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集束化管理对长期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2021-11-10 13:16李瑶
康颐 2021年11期

李瑶

【摘要】目的:分析长期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集束化管理在其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7例长期卧床且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集束化管理在预防和护理长期卧床且发生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静脉血流缓慢(68.83%)、静脉血流瘀滞(53.25%)、静脉血管壁损伤(49.35%)等是导致长期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静脉血流缓慢因素占比最多。结论:静脉血流缓慢、静脉血流瘀滞、静脉血管壁损伤等是导致长期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助于预防和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集束化管理;长期卧床;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072

静脉血栓形成由各种原因导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致使静脉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继发血栓形成。好发于恶性肿瘤、心脏病、下肢或盆腹腔手术后、急性感染等需要长期卧床治疗的患者[1]。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者患肢出现肿胀,疼痛,变色,局部的皮温高,或伴有静脉曲张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和干预,不仅会对患者造成肢体病残,还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因此,对于长期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77例长期卧床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了集束化管理在静脉血栓患者中的护理措施,旨在降低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详见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77例长期卧床且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男性42例,女性35例,年龄在30-80岁,年龄均值(55.01±6.74)岁;病程5天-3个月,病程范围(1.02±0.36)个月,疾病类型:肿瘤患者15例,神经外科患者29例,血液疾病患者8例,肺部疾病患者21例,其它4例。

1.2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分析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做好记录。开展讨论会议,探讨长期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数据结果资料均采用 SPSS23.0 版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录入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对一般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描述,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重复资料测量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明统计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  结果

本组77例长期卧床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有:静脉血流缓慢(68.83%)、静脉血流瘀滞(53.25%)、静脉血管壁损伤(49.35%)、其它(9.09%)。其中静脉血流缓慢因素占比最多。详见表1。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是比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长期卧床患者最易出现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长期卧床患者活动较少,静脉血流流动缓慢,血管长期受压迫,导致血流淤滞或血管壁损伤,从而引发静脉血栓[2]。本研究对77例长期卧床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静脉血流缓慢(68.83%)、静脉血流瘀滞(53.25%)、静脉血管壁损伤、其它(9.09%)。因此,为减少长期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必须重视对此类患者的护理。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医院及患者实际情况,探讨了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长期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措施,以供临床参考:

(1)组建集束化护理小组:集束化护理小组由医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高年资护士负责制订集束化管理方案及负责检索相关文献,提高循证依据,并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核查集束化护理制度、流程、护理核查单、护士执行单、患者告知书、健康教育处方等措施执行情况,组织召开集束化管理小组会议,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做相关调整。医生负责下肢血栓情况的评估、治疗。

(2)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每日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外科住院患者按照《 Caprini卡普里尼ⅤTE风险评分量表》进行VTE风险评估。0-2分为低风险34分为中度风险,≥5分确定为VTE高风险,得分越高表示发生ⅤTE风险越大;内科住院患者按照《 Padua VTE风险评分量表》进行VTE风险评估。0-3分为低风险,≥4分确定为TE高风险,得分越高表示发生VTE风险越大。记录评估结果并上报,掌握患者静脉血栓发生危险,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3)健康宣教:加强对患者的疾病知识教育,告知患者卧床注意事项,以及静脉血栓形成特征,使其认识到静脉血栓的危害,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4)静脉保护:避免在同一静脉、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在血栓患肢进行静脉穿刺;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尽量避免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动脉采血时,尽量避免在股动脉或足背动脉处采集标本。

(5)饮食指导:忌辛辣、鱼虾、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等食物,饮食宜清淡,防止过硬、过咸。

(6)用药指导:应充分权衡患者的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利弊,合理选择药物,以预防血栓;如血栓形成,应在三天内立即给予抗凝及溶栓药物,溶栓期间应检测凝血时间,避免用量过大而出血。住院期间,根据患者情况,可对患者进行机械预防或药物预防。机械预防可采用梯度弹力袜、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治疗设备,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惠. 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 医学信息, 2019, 32(0z1):361361.

[2]赵艳丽.神经外科长期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