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译文及物性过程变化的翻译效果研究

2021-11-12 12:44郭晨欣
名家名作 2021年4期
关键词:互助物性语义

郭晨欣

一、引言

由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结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翻译时译者常在词法、句法等结构上进行转换和变通,与此同时,及物性过程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关于翻译时及物性过程是否可以改变,学者们意见不一。但通过及物性过程译者可以判断原文转换是否得当,以评估译文的翻译效果,使翻译评估从传统内省为主转变为有数据支撑的评析。目前关于及物性的翻译研究主要用于分析各类语篇的英译文,其中小说语篇译文的及物性研究常常立足于某一章节,分析并不全面。而微型小说作为小说语篇的一种,因其篇幅较短、语句凝练的特点使它能够实现整个译文的及物性分析,更能体现出译文分析的完整性。因此,本文以王蒙的微型小说《互助》为语料,对比分析两译文中的及物性过程变化及其翻译效果。

王蒙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特,既保留了传统的写作特点,又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具有典型的生活荒诞感。《互助》一文选自王蒙微型小说集《微型小说翻译小说》,讲述了作家L 君和评论家J 君之间的“互助”行为,实质是在讽刺文化界的不正之风,不仅批判了少数不愿努力、到处钻营、投机取巧的人,也含蓄地批评了少数评论家的不公正行为。选取的两个译文分别来自《实用翻译教程》和《散文佳作108 篇》,二者经常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及各类翻译人员的参考书,可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因此两个译文都很具有代表性。

二、及物性理论

(一)及物性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种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 (transitivity)来体现,它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韩礼德认为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分为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形成以六大过程为中心的理论框架来识解经验。

物质过程是做某件事的过程,由动态动词表示,参与者一般包括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情感、愿望和认知的心理活动过程,参与者有两个:感知者和现象;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具有何种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包括讲话者、受话者和讲话内容;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分别指生理活动的行为过程和表某物存在的过程,二者都只有一个参与者,分别是行为者和存在物。

(二)及物性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相关研究

随着适用语言学概念的提出,及物性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第一,理论研究主要从及物性视角来讨论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包括翻译的转译策略、逻辑语义关系转换、语义功能等效原则等,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中,翻译的转译策略研究讨论了在使用转移手段时,可能因为改变了小句的过程而导致翻译不准确,体现了及物性对翻译策略使用的限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启发。及物性过程是及物性系统的核心,在翻译中及物性过程可能会发生改变。目前关于及物性过程变化的翻译研究大多为综述性论文,集中探讨了及物性过程变化和过程转换的原因、变化的限制条件、变化后的翻译效果以及对翻译的启示等。整体上,程晓堂等大多数学者认为翻译时应尽可能不改变原文使用的及物性过程,以使译文更忠实于原文。

第二,及物性的应用研究最早是由韩礼德在对小说《继承者》进行及物性分析时开始的,之后Kennedy 等西方学者开始对其他各种文学作品的及物性成分进行研究。受到西方语言学者的影响,在国内黄国文首先开始对《清明》译文中及物性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开及物性理论应用于中国典籍和古诗词英译的先河。之后国内的及物性翻译应用研究越来越丰富,主要集中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英译文的分析和评估。首先,诗歌因为短小精悍的特点,其译文的及物性研究所占比例最高,且诗歌类型较为多样,涉及中国古代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以及西方诗歌,如《春晓》《再别康桥》、Sonnet 18 等;其次,在小说译文的及物性分析中,研究语料多为西方文学作品,如《飘》《画像》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较少。因为小说篇幅较长,全文的分析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常常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章节来分析,但这样的分析并不完整。微型小说作为小说体裁的一种,篇幅较短,易于分析,能够做到整个译文的及物性分析,而目前这样的研究还不多见。

基于此,本文以微型小说《互助》及其两版英译文为语料,从及物性视角评估译文小句的翻译效果,从而弥补微型小说研究不足的空白,并将过程变化的翻译研究应用于具体语篇中,讨论文学翻译中过程是否可以变化。

