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百副传世楹联(十八)

2021-11-11 23:11徐熙彦
对联 2021年12期

文 |徐熙彦

学问无穷,曾三颜四;光阴有限,禹寸陶分。

作者:不详。

这是一副流传甚广的治学联。

上联写修身须勤勉,用儒家至圣孔子的得意门生宗圣曾参的典故说明修身一定要经常反躬自省。曾子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即“曾三”。并用儒家至圣孔子的另一得意门生复圣颜渊的典故说明,修身更要时时事事处处保持戒惕。颜子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即“颜四”。

下联写惜时莫蹉跎,并用两位古贤大禹、陶侃的惜时故事作为鞭策。《淮南子》“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是说在普通人看来,璧是最贵重的,但在圣人看来,即使直径超过一尺的巨璧也不如一寸光阴更值得珍惜。《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惜时,常对人言“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大禹惜寸阴,即“禹寸”,陶侃惜分阴,即“陶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副联最出彩的部分,是四个典故的清雅凝练、精巧自对。而这一部分是清代著名楹联家郑燮题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的四言联。即: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上联曾三、颜四自对,下联禹寸、陶分自对,十分精巧。后有人由此扩展开来,新扩展的八言联比原四言联少了一丝字字金玉的意趣,却增进了丝丝入扣的气脉。虽非画龙点睛,亦非画蛇添足。这正是这副联得以流传的因素之一。

青少年学习这副楹联,在学习自对技巧、用典修辞的同时,更要学习联语中四位古贤修身、惜时的精神。

倭宼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作者:不详。

这是抗战期间某理发店贴出的一副楹联。

上联从理发店相关的“颜面”切入,却引发出“倭寇不除,有何颜面”的惊天一问。是呀,这些倭国贼寇还在中华大地上横行,中华民族已经“颜面”扫地了,你还来这讲究什么“颜面”呢?下联从理发店相关的“头颅”切入,却触发出“国仇未报,负此头颅”的痛斥,日本鬼子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国仇未报”,好男儿当抛头颅洒热血,以身许国,还在这儿理什么头呢?这副联一反普通商业联招徕顾客,祈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格局,如同呵斥般赶顾客出去,为什么不令人生厌却令人称赏呢?是被联作者抑或店主浓烈的家国情怀所感染,激发起国人同仇敌忾的强烈共鸣。全联以平常字面,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情致美。

青少年学习这副对联,不仅要用心体味苏东坡“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精彩诗论在本联的体现,逐渐掌握“反能生趣”的表现手法,更要熏染家国情怀,从小铸牢爱国核心价值。

大量容人,小心处事;

正身率物,屈己为群。

作者: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清末举人,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实业家, 遗著有《中国教育史要》、诗集《红桑》等。

这是黄炎培先生早年的自勉联。上联写处世之“大”与“小”,“大”就是在处人时,要有“容人”之“大量”,胸怀宽宏,包容并蓄。“小”就是在“处事”上,要“敬事而信”(《论语》)“慎终如始”(《道德经》)般小心谨慎,“则无败事”(《道德经》)。下联写立身之“正”与“屈”,“正”就是立身要正,“君子正身以俟”(《荀子》),能够做众人的表率,即以身率物。“屈”是能够委屈自己,服从群体利益。上联“大量”与“小心”对举,形成精美当句对,透彻地揭示了处世之智慧,下联“正身”与“屈己”对举,形成精美当句对,抒发修齐治平,担当天下的壮志。

可以参阅的是,1939年黄炎培先生为其四子黄大能留学时的亲书赠言:“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闲”与“繁”,“有”与“无”,“和”与“肃”,“圆”与“方”,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智慧启示,也丰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家风文化。

青少年学习这副传世名联,不妨将这副八言联的当句自对改成上下联严格对仗,如下:

大量容人,正身率物;

小心处事,屈己为群。

两个版本都多读几遍,然后进行比较,一定会增进对当句自对之妙的体会。可以说,当句自对让八言对联别开新面,也为长联大量当句自对的应用奠定了审美基础。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郭沫若(1892年-1978),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县人。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主编《中国史稿》等,有《郭沫若全集》38卷传世。

这是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的楹联,蒲松龄就是家喻户晓的《聊斋志异》作者,老舍评价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郭沫若此作与老舍的五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联用复辞、自对、用数修辞,概括以“写鬼写妖”为特色的小说内容,并给以高度评价,“高人一等”的地方,就是老舍先生说的“鬼狐有性格”;下联用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