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依旧思先贤

2021-11-11 12:24张映勤
鸭绿江 2021年22期
关键词:大禹继母韩信

张映勤

一、石纽山下祭大禹

知道汶川,是源于十二年前那场大地震,一夜之间,汶川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如今的新汶川,公路、隧道修得宽敞平坦,四周是高山峻岭。江水湍急,两边的植被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一路上我很少能看到地震的痕迹。十二年过去了,在全国人民的支持援建下,汶川县城已变得焕然一新。小城新楼林立,环境优美,狭长的城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谷之中。清晨,我漫步在移址新建的县城,在奔腾不息的岷江岸边眺望远处的大山,想象着当年大震的情形。几秒钟之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汶川顷刻成了人间的炼狱。今天的汶川,除了广场的纪念碑告诉人们这里发生过灾难,已经看不到一丝大震的废墟。我亲历过四十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当年恢复重建的速度与规模和汶川不能相提并论。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时代的进步,从汶川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汶川带给我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与情感震撼。这里不仅崛起了一座崭新的美丽山城,不仅保留着浓郁的羌族民俗风情,还有深厚悠久的大禹文化。

汶川是传说中夏朝的建立者大禹的出生地,这里遍布石纽山、刳儿坪、禹穴、石刻、洗儿池、禹王宫、禹王庙、禹王碑、涂禹山、圣母塔等众多大禹出生及活动的遗存。

车到绵虒(音“思”)——过去古汶川的县城所在,途中“大禹故里”的路牌随处可见,不远处便是高耸入云的石纽山,山石上镌刻着“石纽山”三个大字,斑驳陆离,依稀可见,其年代已无法考证。半山腰处有一平坦宽阔之地,谓之刳儿坪,意为剖腹生儿的坪坝,据传此处便是大禹降生的地方。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等典籍说大禹生于石纽,地名刳儿坪。汶川地震后,珠海市在承担绵虒镇的灾后援建项目时,依古人记载,投以重金,一并兴建了大禹祭坛、大禹祭殿、文典碑刻及大禹铜像等建筑,供后人瞻仰、纪念这位先哲圣祖。

七月末的一天上午,群山环绕中的绵虒,雨过天晴,万里无云。阳光何止明媚,简直是暴烈,晒在头顶,无遮无挡,但为了祭奠伟大的禹,烈日酷暑我也无所畏惧。

沿着宽敞平坦的甬道拾级而上,祭园广场上,两旁身着盛装的羌族妇女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她们在欢迎各地的群众参加公祭大禹的纪念仪式。

广场中心两位羌族释比老人头戴兽皮帽,手执羊皮鼓,念念有词,一边敲鼓,一边舞蹈。汶川是中国羌族聚居区,据说,川西每个羌族村寨都有一位羌族释比,他们是能与天上神灵沟通的杰出人才,是人神之间的使者,不仅德高望重,受人信赖,而且才华出众,知识丰富。其身份、作用应该类似于汉族先民中巫的角色。

祭奠园区依山势呈阶梯式上升,平缓处建成三层祭坛,全部由石料砌成,上圆下方。祭坛正中用五色土铺就,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通过祭台,往上便是新建的大禹殿,巍峨壮观。殿前置鼎炉三座,供人们焚香祭拜。大殿为九开间制式,也是全部由石材砌成,坚固厚重。除正中主供大禹的石刻像之外,两侧还陈列着传说中大禹治水的三件宝物——河图洛书、开山斧、避水剑,并有宣传大禹生平事迹的相关介绍。

歌舞、献祭、致辞、焚香……一系列祭祀活动结束后,我们伫立在大禹铜像前鞠躬致敬,表达对这位中华民族先祖的景仰缅怀。在石纽山腰,十六米高的大禹铜像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肩挎网罟,左手执耒锸,右手作前挥状,双目炯炯,威严矗立,凝视远方,俯瞰天下。

大禹在我心目中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先贤圣王。熟悉是因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世人皆知,耳熟能详,我们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中就学过相关的内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铭刻在心。除此之外,我心目中的大禹形象始终是模糊的,至于他的其他德政与贡献,实在是不甚了了。来到汶川,追寻大禹遗迹,探访大禹故里,感受大禹精神,体验大禹文化,通过一系列采风活动,查阅资料,聆听讲解,实地参观,座谈研讨,我对先贤大禹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了解,补齐了一些知识短板,大禹的形象在我心里逐渐清晰、丰满、鲜活起来。

