侧卧位的长时间手术患者。

排除标准:①无法与之正常交流者;②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③对此次研究不配合者;④心电图异常者。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将海绵垫放置患者侧卧身体下方,以此来对其进行支撑与保护。

观察组患者接受术中护理干预:①凝胶垫保护: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弹性与贴合性适宜的凝胶体位垫。凝胶体位垫与患者胸部、头部、侧肢、肩关节贴合,同时将患者上侧臂固定在托手架,确保患者的身体与双臂<90 °,在患者两大腿间将通用方垫夹住,同时对髋部用约束带将其固定,并保护患者所有可能会发生压疮的部位。②肢体按摩与体位变换: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状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皮肤的温度与颜色等,同时尽早发现患者皮肤肿胀、发红等压疮先兆症状,并在手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小幅度的体位变换,角度调整范围为5 °~10 °,同时局部按摩患者受压部位,从而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帮助患者缓解支撑点受压现象。③保温护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利用恒温水毯对其全程保温,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患者体表暴露面积。如果需要给予患者输液,护理人员需要提前预热冲洗液与所输液体。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通过温的氯化钠溶液浸泡术野使用的纱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热量散失。

1.4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压疮发生率(包括术后0 min、术后30 min、术后24 h)、不同分期压疮发生率(Ⅰ期为患者皮肤存在面积较小的红斑,并且能够恢复;Ⅱ期为患者皮肤存在较为明显的损伤,而且损伤程度已达到真皮层,同时伴随溃疡症状,但并没有出现组织坏死情况,皮肤损伤破溃部位也没有出现水泡、炎性蜕皮、排泄物浸泡等现象;Ⅲ期为患者皮肤的损伤已经抵达基底层,而且溃疡面上存在细菌感染;Ⅳ期为患者肉眼能够观察到大面积的皮肤损伤,并且已经累及骨骼、肌肉、皮下组织、关节滑囊,而且组织出现坏死)、压疮面积、术后四肢麻木发生率、颈肩痛发生率、术后满意度[根据分数段分为非常满意(90分及以上)、满意(80~89分)、一般(60~79分)以及不满意(60分以下)],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压疮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分期压疮发生率、压疮面积比较

观察组患者Ⅰ期、Ⅱ期压疮发生率以及压疮面积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Ⅳ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四肢麻木发生率、颈肩痛发生率比较

与常规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四肢麻木、颈肩痛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压疮发病率高达66.0%,在手术治疗期间诱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躯体某一部位长期受压[2]。压疮一般出现在手术结束后的数小时以及7 d之内,急性压疮则是在手术结束后的24 h内[3]。患者侧卧位为手术常采取的一种体位,该体位有着较大的局部受压情况,容易降低患者局部血流[4],且患者因为麻醉的影响,无法自主调节肌肉。随着手术推移,患者出血量增加,体温逐步降低,进而导致血运不良[5]。组织损伤的加重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表皮脱落等情况,不仅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还会威胁患者身心健康,从而影响预后与恢复。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观察指标优于常规组,充分说明术中护理干预的重要作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是因为术中护理干预可以针对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危害因素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如手术过程中,进行小范围的体位调整与按摩,从而能够有效对局部压迫进行缓解,有助于患者血液循环的促进;预热冲洗液,并利用恒温毯保暖,能够预防患者因为低温而出现的血流速度过缓等。因此术中护理是能够起到良好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术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急性压疮的形成,同时还能缓解压疮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丹.探究术中护理干預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J].家有孕宝,2020,2(10):229.

[2]康玉玲.术中护理干预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5):599-600.

[3]马莉娜,刘哲.探讨术中护理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9,24(10):161-162.

[4]饶列,熊英,石桂梅.术中护理干预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339-340.

[5]李悦.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进行术中护理干预造成急性压疮形成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0):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