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释前嫌的父女

2021-11-11 05:39王玉梅
癌症康复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女儿老伴儿病房

□王玉梅

一个月前,病房收治了一位本院同事的父亲,已92岁高龄,入院前一个月老人出现吞咽困难,在我院行影像学检查后被诊断为食管癌晚期。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耳不聋、眼不花,患病前生活能够完全自理,不需要儿女操心,而且经常出门走动,不喜欢在家里宅着。

他的老伴儿在12年前去世,有4个女儿,找我联系住院的本院同事是他最小的女儿,和二女儿一起承担着主要的照顾工作,几乎天天都陪伴老人左右,对老人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大女儿抽空来照顾,只有三女儿不管不顾,从未到病房探视过。问及原因,一家人也是遮遮掩掩,不肯多谈。

入院后,我们和老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老人入院的原因:吃不下饭,进食后咽不下,食管局部烧灼感明显,感觉特别难受。老人提出了自己的两点诉求:一是吃不下饭就活不了,希望能够治好;二是以前做事都是尽可能靠自己,现在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需要女儿们整天护理,心里很愧疚,希望早点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不拖累孩子们。

老人的表现让我意识到他的女儿们完全没有告知他真实的病情,这样下去,老人会越来越焦虑不安。我找到小女儿,和她做进一步沟通。她说她脾气急,面对父亲的痛苦和家庭困境不知所措,感觉压力山大,一心想着父亲的病,对自己的小家无法顾及,经常无故对丈夫和儿子发脾气。由于她的坏脾气,儿子有事儿不愿意和她沟通,经常找姥爷聊。下雨了,儿子说:“你拿着伞,别淋着了。”她会粗暴地说:“用不着你管,你管好自己就可以了。”对丈夫经常指责、发火、恶语相向。她以前从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对家人有伤害。父亲患病后,全家人都处于蒙的状态,沉浸在焦虑、无助、痛苦的情绪中,另一方面在父亲面前极力躲避,只是在表面上安慰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其实连她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

在我和小女儿交谈的时候,她流下了眼泪,她说在她看来这很不可思议,以前总觉得在外人面前哭是脆弱的表现,很丢人,即使在父亲生病后,她虽然内心悲伤难过,也从未在外人面前流过泪。这次谈话让她感到突然轻松了很多,我带着她反思了她自己之前的种种表现,让她看到和思考了一些从未意识到的问题,于是她慢慢平静下来,还有余力和我探讨下一步怎么和父亲沟通。我建议她放下所有的评判和预设,开诚布公地和老人好好谈谈,让彼此把心里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帮助老人满足心愿,完成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小女儿爽快地答应了,挂着眼泪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当天晚上,她和父亲推心置腹地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悲伤和脆弱,父女两人都出奇地平静,老人说自己早就感觉不好,只是怕女儿们受不了,才选择不说,但心里很憋闷,以至于想早点解脱。在谈话期间,女儿第一次在患病的父亲面前流下了眼泪。老人嘱咐她:“莫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早晚都要死,我和你妈妈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也不是什么坏事儿。”女儿用力地握住老人的手,一个劲儿地点着头。

这次交谈后,老人破天荒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是他患病后的头一次,同时他感觉胸口不那么紧了,可以真正放下,与疾病和解了。他还说他感谢共产党,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为共产党员,但这是他一生的向往和追求,共产党养育了他这个孤儿,让他拥有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女儿们都很孝顺,为他治病。他生气是因为自己现在没有自理能力,成为了家庭的拖累,而且也不能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他希望自己快快好起来。

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不吃饭就得死,怎么办?”小女儿再一次手足无措地来找我。经仔细询问,得知老人嗓子干疼,却不敢含冰块,因为老伴儿在临终前喜欢吃冰,因此他觉得吃冰意味着马上就要死了。女儿不知道该怎么和老人沟通。

我告诉她:“话梅、姜片、淡的绿茶水、碎冰块都可以缓解口干和疼痛,可以让老人自己选择,挨个儿试试,看看哪个效果更好。”女儿回去就按我说的做了,挨个儿做实验,最后发现,含碎冰块后口腔和嗓子里舒服多了,是最好用的办法,老人一个劲儿地后悔没有早点儿尝试。

过了两天,女儿又来找我,说老人总是做梦,梦到有人抓他,非常害怕,当他和她女儿讲述梦里可怕的情景时,女儿告诉他:“没事儿,梦是假的。”之后老人仍然每天都做噩梦,却不再和她讲梦到的细节,只是自己独自在害怕、担心,每天都处于焦灼和惊恐中。女儿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我引导女儿在老人讲述的时候和他一起分享过程,让老人察觉自己内在的情绪、弄清楚到底在害怕什么以及女儿和医护人员怎么做才可以帮到他。她按照我说的试着做了几次这样的陪伴和倾听,发现老人特别害怕受罪,害怕被饿死,我引导女儿告诉老人在我们这里医护人员会用专业照护帮助他尽可能减少痛苦,即使不能吃饭,也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老人的情绪好转了很多,居然能够安稳地睡觉,不做噩梦了!全家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如释重负,轻松了很多,老人再次强调,自己的胸口也不再堵得慌了。