四千多年前的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大禹的行迹只能靠一代代口头传说流传。即使我们发现了相关记载,如《山海经》《尚书》《史记》《后汉书》等,也是在其身后多年才出现的。这些简单的记载的来源依据也不过是传说,或只言片语,或语焉不详。这样,远古时代的人物就不可能记述清楚。况且又没有其他实物或图刻等证据,各种典籍基本上承袭前说,难免会掺杂一些后人的附会虚饰。大禹治祸水、平天下、定九州、理国政,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形态,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他的功绩代代相传,本人也逐渐成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救世英雄和开国圣君。他身上的光环层出不穷,他的一生自然功勋卓著,但我以为,其最大的业绩主要还是治理水患,造福百姓,这是他彪炳千秋、受人崇拜的根本原因。

尧主天下时,水患肆虐,殃及百姓。禹的父亲鳏奉命治水,呕心沥血,九年不成。他用的是简单的围堵方法,由于不熟水性,墨守成规,效果不明显,治水失败。大禹治水却反其道而行之,因势利导,变堵为疏。他的治水方法,一是了解水性,水往低处流,千条江河归大海;二是顺应自然规律,灵活变通,科学地将河流疏浚。我们不可能了解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具体方法和细节,但思路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决策的改变就有可能让事情成功。我以为,大禹是那个时代的智者。变堵为疏看似简单,却体现了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科学思维、超前思维。他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这是他治水成功的根本前提。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终归是渺小的,都说人定胜天,那往往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为上策,违背自然规律,终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大禹治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鳏之堵,禹之疏,四千多年前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大禹的人生事迹,传说成分很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还原出他的生命轨迹。在缺少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传说中远古人物的事迹主要靠口头传诵,它已经形成了我们民族早期的共同记忆。

关于大禹的出生地,有南北之分,出现了四川、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不同说法。仅在川西,就有汶川、北川、理县、都江堰等故里之争。目前,学术界相对一致的看法倾向于“禹生汶山郡”一说。绵虒为郡县治地所在,汶川、北川都有大禹出生的遗迹传说,有的甚至连地名都相同。我也认为大禹生于汶川一带是比较可信的。汶山郡是个大概念,随着历史的变迁、地理名称的更迭以及行政建制的变动,同一地名所指的范围也会发生些许变化。汶山郡当年就涵盖了汶川、北川地区,四千多年前的大禹应该生于此地。我认为,大禹真实的出生地也许无法确定,但他是传诵了四千多年、恩泽后世、惠及千秋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是拯民安邦、克己奉公、不畏险阻、锲而不舍的道德楷模,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他不仅仅是地方的,更是民族的,不仅仅属于汶川、属于四川,更属于全国,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大禹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二、孝贤典范闵子骞

宿州,这座地处安徽东北部的地级市,不仅历史悠久,景观荟萃,而且钟灵毓秀,名人辈出,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起兵于宿州西南的大泽乡;“霸王别姬”中的美人虞姬自刎于宿州灵璧的垓下,这里至今有她的墓地和文化园;嵇康、刘伶、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刘墉等人,或生于宿州,或留寓此地。宿州古迹繁多,文化积淀厚重,到处都有充满人文气息的历史遗存和故事传说。

在宿州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名人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真实历史人物——先贤大孝闵子骞。他的名字,年轻人知道的不多。人们印象中的闵子骞,除了《鞭打芦花》的内容在戏曲舞台上偶能见到,几乎很难再找到有关他的其他踪迹。即使是戏曲,年轻人的兴趣也不大,在一些人的视野中,闵子骞的形象基本上是模糊的。

了解到宿州是闵子骞故里,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暗自决定要到市郊的闵祠村拜谒。闵子骞在我心里装了几十年,从小我就听过《鞭打芦花》的故事。

小时候与大舅前后楼住着,他是铁杆戏迷,最大的爱好就是听京剧。大舅孝敬姥姥,善待弟弟妹妹,受到全家老少的一致尊重。后来才知道,他和母亲是同父异母。

母亲告诉我,大舅最爱听的唱段就是《鞭打芦花》。这故事现在在京剧舞台上不知还有没有,我听的是北京琴书,关学曾老爷子的名段。关老的琴书字正腔圆,独具韵味,他有琴书泰斗之称。这段书声情并茂,优美动听,让人沉浸其中,痴迷忘返。我听过多少遍实在说不清了,用百听不厌来形容实不为过。我的手机里至今还存着老爷子的琴书唱段,一个就是《鞭打芦花》,另一个是《杨八姐游春》,这两段书不时听一听,唱词早已耳熟能详。

