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朝与吐蕃音乐文化交流

2021-11-12 12:44格桑多杰
名家名作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曲乐舞吐蕃

格桑多杰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很多民族,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从未停止。早在公元7 世纪,汉、藏两族便以唐朝和吐蕃的身份来往密切。伴随二者的密切往来,二者的音乐文化不可避免开始相互交流与影响。贞观年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不仅使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走进了更加亲密、稳定的状态,也掀开了唐蕃音乐文化交流的新篇章。由于唐朝和吐蕃的音乐文化都具备较高的兼容性,因此在而后的两百年间,唐蕃音乐文化逐步走向融合并对如今汉、藏两族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唐朝与吐蕃各自的音乐文化个性以及二者交流融合的特征

(一)唐朝

唐朝的音乐文化个性如下:其一,丰满宏大。唐朝强大繁荣、疆域广阔,该时期的音乐表演大都宏大、华丽。音乐文化在内容上,一方面继承了前朝的精髓,另一方面糅合了唐朝周边各地区、各民族的优势,因此呈现出“丰满”的效果。其二,开放包容。唐朝风气开放,对外来音乐文化接纳度极高,外来乐器或乐曲在唐朝都有一定的生存、流行空间。其三,细致严格。唐朝音乐的细致严格主要体现在宫廷燕乐上。例如,坐立部伎分为坐部伎与立部伎,前者的表演人数严格控制在三至十二人,后者的表演人数严格控制在六十四至一百八十人,除表演人数外,表演过程中使用的服饰、乐器等也有严格规定。

(二)吐蕃

吐蕃音乐文化个性如下:其一,歌舞融合。吐蕃音乐文化融入、贯穿了吐蕃人的生活,与百姓没有任何距离感,十分平易近人。吐蕃百姓在举办各种活动时习惯载歌载舞,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表达某种情感。其二,宗教色彩。吐蕃音乐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音乐表演作为一种仪式感十足且非常正式的表演常见于民间节日活动。其三,吉祥尾声。吉祥尾声是吐蕃音乐非常鲜明的一个特征,所谓“吉祥尾声”是指吐蕃音乐表演结束时会以“吉祥”作为结尾,以此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祈愿和对吉祥的向往。

(三)二者交流融合的特征

唐朝与吐蕃之所以可以实现音乐文化交流,是因为二者的音乐文化都具有极高的兼容性。二者在交流融合时,呈现出如下特征:特征一,二者的交流融合是双向的。比如在乐器方面,唐朝的乐器流入吐蕃,吐蕃的乐器流入唐朝,它们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特征二,二者的交流融合以敦煌为中心。即唐朝音乐文化与吐蕃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心在敦煌,并以敦煌为起点向四周辐射开来。特征三,二者的交流融合由上至下、循序渐进。即唐朝与吐蕃的音乐文化交流,最初是依靠上层统治者的推动,然后再循序渐进地从上层向下层蔓延。例如,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带动了双方民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二、唐朝与吐蕃在乐器、乐舞与乐曲上的交流

(一)乐器

唐朝与吐蕃在乐器上的交流包括:其一,唐朝的乐器传入吐蕃。此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唐朝乐器直接传入吐蕃,例如文成公主和亲时随行乐队带有大量弹拨乐器,这些弹拨乐器跟随和亲队伍一起来到吐蕃,甚至有部分乐器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内;二是唐朝乐器传入吐蕃后,吐蕃以这些乐器为原型发展出新乐器,例如如今藏族地区的扎布令就是由埙发展演化而来。其二,唐朝的乐器演奏受到了吐蕃影响。例如,有大量学者认为唐朝颇负盛名的“反弹琵琶”是受到了吐蕃反弹三弦的启发。

(二)乐舞

结合《巴协》等历史文献来看,不管是唐朝还是吐蕃,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都喜爱音乐歌舞,且时常出现互赠歌舞艺人、乐器等情况。例如,史料记载,唐玄宗曾经将能歌善舞的汉童赠予吐蕃王子,通过与汉童接触,久而久之,吐蕃王子对唐朝乐舞的了解愈发加深,这为日后唐朝与吐蕃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关于唐朝与吐蕃在乐舞方面的交流,值得特别关注的有龟兹乐和大曲,前者随金城公主一起进入吐蕃,广受吐蕃百姓喜爱,后者在唐朝和吐蕃接见宾客、举行宴会等场合均有使用。在唐朝乐舞传入吐蕃、影响吐蕃乐舞的同时,吐蕃乐舞同样也传入了唐朝、影响着唐朝的乐舞。例如,在敦煌壁画《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中,有部分舞者的舞蹈动作就来源于当时的吐蕃民间舞。

