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故事

2021-11-11 12:24赵德志
鸭绿江 2021年22期
关键词:钢笔墨水铅笔

赵德志

中国人有个习俗,叫“抓周”,就是小孩满周岁那天,在他身边摆上一些和生活相关的小物件,如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乐器、玩具等以及一些手工艺用的小工具,让小孩来抓,以此预卜孩子的未来。小孩抓到什么,意味着他将来或许会从事什么职业,或者说以什么为生,有什么前途。抓了书预示将来学习一定好;抓了钱币被认为将来可能做生意大钱;抓到小工具意味着将来可能是个匠人……如此种种。作为木匠的父亲肯定希望我去抓他的那把日本造的拐尺,但我一定是抓了一支笔了,因为我这大半辈子几乎天天和笔打交道。用笔书写,靠笔吃饭,我也见证了过去五六十年笔的变迁。

不知道是习俗还是制度规定,小学生一二年级都要用铅笔。我想大概是铅笔初学写字时比较方便,不像毛笔需要古老的书法技能,也不像钢笔那样不容易为儿童掌握,只有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和能力使用。当时最常用的是一种两分钱一支的“麻秆铅笔”,笔杆比筷子粗一点,上面有一道道竖纹,因样子像麻秆而得名。麻秆铅笔的质量十分低劣,笔杆动辄开裂,笔芯也特别容易折断。不过我却有幸使用过更好的铅笔,那就是父亲使用剩下的中华铅笔,但只是笔头。

木匠工作时要经常画线,画线就要用铅笔,而且还得用好铅笔。中华铅笔是铅笔中的上品,漆着墨绿色的六角形笔杆,软硬适中而又不易折断的笔芯,以及刻印在笔杆末端的华表图案和标示铅笔型号的B、H等大写的字母,都显示着它铅笔中贵族的气派。父亲在干活儿时,总会把一支中华铅笔夹在耳边,随用随摘。我总盼着父亲快些把他的铅笔用短,用到剩下两寸长时笔头夹不住,只有这时,我才会有向父亲讨要铅笔头的机会。

大概是到了三年级的样子,可以使用钢笔了。而最早被允许使用的,并不是自来水笔,而是一种没有吸水囊只能蘸一点墨水凑合着写上几个字的蘸水钢笔”。因为只能随蘸随写,用蘸水钢笔书写时就必须有一瓶墨水时时放在身边,上学放学,随身带着一瓶墨水便成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标配。斜挎着粗帆布书包,一手拎着一瓶墨水,一手滚着铁环,是当时上学路上最常见的风景。拎墨水瓶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是用彩线织成的带有图案的小网兜,看去上像拎了一只荷包,这一般是女生;有的是用一个缝得粗糙马虎的布袋子,或者干脆就用一根绳子,看上去就像拎了一个秤砣,这自然都是男生了。

蘸水钢笔的最大问题是笔尖蘸墨水时很难做到均匀,要么一下笔就一大滴墨水摊在纸上,将纸浸黑一大块,很像水墨画中的蝌蚪,要么刚写几个字甚至刚写几个笔画墨水就没了,在纸上干划。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用蘸水钢笔每天少量写几个字还勉强可以,要是成人用它来大量书写,非把人折磨疯不可。大概是到了四五年级,总算不再受蘸水钢笔的折磨,可以使用自来水笔了。自来水笔,全称自来水钢笔,简称钢笔,之所以期盼着能早点用上,除了可以省去使用蘸水钢笔的许多麻烦,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用自来水笔是成年人,特别是有身份的成年人的标志和象征。因为当时能够经常用自来水笔书写的人并不多,如果一个人看上去衣着体面,且左上衣兜里别着一支自来水笔,这个人一定会被认为是国家干部或知识分子;如果再加上写一手好字,这个人更会被看成特别有文化与有学养,格外受到人们的羡慕和尊重。能够想象得出,我在得到第一支自来水笔时一定激动得失眠,第一次用自来水笔书写,一定有一种走向成年的庄重感和仪式感。