大舅去世多年,活到现在,肯定超过百岁了。他喜欢这段故事,大概因为与自己的身世经历有关。大舅幼年丧母,虽然与继母一家相处和谐,但内心的孤苦可想而知。

通过关老的琴书,闵子骞在我的心中深深扎下根。琴书开篇第一句便是“在列国有位大孝,名叫闵子骞。他本是圣人的门徒,一位大贤。”接下来详细叙述了《鞭打芦花》的故事:

闵子骞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虐待前儿闵子骞。一样的孩子,两样吃来两样穿。子骞却并没有告诉父亲,避免影响父母的关系。冬天,继母用丝绵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衣里絮的却是不挡寒的芦花团。寒冬腊月的这一天,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天寒地冻冷饿交加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父亲以为他偷懒耍滑,一边责骂,一边用鞭子抽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顿时醒悟,恼羞成怒,立即返回家中喝斥妻子,要把她休掉。受尽屈辱的闵子骞却以德报怨,长跪在父亲面前,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如果继母在的话,我只是一个人受苦受寒。假如把继母赶走,我们三个孩子都会变得很孤单。”父亲闻言打消了休妻之念,继母也受到感化,决心痛改前非。一家人从此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孝治天下备受推崇。封建时代,受到社会极度推崇的所谓“八德”——孝悌忠义礼义廉耻的影响,人们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观念,认为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科举之前,朝廷取士采用荐举的方法,德行高低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条件,汉朝的举孝廉即是典型的例子。动物尚有羊羔跪母、鸦之反哺的说法,何况人呢?中华文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道德文明。何谓道德?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伦理底线。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为人之道最起码的品质。

闵子骞的事迹在《论语》《史记》《闵子单衣记》中都有记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对父母恪尽孝道,对兄弟竭尽友爱,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最终成为历朝历代屡加褒奖的孝贤典范。闵子骞以德行见长,以孝名传世。他与颜回并列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后被列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十哲”之一,逐渐成为历代大力宣传的至孝人物,并被戏曲广泛传唱,影响后代,深入人心。

依我之见,闵子骞对父亲尽孝,对弟弟们情重,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而对继母,很可能是出于宽恕隐忍。除了芦花絮衣之事,继母平时对子骞也是百般刁难,虐待有加,当着丈夫的面是一套,背地里是另一套。心如蛇蝎又工于心计的毒妇,岂能被子骞三言两语的好话所打动?他与继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两人却有着难以化解的利益矛盾。闵子骞虽然幼年失恃,但作为嫡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春秋时代,宗法观念十分浓重,他享有家庭财产的优先继承权,继母的两个儿子再优秀也只能屈居其后,这是继母嫉恨他的根本原因。《鞭打芦花》毕竟是后人加工创作的艺术作品,追求一个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继母的歹毒和阴险,闵子骞平时早有领教。为继母求情,委屈自己,代弟留母,不过是为父亲、弟弟和家庭考虑的权宜之计,他的宽恕仁厚之心,不可能彻底改变继母的本性。

闵子骞祠坐落在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路途不远不近,离我住宿的市区大概四十公里。车到曹村镇,路边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墙,上书“闵子骞故里”“闵祠村”,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孝”字。来到闵子祠,只见祠堂占地不大,院落三进,共有大小房屋十四间,虽略显简朴粗陋,却与他的身世经历相吻合。正堂室内上悬“德行之科”匾额,下面是闵子骞的彩色塑像,手持笏板,头戴九串珠冠玉旒,表情严肃,端坐在椅子上。显然,这是后人的附会想象之作。闵子骞以孝行闻名天下,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成为表率。他生前不慕名利,弃绝官场,千年以后才由唐宋朝廷追加封号。我以为,生活中真实的闵子骞应是布衣身份,长期执教,不应该是这种官员打扮。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流传至今,重在精神品格与内在修养,至于形象、装束大可不必较真。闵子祠有一些诗文碑刻,颂扬其美德操守,我匆匆看过,了无印象。院内植有古柏一株,取名“闵柏”,一旁的标牌记载这是闵子亲手种植的,枝如擎伞,身生苔绿。据说是闵子种植柏树以砥砺自己的品行情操。树是否为当年古树不得而知,反正年头不短了,姑且信之。出了闵子祠,路北就是闵子墓,相传闵子骞与其两个弟弟闵革、闵蒙都葬在这里,墓地自然质朴无修饰,与其他地方坟墓的形制大同小异,树丛中如茵绿草覆盖着馒头状的坟头,一块石碑告诉人们这里安葬的就是先贤闵子骞。