三、《互助》译文及物性过程变化的翻译效果分析

在对《互助》及两个译文中所有的及物性过程分析之后,发现译文中发生变化的及物性过程共有18 个。其中《实用翻译教程》译文(简称译文1)中有10 个:减少的过程有5 个,增加的有5 个,不涉及过程转换;《散文佳作108 篇》译文(简称译文2)中变化的过程共8 个:减少和增加的及物性过程各3 个,过程转换有2 个。分析部分将分别从及物性过程减少、过程增加和过程转换三个方面来论述,每一小节根据归纳出的不同翻译效果对两译文进行对比评估,并选用典型小句来论证。

(一)及物性过程减少后的翻译效果评估

译文1 和译文2 中减少的及物性过程共有8 个,表现为省译和转译两种翻译策略,其翻译效果可以归纳为正、反两方面:发生语义偏离或更符合目的语表达方式和习惯,其中语义偏离的小句有5 个。

1.语义偏离的翻译效果

原文:但总是红不起来,颇感寂寞。于是,他找到了各种关系……

译文1:but he was still not very popular. Through various connections,he managed to meet...

译文2:...without attracting any public attention. He felt rather deserted, and so he managed through various personal connections...

原文“颇感寂寞”是一个含有关系过程的小句,用来表现L 君内心的状态。译文2 中的动词felt 保留了原文关系过程,参与者属性是deserted,描述出了作家L君在文坛不得志时的失落心情,语义与原文一致。而译文1 省译了这个小句,与此同时及物性过程也相应减少了,使得译文与原文语义不一致。因为“颇感寂寞”与“找到各种关系”之间由“于是”这一衔接词来连接,存在因果关系,即作家L 君因为内心感到落寞所以找关系与评论家J 君见面,暗含讽刺意味。而在译文1 中,由于过程的删减,was not popular 与manage to meet...之间直接形成因果逻辑语义关系。因此译文1 的语义转变为L君因为不红所以找关系与J 君见面,直接表现出了L 君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与原文语义产生了偏离。因此在“颇感寂寞”小句的翻译中,译文2 更符合原文。

2.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翻译效果

原文:我一定要写一篇推荐你的作品的文章,登到大报上。

译文1:I will write a laudatory essay and publish it in an influential newspaper.

译文2:I must write an article for a key newspaper to recommend your works.

原文是一个包含三个物质过程的小句,动词较多且集中,包括“写”“推荐”和“登”。由于汉语与英语在句法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翻译时译者常常会遵循“汉语多动态词,英语多静态词”的规律。因此两个译文都将其中的一个动词转译为其他形式,及物性过程也相应减少了。译文1 将“推荐你的作品”小句中的物质过程“推荐”转译为了形容词laudatory;译文2 将“登到大报上”小句中的物质过程“登”转译为了介词for。两个译文的过程减少后不仅没有改变原文的语义,还使译文更加简洁,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微型小说的体裁特征。但是本文认为如果同时删减“推荐你的作品”和“登到大报上”两个小句中的物质过程,即I must write a laudatory essay for a key newspaper,翻译效果会更好。

(二)及物性过程增加后的翻译效果评估

《互助》两个译文中增加的及物性过程共有8 个,表现为增添新的动词或者变原文形容词等为动词形式,其翻译效果可以归纳为三点:语境偏离、语义累赘和隐意显化,同样涉及正、反两方面内容。其中翻译效果不佳的小句有6 个,远高于隐意显化的翻译效果。

1 .语境偏离的翻译效果

原文:千万不必!千万不必!

译文1:Please do not compliment my work.

译文2:No! No!

原文两个“千万不必”小句省略了主要动词,因此不涉及任何及物性过程,完整的语义是“千万不必夸赞我的作品”。译文2 同样没有及物性过程,在结构和语义上完全保持一致。而译文1 在小句中增加了物质过程compliment 和动作的目标my work。虽然补全了原文省略的内容,语义信息更加完整,但却完全体现不出原文L君说话时的语境特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L 君在说这句话时,慌忙地摆手又摆头,表现出了急切的拒绝之意。在这种语境下,发话者更倾向于使用简短的语言,以快速表意。因此,译文2 两个简短的No 足以达意,而增加及物性过程反而改变了原文小句的语境。

2.语义累赘的翻译效果

第五,开磷拥有国内外市场优势。长期以来,开磷一直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互为支撑的发展战略。主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20%;出口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东、澳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印度、澳洲等主要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0%,是中国排名前两位的出口大户。

原文:那才叫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译文1:That’s what we call mutual help.