(三)乐曲

关于唐朝和吐蕃在乐曲上的交流,主要需要了解:首先,汉传佛教对唐朝民间乐曲传入吐蕃有带动作用。当时的僧人们为了使汉传佛教顺利传入吐蕃,会将佛教典故译成藏语并搭配上乐曲改成说唱,这助长了唐朝乐曲在吐蕃的传播。其次,吐蕃乐曲对唐朝乐曲产生影响的典型例子是藏戏对唐朝乐曲的影响。简言之,随着唐朝与吐蕃的音乐文化交流,源于吐蕃的藏戏曾在敦煌地区流传并影响了唐朝的音乐文化。在藏戏影响唐朝音乐文化的同时,唐朝的音乐文化也影响着藏戏,为藏戏的丰富与成熟提供了素材。此后,在唐朝影响下经过进一步发展的藏戏,之后又重新流传回吐蕃。

三、唐朝与吐蕃在和平与战争时期发生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和平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松赞干布与赤德祖赞时期,唐朝与吐蕃大体保持着和平相处的状态,这两个时期促成唐蕃音乐文化交流的关键事件分别为:其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之后保持开放、兼容态度,在迎娶唐朝公主的同时也积极开启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在这场联姻中,文成公主不仅承担着维系唐朝和吐蕃和平的责任,还承担着传播唐朝文化的重任。《汉藏史鉴》有记,文成公主入藏时把唐朝书典、工艺、乐器、乐舞等以嫁妆形式带入了吐蕃,而随着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关系的亲密,又促成了汉传佛教与佛教音乐在吐蕃的传播。其二,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联姻。金城公主入藏进一步巩固了唐蕃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另外,金城公主入藏时将当时唐朝最盛行的音乐表演比如百戏、龟兹乐也带到了吐蕃。再加上金城公主信仰佛教,在赤德祖赞的支持下收留了大量的于阗僧侣,也促成了于阗佛教及其佛教音乐在吐蕃的流传。

(二)战争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河陇等地原为唐朝领土,后在公元763 年被吐蕃所占。在河陇等地被吐蕃占领期间,大量的吐蕃人迁移到河陇等地定居,而伴随吐蕃人的迁居,大量的吐蕃音乐文化被带到了河陇等地并与当地的音乐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而后双方的音乐文化在河陇等地逐步走向融合。另外,在吐蕃占领期间,吐蕃人从河陇等地取得的唐朝乐器、乐曲与乐舞也被带回了吐蕃,促成了唐朝音乐文化在吐蕃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流传。时至公元848 年,唐朝收回河陇等地,伴随河陇等地的回归,当地糅合了汉藏两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也被逐步吸纳到唐朝音乐文化体系中。

四、以大曲与谐钦为例,分析唐朝与吐蕃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文成公主入藏前的谐钦与大曲

谐钦是一种综合歌、舞、器且常用于重大活动的吐蕃传统歌舞,在文成公主入藏前,谐钦较为简单,表演者多为少女,歌词的中心是苯教思想。大曲源于唐朝,是一种综合了歌、舞、器且常见于重大场合的套曲,相较于谐钦,大曲的表演规模更加宏大,细节更加完善。

(二)吐蕃王朝后的谐钦与大曲

吐蕃王朝后谐钦与大曲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其中十分明显的一点变化是谐钦的结构与节奏都受到了大曲的影响。通过对比大曲与谐钦可以发现,二者结构相同,从前到后分别为散序、中序与破,在散序部分二者均是节奏自由,中序部分均是节奏固定,破的部分均是节奏快速。由此可见,吐蕃王朝后谐钦与大曲的结构、节奏可以说是一模一样。虽然谐钦与大曲出现了明显的融合且结构、节奏一样,但谐钦并不等同于大曲。时至今日,谐钦仍旧保留着鲜明的藏族特征,比如依旧保留有吉祥尾声。

五、结语

在唐蕃音乐文化交流过程中,双方的乐曲、乐器与乐舞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对方影响,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旧可以窥见。唐朝与吐蕃的音乐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政治活动的影响。此外唐蕃音乐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也为二者的交流提供了良好基础。总之,对唐蕃音乐文化交流展开探讨,是对汉、藏两族过往的追溯,也是对两族音乐文化的探索。历史、音乐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因当重视唐蕃音乐文化研究,在促进两族音乐文化交融的同时致力于两族团结发展,为我国民族大和谐贡献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大曲乐舞吐蕃
基于高通量技术对比分析南洲大曲与茅台大曲的细菌多样性
特香型大曲培养条件关键技术优化研究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心胸
2021贵州大曲杯“记忆里的味道”征文终评结果(各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浅谈《霓裳羽衣曲》结构特征与艺术特点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