参观闵子祠,让我了解到更多有关他的事迹。除了戏曲舞台上广泛流传的《鞭打芦花》《单衣顺母》等经典故事,在洁身自好、德行高尚、孝悌的品质之外,闵子骞其实还有诸多让人赞佩的闪光点。

他师从孔子,勤勉向学,谨言慎行,行为方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严格践行老师提倡的仁德理想。其学问、人品、道德都很优秀。

当年,鲁国执掌政权的季氏听说孔门弟子仁义贤德,托人邀请闵子骞去管理费邑政务。闵子骞初时也想为国家做事,服务百姓,勉强答应下来。后来听说费邑只是季氏家族的私人领地,并不属于国家,而季氏不仁不义,目无国君,于是他决意辞去费宰职务。季氏派人再三游说,闵子骞决意不肯,并对来人说:“请你好好地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出鲁国到汶水之北。”季氏只好作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到闵子骞,孔子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不做权贵大夫的私人家臣,不食昏君恶人的俸禄,闵子骞气节之高,令后辈汗颜!

鲁国大司空孟僖子的儿子孟敬叔与闵子骞同为孔子的学生,孟敬叔深为这位同学的为人操守所折服,打算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并送给他华贵漂亮的车子以备求婚之用。闵子骞不为所动,谢绝道:“你们家是贵族,我是贫寒子弟,谢谢你的美意,我们不能成婚。”这种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不攀附不迎合的品德实为难得。

闵子骞绝对是宿州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他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需要进一步挖掘与弘扬。在社会道德文明仍需不断进步的今天,倡导闵子骞的高尚品格尤为重要和迫切。

据说,其他一些地方也打出闵子故里的招牌,名人效应普遍得到重视。我以为,这对传承中国孝文化无疑是有益的。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生平行踪很难考证。对我来说,到宿州,找到子骞故里,拜谒闵子祠、闵子墓,就是了却了心里的夙愿。岁月静好,时光如水,耳熟能详的《鞭打芦花》、让人感念至深的闵子骞,终于在宿州找到了源头。一代大贤闵子骞,他高尚的品格在这块土地上为我们树起了一块精神丰碑,其文化价值和示范作用必将得到发扬光大。有文化的宿州,有历史的宿州,因为闵子骞而让我更加难忘。

三、漂母饭信传千古

淮阴之名早有所闻,因为这里是韩信的出生地与受封地。淮阴有许多与韩信相关的历史遗存,如韩侯钓台、韩侯祠、胯下桥、千金亭、韩信故里、韩信城、韩信纪念馆等,其中让人感兴趣的还有与韩信有关的漂母祠。漂母是秦朝时期淮阴的一位普通妇女,见于后世经传,只有寥寥数语。传即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文章开篇即有两个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是漂母饭信,一是胯下之辱。韩信年少时父母亡故,家贫无依,品行又受到人们非议,既不能被推荐当官,又不会做生意,过着仰人鼻息、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列传》写道:“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衣食无着,钓鱼维生,竟然连续数十天没有饭吃,可见是食不果腹,潦倒之极。漂母在河边漂洗织物,当看到更为困苦的韩信,她尽其能力给他饭吃,坚持数十日无怨无悔。尤为难得的是,她本人也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自己尚需每天到河边漂洗,勉强度日。但是对贫弱的少年韩信,没有丝毫的厌弃,每天分一份饭给他。施食之举体现的不仅仅是母爱,更是对弱者的同情,是人类高贵的情感,是对生命的无私大爱。我相信,当年如果换作老人孩子,换作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只要她有能力,也一定会对弱者施以援手。这种付出,这种善良和慈悲,完全是出于不计功利的本能,所以当韩信说“我以后必会重重的报答您”时,漂母发怒道:“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我只是可怜公子才给你饭吃,哪里是希望你回报呢?”妇人为什么发怒?因为韩信以常人俗念错误领会了对方的意图。他不懂给予的快乐,一个发自内心的小小的善行,也会铸就大爱的人生情怀。我相信,漂母之言也深深地触动了韩信。大爱无疆,上善若水,一个普通妇女的平凡话语激励着这个少年要自立自强,成就一番事业。虽然韩信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找到漂母,以千金重谢,后人以此赞他知恩图报、重信守诺,但漂母的初衷并非于此。