译文2:This is indeed mutual help and benefit!

原文是简单的关系过程小句,只含有一个及物性过程,用于描述某物的属性和特征。两个译文都采用了相同的关系过程is,但是译文1 还在主句里增加了一个含义物质过程call 的小句,试图翻译原文的动词“叫”,使得译文语义累赘。实际上,汉语中的“叫”相当于“是”的概念,同样是关系过程的标志词,翻译时只需像译文2一样保留原文关系过程即可,不必增加其他及物性过程。

3.隐意显化的翻译效果

原文:他找到了各种关系,以盛宴重礼把著名的评论家J 君招待了一次。

译文1:Through various connections, he managed to meet the famous critic.

译文1 和译文2 都在原文语义的基础上添加了manage to 这一心理过程,表示设法做成某事。译文中的两个小句虽然增加了及物性过程,但并没有造成语义偏离或累赘,反而凸显出了原文的隐含之意。原文“找了各种关系”隐含着L 君为了与J 君见面费尽周折,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两个译文都删减了这个小句中的及物性过程,而转译为了介词短语做环境成分,因此隐含之意在译文中几近消失。而增加manage to 这一过程能够准确表达L 君的心理活动,将隐含之意凸显了出来,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三)及物性过程转换后的翻译效果评估

《互助》译文中的两个过程转换都存在于译文2 中,且过程转换后语义与原文不一致,产生了偏离,翻译效果不佳。

1.原文:L 君跻身文坛,盖有年矣。

译文1:It had been several years since Mr. Yi had climbed up in the literary world.

译文2:Mr. L. had been a member of the literary circles for years.

原文“跻身”是一个物质过程,其在字典中的释义是使自己上升到某个位置的动态概念,同时具有方向性,表现出了L 君进入文坛时的不易与艰辛。译文1 译为climb up,同样也是物质过程,还原了动态的奋力向上过程。译文2 将原文的物质过程转换为关系过程had been a member,只表达了L 君身处文坛的静态属性和概念,不含方向性。虽然这样的处理方式更符合英语多静态词的句法规律,但语义发生了偏离,并且原文蕴含的感情色彩也大大削弱了。因此,译文1 关于“跻身”的翻译更加准确。

2.原文:但总是红不起来。

译文1:but he was still not very popular.

译文2:...without attracting any public attention.

原文小句是一个关系过程,参与者载体是L 君,属性是不红。与例(1)不同,例(2)的小句想要传达的是作家L 君一直没能出名的状态,隐含失落之意,以和后文“颇感寂寞”的情感进行衔接。译文1 保留了关系过程,过程动词was 和环境成分still 都可以体现出原文持续的状态。而译文2 将原文的形容词“红”转译为动词短语attracting public attention,因此原文的关系过程转换为了物质过程。过程转换之后,译文2 中的“红不起来”更倾向于表达当下的状态,并没有体现出原文“总”的持续概念,语义产生了偏离。因此,译文1 与原文更贴合。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互助》译文中及物性过程增加、减少和转换可以产生正反两方面的翻译效果,但后者小句的数量偏多,因此整体上及物性过程改变后的翻译效果不佳。另外,虽然两译本都改变了部分小句的及物性过程,但《散文佳作108 篇》的翻译效果较好一些。一方面,译文2 中改变的及物性过程有8 个,比译文1 的数量少,因此与原文的一致性更高。另一方面,即使有过程发生变化,与译文1 相比,翻译效果不佳的小句译文较少。基于以上两个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及物性过程可以发生变化,但要尽量保证语义一致,语境贴合。如果这三个标准很难与原文对等,那么翻译时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及物性过程。

四、结语

本文在及物性理论视角下,分析微型小说《互助》及其两个英译文中的及物性过程变化,并从及物性过程减少、增加和转换三个方面总结翻译效果,以对两个译文进行评估,并探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本文旨在完善小说译文及物性研究的完整性,并进一步佐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可适用性。

猜你喜欢
互助物性语义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
试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难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