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翻译中的译者角色探究
——以《淮南子》英译为例

2021-11-12 12:44邵卫平
名家名作 2021年4期
关键词:淮南子协调员典籍

邵卫平

引言

《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率众门客编撰而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作为中国重要典籍之一的《淮南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其对外翻译却远远落后于《论语》《道德经》等传统典籍。直到2010 年才出现了国内的英语全译本,该书由翟江月今译,翟江月、牟爱鹏英译,被收录到大中华文库系列。该书呈现的古文原文、现代汉语译文、英语译文对照的形式,为广大读者学习、研究《淮南子》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更有力地推动《淮南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精髓和结晶,是全人类的瑰宝。典籍对外翻译是一项跨时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传播活动,其翻译难度大,要求高。典籍翻译既具备一般翻译的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和复杂性,值得深入研究。理性的译者行为是综合译者身份和多种角色行为的结果。从译者行为批评视阈研究译者在典籍翻译中的角色为典籍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研究者角色

典籍翻译需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即先把典籍由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由现代汉语翻译成外语。典籍翻译跨时空、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别,这就要求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不仅精通两种语言和文化,还要做典籍文本的研究者。

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没有对典籍的前期深入研究,就无法准确理解典籍原文,领悟其深刻内涵,后期的外语翻译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翟江月老师现为鲁东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文学功底深厚,而且还精通德语和英语,具有丰富的典籍翻译经验。

研究者角色对典籍翻译的译者来说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为了准确把握典籍译文,译者需要对所译典籍的内容、影响、传播、作者等进行深入的前期了解和研究。对典籍进行充分研究是进行典籍翻译的前提和基础,研究者角色是典籍译者所担任的一个重要角色。

二、文化宣传员角色

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国典籍的英译旨在向外国读者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满足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同时,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喜欢中国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因此,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在能够实现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的情况下,译者应尽可能采取直译的方法和异化的策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做文化对外传播的宣传员,例如下面这句话:

圣人天覆地载,日月照,阴阳调,四时化,万物不同,无故无新,无疏无亲,故能法天。

翟江月、牟爱鹏英译:A sage can cover everything just like Heaven does and carry everything just like Earth does.The sun and the moon illuminate everything; Yin and Yang are in harmony; the four seasons alter in turns; the myriad things are different,no matter new or old,close or distant,so,only Heaven can be imitated.

该例句取自《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句中的“天地”“日月”“阴阳”等词汇都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词汇,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让外国读者在理解其含义的同时,更激发其兴趣和好奇心,让其更加关注和喜欢中国文化,进而喜欢中国,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担任了文化宣传员的角色。

三、文化协调员角色

文化宣传员角色固然完美,然而很多时候译者不得已而求其次,进而充当文化协调员的角色。翻译的目的旨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传播,没有交际传播效果的翻译行为是毫无意义的!由于东西方在文化、历史、传统、习俗、思维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做出选择和调整,采用归化的策略和意译的手段,以便向读者靠拢,使译文适应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也就是说,译者努力“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调停,在源文本与目标语读者之间搭建交流平台,使两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译者这一过程中时常要担任文化协调员角色。

《淮南子》作为一部长篇巨著,其内容博大精深、牢笼天地,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这也阻碍了《淮南子》的广泛传播。为了便于交际和理解,很多时候译者只能采用旨在方便交际的归化策略,在交际过程中担任文化协调员的角色。

《淮南子》内篇共计二十一卷,除去第二十一卷名为“要略”之外,其余二十卷均以“xx 训”命名,卷名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很多中文读者都难以准确理解其含义,如果简单地直译成英语理解起来难度可想而知,甚至会影响译文读者是否进一步阅读正文内容,因此,译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担当文化协调员的角色,为译文读者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翟江月、牟爱鹏在翻译这些卷名时大多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例如,将“原道训”翻译成“Searching out Tao”,回译成现代汉语即“寻找道”;将“时则训”翻译成“Seasonal Regulations”,回译成汉代汉语即“时令规则”;将“览冥训”翻译成“Peering into the Obscure”,回译成汉代汉语即“凝视、探索模糊不清的东西”;将“兵略训”翻译成“On Military Strategy”,回译成汉代汉语即“论军事战略”等。这样意译的译文有利于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便于译文读者理解,有利于吸引读者,有助于译文的推广传播,译者在此过程中实际上担任了文化协调员的角色。

四、双重读者角色

典籍译者既是典籍原作的读者又是译作的读者,担任双重读者的角色。作为原作的忠实读者,译者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研读原作,尽可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原作的含义、作者的意图和不同时代读者的反应等。译者是原作最为忠实、客观的读者。同时,译者还是译作的第一位读者,而且是真诚的读者。译者需要设身处地地为读者考虑,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评估译作的可接受的、受欢迎度等,进而对译文进一步修饰和调适;译者还要作为译文的热心读者去检查译文中的瑕疵和错误,以便对译文进一步修改、加工和润色。双重读者角色确保译者既能够准确领悟并解读典籍原作,又能够修改、调适、审核译作,这里的双重读者角色缺一不可。

结语

译者角色化是译者为了使译文满足某种需要而调整和改变自己行为角色的社会性选择过程。尽管译者经常被比喻为戴着镣铐的舞者,译者依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层面追求原文之真,在社会层面追求译文之用,努力协调二者之间的平衡。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有助于理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典籍翻译的质量,有利于中国典籍翻译走出去,行稳致远。典籍翻译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典籍更好地走出去,向全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为实现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淮南子协调员典籍
拈花
——鲁迅藏中外美术典籍展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拜登任命猴痘响应协调员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嫦娥奔月
论《淮南子》的治学观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淮南子》一部先汉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