慢慢地,老人和我们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他不再提其他要求,也不再抱怨了,而是常常夸病房的医护人员态度好,让人感到温暖,帮助他克服了很多困难,不那么害怕了。在一次查房时,他跟我讲起了三女儿的故事,说她在结婚之前与父母的关系还比较融洽,但是在婚姻大事上,与他们老两口的想法完全相反,他和老伴儿想尽办法阻挠,但是女儿心意已决,最终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不惜断绝家庭关系,与她心爱的人结了婚,30年来和老两口也没有任何来往,即使老伴儿去世三女儿也没有回来吊唁。说到这里,老人不停地抽泣、流泪,他说这件事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心上,他希望一家人能够团圆,在离开人世前与三女儿团聚,并告诉她父母是爱她的,这是他最后的心愿,否则会死不瞑目,没法向九泉之下的老伴儿交代,一再请求我帮帮他。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同事。病人的小女儿说她和三姐一直有来往,据她的观察和判断,这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虽然心里觉得很遗憾,但是不知该怎么办。我问她三姐这30年的婚姻生活是否美满?是否可能请她来病房和我见面?

小女儿说三姐已离婚将近20年了,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即便如此,仍表示对自己当年的选择不后悔,觉得自己变成这样,完全是因为父母的不管不顾导致的,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系,根本就不让她提及父母的任何事情。

我请小女儿转告她三姐我想和她见个面,想听她聊聊自己的困惑,并且说我只想尽可能地帮帮她,绝对不会强迫她做任何她不想做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三女儿爽快地答应了,当天下午就来到了病房。映入眼帘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年女性,50多岁已满头白发,满布皱纹的脸上没有血色。寒暄后我请她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就坐,她开门见山地问我:“你不是医生吗?为什么会管我们的家事?这让我觉得好奇,所以就来会会你,否则我才不会来这里!”我被她的直爽逗乐了,反问她:“你觉得医生的职责只有治病吗?”她被我问住了,半天没有说话。既然她是一个直爽的人,我也直截了当,问她进病房的时候有没有想着去看看老人。她说:“我才不会去呢!这个人和我没关系!”我说老人和我也没关系,但我依然很为他担心,因为我希望能够帮助他解除痛苦,同时我趁机把老人目前的情况以及未了的心愿简单地做了介绍。三女儿低着头半天没有说话,两只手不停地搓着,然后突然抬起头,满脸都是泪水,大声说:“是他们断送了我的幸福,这是他应得的报应!”我问她:“你觉得父母当年的想法就没有一点对的吗?你自己作了决定,过得幸福吗?”她不再辩解,哭得更厉害了。我又询问她与儿子的关系以及关于这件事她儿子是怎么想的,她说儿子小时候总是问她:“别人有姥姥姥爷,为什么我没有?为什么逢年过节不能和姥姥家的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她总是随便应付过去,心里特别难过。其实她对于自己当年的冲动很后悔,结婚后丈夫就像变了一个人,对自己和孩子不管不顾,两人经常吵架,直到最后分手。她一个人抚养儿子很辛苦,经常会梦到父母和家人,特别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却拉不下脸来再回娘家,毕竟已经和父母断绝了关系,不想让姐妹们笑话。母亲去世时,她曾考虑过是否去送别,但是家人都以为她不会去,没有人问过她,这些年来这件事一直在她内心煎熬着,但还是不肯和任何人说。今天我能找她来,让她特别感动,因为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和关怀后,她突然意识到血浓于水,与父亲的血缘是割不断的,她这么苦苦支撑30年是不值得的。于是,在我的鼓励下,三女儿走到了父亲的床边,四目相对的那一刻,父女俩都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女儿跪在病床边给老人磕了三个头,不住地说:“爸爸,对不起!对不起……”老人哭着说:“是爸爸不好,让你受苦了!30年了,爸爸一直盼着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我可以放心地去见你妈妈了!”

半个月后,老人在四个女儿的簇拥下安然离世,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听不到撕心裂肺的哭声,平静得就像以前过日子一样。曾经隔阂深重的父女二人在老父亲生命的最后冰释前嫌,重新感受爱与被爱,父女关系的裂痕得以修补和弥合。很多人认为,医生的职责是看病,除了疾病,生病的“人”是否更应该被关怀呢?20世纪60年代,安宁缓和医疗创始人西西里·桑德斯博士提出的以下安宁缓和医疗理念仍被沿用至今。“你很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后一刻,你仍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积极地活着,直到离开。”这是最好的答案。

猜你喜欢
小女儿老伴儿病房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家有小松鼠
小孙和小于
病房
老伴儿学艺
马医生的女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多疑的老伴儿
远方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