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典故尽人皆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一细节让我对韩信由衷地佩服,大丈夫能屈能伸,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一味冲动,逞一时之快,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刺死年轻的屠户,就不会有他后来的一切。从古至今,凡成大事者,皆能忍一时之辱。

漂母传名应该感谢太史公,他在《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的漂母饭信的故事,不足百字,却让漂母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的美名千古流芳,传扬至今,以至于无名无姓的她被无数文人墨客世代赞颂,历代官府为其建祠褒扬。直到今天,淮安漂母祠成了国内著名的母爱文化教育基地,吸引着大批游客参观祭拜。但我认为,漂母之爱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母爱,它是一种人类天性中最美好的感情——无私的大爱,给予别人方便和利益,不计得失,不为回报。任何时代都提倡与人为善,互相友爱,尤其是在当下,需要给予底层弱势群体更多的同情、扶助,需要进一步弘扬平凡而伟大的漂母精神。

到了淮安,漂母祠是不可不去的。我们驱车赶往离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不远的太山村。走到近前,看见一座新建的仿明清的院落。青砖围墙,整齐庄重,中间的门楣上挂着“漂母祠”匾额。走进大门,里面略显空旷,庭院有四块由绿植围成的园地,两侧走廊的墙上镶嵌着数十块颂扬漂母的诗词碑刻。迎面大殿的门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横匾——“大爱无垠”,这便是漂母祠。与别处不同的是,大殿中央并无塑像,正中放着一座一人多高的圆形屏风,上面画的是韩信向漂母双手作揖、躬身答谢的黑白人物像。这样摆设是对的,别出心裁有新意,漂母的形象可以任由观者想象。屏风两侧柱子上的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联曰:“姓字隐同黄石远,英雄识在酂侯先。”

“黄石”指的是授予张良兵书的圯上老人黄石公,一辈子隐姓埋名以避乱世。“酂侯”是名相萧何的封号,是他月下策马追韩信,慧眼识珠,全力举荐。上联是说漂母没有留下姓名,身份之隐讳甚至超过了黄石公。下联是说漂母认识到韩信为奇才,早于知人善用的萧何。后人以此联歌颂漂母的品德高尚和远见卓识。笔者细读,深思,觉得此联概系文人之多情臆想。漂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何曾想过行善事不留名。她更不可能有敏锐独特的识人眼光,预知韩信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成就大业。有先见之明再出手相助就带有功利目的。饭信之举不过是漂母发自内心、扶弱济贫的本能,后人即使是善意地拔高溢美,也有损于她的德行。

至于大殿中其他文字介绍,诸如“大爱无涯”“德铭于功”“位尊三母”“母仪天下”“丰碑永存”等等,姑且看之,不可深究。

漂母殿后面是漂母墓。墓前建有方亭一座,中间竖立巨大的“报恩亭”石碑。相传漂母去世后,已为楚王的韩信十分悲痛,命十万大军每人用头盔盛一兜土,将漂母之墓堆成数丈高的大冢。此说只是相传而已。因为三方墓碑的历史都不长,一块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一块立于民国十九年,另一块立于新中国成立后。亭子修得更晚,与祠堂同建于2008年。

漂母祠,一座院落,一亭一墓,规模不算大,占地不算小。

据说在淮安市淮安区城西的古运河和萧湖边,还有一座“漂母祠”,旁边还有“韩侯钓台”。我来过淮安市多次,但始终分不清淮安与淮阴的关系。这座历史名城下辖四个区:淮阴区、淮安区、清江浦区、洪泽区。历史上市、县分分合合,建制多变,哪里才是韩信真正的出生地?咨询过当地朋友,讲了半天我也没搞明白。反正漂母与韩信都是淮安市的,这个大的区域概念是不会错的。同在淮安境内的两座漂母祠,谁真谁假,谁先谁后,对我们这样的外地游客意义不大,就像过去的关公庙遍布全国,拜关公不一定非要到他的出生地山西解州。漂母本来就是传说中的人物,无名无姓无形象,太史公不过是记载了她“一饭千古”施食韩信的感人故事。到漂母祠,我们感受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是表达对漂母这位伟大女性由衷的敬仰。

猜你喜欢
大禹继母韩信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继母的“法宝”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