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到读中学、下乡插队、回城工作、读大学,再到大学毕业后留校教学,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凡是书写我用的一直是自来水笔,可以说自来水笔陪了我大半生。这期间,我用自来水笔做笔记、做作业、答卷子、起草各种文件、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书写的文字足有几百万之多。这些文字,换来了一份份资历、一项项成果、一笔笔收入,铺就了我的生活道路。这些文字更记载了我的所思所想,形成了与人与社会交流的各种信息,将自己连结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网络中,确立了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留下了自己精神活动的痕迹。

人的思想表达和人际交流需要借助信息,文字是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而文字的书写只有借助笔才能实现。因此,笔本身便成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具有了社会属性。笔,这里主要指自来水笔,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人们对它都有一种情感,它被赋予使用者的个性。因为与人长久伴随,许多自来水笔都包含了太多的人生经历,所以,你会看到许多人把它当成宝贝疙瘩,视如己出一样珍视,或者用它来向你讲述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甚至把它当成传家宝郑重地传给子女。到了这份上,丢了一支笔在一些人那里就不是丢了一个书写的工具,而是丢了他的一段人生。

对人对我如此重要的自来水笔,却从20世纪80代开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书写工具的“大变局”。

首先,自来水笔放在哪里成为一个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衣着变了,西服开始流行。我穿西服较晚,但还是知道一点西服搭配的知识,比如一定要穿皮鞋,最好是系带皮鞋,以及扣子不能全扣之类。但有些规矩就不知道了,比如自来水笔别在哪里。我当然是按照老习惯,将自来水笔别在西服外面的左上衣兜。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轻时留过洋的老教师郑重地告诉我:穿西服一定要把笔别在上衣内衬的兜里,那个外上衣兜是放手绢的。好了,自来水笔表明身份的功能在西服上消失了。

其次,是否还要用自来水笔成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1995年秋,我去日本关西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交流。行前在准备给日本同行准备礼物时,考虑到相同的职业身份,从我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花了一笔不小的支出买了两盒国内某大品牌的自来水笔。没想到在和学校外事处处长沟通有关交流的日程和礼品交换的礼仪时,她吃惊地问我:“日本现在还用自来水笔吗?”到日本进海关时,马上验证了外事处处长的告诫。日本海关人员打开我的行李箱,第一个就翻出那两盒自来水笔。看他疑惑的样子,似乎在问:“什么东西?不是步枪子弹吧?”之后在日本两个月,经仔细观察证实,日本人日常中确实不用自来水笔了,那两盒自来水笔终究没有作为礼物拿出来。

不用自来水笔用什么?两个替代物逐渐走上了书写工具的舞台:一次性水性笔和个人电脑。记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书写时不再用自来水笔而只用一次性的水性笔。水性笔代替自来水笔,从技术的角度看不能说是革命性的,至多只能说是摆脱了总要有一瓶墨水放在案边的麻烦。但从文化的角度说,由于是一次性的,一堆一盒的,放在那里随用随拿,用后即丢,与人生经历几无任何关联,水性笔便不存在使用者寄托情感的可能,完全没有了自来水笔的人生个性。这也是所有一次性用品的文化悲剧。

不同于水性笔,电脑键盘输入对于自来水笔的替代则具有彻底的颠覆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有了自己的个人电脑。从此,我便走上了用键盘输入代替笔写的道路。然而一开始并不是很顺利。那时键盘的汉字输入主要有五笔和拼音两种输入法,如果熟练掌握的话,前者输入的速度更快一些。我练了很长时间,五笔输入法最终还是没能运用自如,其书写(或输入)的效率远不及笔写。除了记忆不牢、反应不快、手指不灵等年龄或生理原因,主要是心理上不接受,甚至排斥。

