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患者护理管理中的观察分析

2021-11-08 20:27李翠琼郭春阳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9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神经内科护理管理

李翠琼 郭春阳

摘要:目的:分析安全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84例做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即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安全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管理在神经内科介入治疗中实施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安全管理模式;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9--01

神经内科是医院一个重要科室,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血栓、脑出血等,这些疾病的患者一般病情发展快、致死及致残率高,且多数患者在治疗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若护理不当,会增加患者不安全风险,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安全管理[1]。目前临床针对这一状况提出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潜在危险因素,来为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2]。对此,本文将分析在我院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患者护理管理中,实行安全管理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做介入治疗的84例患者,随机分组,即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女为22:20,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4.73±4.36)岁;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女为23:19,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65.12±4.58)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模式,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年龄等评估患者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同时针对这些安全隐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观察组: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科室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常见的安全隐患,总结既往收治患者所出现的安全问题,学习安全管理制度等,使相关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安全管理素养,进而推动科室安全管理质量的提升,保证患者住院安全、身体安全。

(2)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管理防护宣教,使其了解相关安全隐患,特别是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进行一对一指导,增加其安全认知,进而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定期对患者进行安全知识提问,了解其认知程度,对于认知不足的患者应增加宣教次数,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患者安全管理的实施全程,从而保证患者住院安全,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安全管理:做好病房、走廊等安全标识,如病床设置床栏、病房内增加夜灯、环境清洁后放置防滑倒标识、走廊两边设置扶手等,同时定期对卧床患者进行安全评估,了解患者安全隐患,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治疗中,应做好患者查对工作及每项护理操作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以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对于特殊药物应做好药物管理工作,以防患者使用不当造成不良风险。

(4)定期评估和总结:制定评估量表,每周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了解护理人员安全管理落实情况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每周早会上进行总结和讨论,对于落实不足的护理人员进行再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从而确保科室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1.3 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患者安全知识掌握程度,采用科室自制的安全知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总分100分,>85分即为完全掌握,65-85分之间即为基本掌握,≤65分即为不掌握。

(2)评估两组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不安全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等,护理满意度以自制量表为标准,总分100分,>75即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n实施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安全知识掌握程度

观察组:完全掌握15例;基本掌握20例;不掌握7例,掌握率35例(83.33%),对照组:完全掌握18例;基本掌握23例;不掌握1例,掌握率41例(97.62%),

所以观察组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X2=4.974,P=0.026)。

2.2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6例(14.29%);对照组:不安全事件发生1例(2.38%),所以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3.896,P=0.048)。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33例(78.57%);对照组:护理满意度40例(95.24%);所以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X2=5.126,P=0.024)。

3 讨论

神经内科的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以需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来保证患者住院安全。目前,随着医院的进一步改革,使得住院患者安全管理问题备受关注,并成为评价医院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做好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安全管理属于护理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管理模式,通过对患者安全问题进行评估,了解患者住院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安全管理,来保证患者住院安全,同时通过对患者進行安全管理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3]。

通过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安全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对患者进行安全管理,可增加患者安全知识,提高患者安全意识;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安全管理模式的开展,可降低患者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进而增加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患者护理管理中,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不安全事故发生率,所以可在临床做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玲. 护理安全量化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3):4837-4838.

[2]张振华.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9):1-3.

[3]张俞, 张晓红. 安全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9):109-111.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神经内科护理管理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体会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
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