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

2021-11-10 13:45陈方树
康颐 2021年11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急性脑梗死

陈方树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方法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共有90例患者被纳入此次研究,均是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组,分为45例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和45例研究组(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66.67%,研究组为88.89%,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x2=14.284,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复通情况相比,对照组总复通率为62.22%,研究组总复通率为88.89%,研究组较高(x2=19.256,P<0.05);治疗30d、90d后量表评分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研究组更明显(P<0.05) 。结论:将血管内介入取栓方法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过程中,其能显著提升疗效,能够更快的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血管复通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127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急性脑梗死是脑部突发急性血液循环障碍,让脑细胞急剧缺血、血氧,进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是脑卒中疾病较为常见的类型,同样也是造成我国居民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1-2]。目前對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或联合治疗等,其中静脉溶栓主要是利用静脉输送溶栓治疗药物,促进纤维蛋白酶松解责任血管血栓,进而让血流供应恢复正常,其是属于急性脑梗死一级治疗方式[3]。本次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方法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90例患者被纳入此次研究,均是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值。研究组:男女分配占比为64.44%(29/45)和35.56%(16/45),患者年龄范围(41~79)岁,平均年龄为(61.37±6.37)岁;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4.26±0.22)h。对照组:男女分配占比为66.67%(30/45)和33.33%(15/45),患者年龄范围(40~79)岁,平均年龄为(61.34±6.39)岁;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4.29±0.25)h。基本资料无异(P>0.05)。

纳入标准:(1)此次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塞;(2)患者均为首次发病;(3)患者年龄不超过80岁;(4)患者及家属在相关文件上签字;(5)研究经医学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卒中病史;(2)合并恶性肿瘤疾病;(3)合并颅内出血、晕厥患者;(4)脑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5)既往有药物过敏史或对本次用药过敏者。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使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 S20160055;50mg)使用时根据病人体重×0.9%设置用药剂量,10%静脉注射,90%微量泵入,1h内使用完毕。遵医嘱对患者进行低分子右旋糖酐、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

研究组45例患者入院后接受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明确梗死部位及面积,后进行股动脉穿刺DSA检查,分析观察脑部血液循环情况,定位责任血管位置,遵循无菌原则,将微导丝沿着未开通的闭塞血管穿过,造影确定血栓远近端,在栓子处释放支架,待5分钟后关闭生理盐水阀门,依次将支架、导管撤出,仔细检查支架所取出的血栓,如果发现患者存在需要多次取栓的情况,则需要进行造影检查后进行确定,术后坚持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治疗时长一致,均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1)临床疗效:患者3个月后行CT和MRI复查,分为显著(同治疗前相比,经治疗后血管复通,急性脑梗塞症状基本缓解)、好转(经治疗后血管实现有效再通,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有显著改善,能够完成基本的日常生理活动)和无效(血管再次有狭窄情况发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变,病情有加重倾向)。(2)血管复通: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完全复通、部分复通、闭塞。(3)应用NIHSS(脑卒中量表)和mRS(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30d和治疗90d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状态变化,前者0~28分,分值高低与神经功能恢复成反比;后者0~6分,分值高低与功能状态呈反比。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23.0展开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为(%),计量资料采用t,表示为(x±s),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不同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差异

根据表1数据提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66.67%,研究组为88.89%,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x2=14.284,P<0.05)。

2.2 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血管复通率的影响

两组治疗后血管复通情况相比,对照组总复通率为62.22%,研究组总复通率为88.89%,研究组较高(x2=19.256,P<0.05),详见表2。

2.3 两组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治疗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评分神经功能状态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30d、90d后量表评分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研究组更明显(P<0.05) ,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与其具有基础疾病、身体功能减退、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密切联系,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疾病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急性脑梗死患者会有局灶性血运水平的下降的情况,会对其区域内的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神经元及细胞会受到损害,影响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若不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会有昏迷、意识障碍等情况,更有甚者,会有生命威胁。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取栓方法,其最初用于动脉瘤辅助栓塞治疗,但近年来其也广泛应用于闭塞的颅内大动脉治疗中,其能够有效、安全地清除血栓,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药物治疗方法相比,疗效十分显著。这主要益于Solitaire支架的应用,其是一专用取栓支架,能在不损伤内膜的基础上使血流迅速再通,避免出现血管痉挛事件,且其还具有可回收的功效,能够重复取栓,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对于急性脑梗死而言,其能够有效地挽救处于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细胞,有助于促進患者神经功能恢复[3]。研究结果表示,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血管再通率高,且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显著提升,提示该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去除血管内栓子,帮助血管恢复灌注,能够降低脑组织缺损风险,利于神经功能的快速恢复。在行治疗过程,需要注意的是,①血管再通并不代表患者症状可以好转,因为脑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血管远端发生缺血缺氧坏死,脑神经元的坏死是不可逆的;②术后需要长时间口服血小板聚集或者抗凝的药物,以及调脂稳定斑块的药物,保证脑灌注、减少梗死的面积,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将血管内介入取栓方法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过程中,其能显著提升疗效,能够更快的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强, 黄璐. 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ACI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9, 025(005):27-30,34.

[2]庞红立, 关东升. 机械介入取栓术联合rt-PA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ON-1、hs-CRP、Lp-PLA2、NSE 水平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38(1):2561-2564.

[3]郭东, 田弘极, 于泽洋,等. 支架机械取栓+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 2018, 17(11):1205-1208.

[4]陈荣波, 刘潇强, 方敬念,等. 远隔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中的脑缺血保护作用[J]. 新医学 2020,51(11):830-834.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急性脑梗死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听音乐可改善自律神经功能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