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汉字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组合已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形成了同构,人们用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地书写时,思想和情感会自然地顺着笔端流出。而五笔输入法则用抽象的字母代替汉字的象形笔画,用字母的组合代替汉字特有的方块结构,用双手多指敲击键盘代替单手三指运笔,用屏幕上工整一致的字体字号代替纸上个人独具的风格笔体。因之,大脑思考和文字书写之间的传统关联便被割断了,失去了书写对思想和情绪牵引的力量。许多人用键盘照稿输入还行,一旦进入思考和创作,便马上没了感觉。但数字化的浪潮并不等待踌躇的蹒跚者,一般文档的录入、存储和传输完全电子化已是大势所趋,人们必须学会适应技术和环境的变化。办法总比问题多,于是,各种输入法不断被发明出来,并不断改进,不仅使输入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也在思想表达和键盘输入之间逐渐建立起了新的心理和文化联系。时下,或者在便携电脑或者在手机上,都有比自来水笔更方便的实体或虚拟键盘,随时随地进行文字输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常态。至此,至少对我来说,要写点什么首先想到的是打开电脑,出门也不再带支笔了,传统的笔写输入终于走向了谢幕。

有趣的是,键盘输入并没有一统天下。笔,无论是自来水笔还是一次性水性笔,一直顽强地寻找它的复活形式。不在纸上书写,能不能在电子屏幕上书写?乔布斯带来了伟大的创新,一部苹果手机把电子屏幕变成了书写介质,把手指变成了笔一样的书写工具。越来越大的电子屏幕,越来越准确灵敏的书写软件,又催生出各种各样的电子笔。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使用几千级压感的电子笔,在极高分辨率的电子屏幕上任意地选择笔种,变换字迹的颜色和风格,自由地进行绘画和书写,并以“云”的方式进行数字化传输、储存和共享。自来水笔走进了历史,电子笔则继承了它在介质上直接书写的衣钵,开创一个书写的新时代。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当代技术进步的一个目的似乎就是要把笔彻底消灭掉。就在人们逐渐熟悉电子笔、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回使用传统书写工具一点感觉的时候,语音输入技术又汹涌而来。对着麦克风说几句,不管你是男低音还是女高音,也不管你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是最具地方色彩的客家方言,马上就会在屏幕上变成可编辑的文字。就像电子笔输入不能完全替代键盘输入,语音输入目前也还不能完全替代电子笔输入,但它却将语言和文字两种主要的思想表达和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融合,进一步削弱了笔的地位和作用。笔者的这篇杂记,就是使用电子笔在平板电脑上书写的,其间也尝试了一下语音输入,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效果真的不错。

当前,有关笔的故事的最新一幕的情节似乎有些惊悚,那就是人们开始尝试将一种智能芯片植入大脑,不需经过手写,也不需经过语言,直接将人们的意念、思想转换成可交流的信息。如是,似乎不需要任何物理性的载体,不需要任何传播媒介,纯粹的赤裸裸的精神就可以四处游荡、相互交流和冲撞。这绝不是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关于笔的变迁,关于对笔的替代,还会发生什么?

人类文明的进步、思想文化的创造和传承需要工具和载体,书写工具和书写介质在其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在经历了石头、甲骨、陶器、青铜、竹简、缣帛之后,直到纸的发明,书写介质才实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在统治了两千多年后,纸的霸主地位正受到数字化存储的强劲挑战。与此相应,在经历了刀、毛笔、自来水笔、一次性水性笔之后,到了数字化时代,书写工具又实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刀、毛笔、自来水笔及其各种变体,各统治了书写工具上千年或几百年。笔今后肯定还会存在,其形态还将不断变迁,还将陪伴着你和我,但其在生活中的位置肯定是回不到从前了。

不知道现在小孩满周岁时是否还抓周?抓的时候还有笔吗?是什么样的笔?

猜你喜欢
钢笔墨水铅笔
腹中有墨水
三支钢笔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我的钢笔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老钢笔
墨水DI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