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视野下民办高校教师流失动因及对策研究

2021-11-12 18:40董玉倩山东协和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办师资教师队伍

■董玉倩 乔 铭/山东协和学院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必然化和大众化的重要道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占据普通高校总在校生的比重越来越高。所以,对于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来说,教师资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逐渐深入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情境下,浮现出一个明显的问题,即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阻碍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稳定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加强队伍建设,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重中之重。

一、基于专业发展视野下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的现状及影响

(一)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失率较大,师资结构更加不合理

“两端大、中间小”的断层结构是民办高校师资结构所呈现出的主要结构形式,即经验较薄弱的年轻教师和年长的中老年教师占比极大。在这种本就不合理的断层式的师资结构中,比较有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在职教师年长的中老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这打乱了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计划,人才流失导致的人才断层现象让本来就不合理的师资结构变得更加不合理。同时,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也是导致在职优秀年轻中青年教师心理消极、情绪波动和工作积极性降低的重要原因,由此他们可能会另寻出路寻求更好的发展。

(二)以显性流失为主且不能忽视隐性流失

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失是以显性流失为主,指教师通过公务员考试、考研或考博获得更高学历离开所在高校,争取去稳定性、保障性以及待遇更好的单位,再或者利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主创业。此外,大量民办高校教师为了增加日常收入的来源,会选择开辟自己的第二职业或第三职业,以此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民办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职教师受隐性流失的影响,这些现象对民办高校教师流失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隐性作用。

二、专业发展视野下民办高校教师流失动因分析

(一)公民办“体制”差别大,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民办高校与“体制内”的公办学校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在薪酬、社会保障、考核制度、社会认同等其它方面,且劣势相当明显;这些会很容易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在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方面表现出不强烈的情况,特别是广大中青年教师还会受到“学而优则仕”、“铁饭碗”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原有工作热情缺乏,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变得更差,他们有极大的可能性去另寻机会寻求更好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教师社会认可度低,缺乏归属感

《民办教育促进法》表示,公民办院校的所有在职教师都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力,无体制内外差别。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诸多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此外,现阶段许多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很多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受到歧视,导致民办高校教师自豪感和归属感严重缺乏,社会认同感较低。教师和学生选择民办高等学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去不了公办的教师而选择在民办院校任教,二是学生因为成绩不得已选择在民办院校就读,这是导使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

(三)培训与深造缺乏资源支持,发展受限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普遍出现“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给教师提供的培训太少且缺少未来的规划,是因为它们觉得成本投入的太多,而见效收益太少。若民办高校想要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用长远的眼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合适的时机对教师进行尽可能多的培训,否则无法满足优秀中青年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且缺少专业学科领军人物。

(四)不合理的教师队伍来源和组成结构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种极其不合理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聘任制度有很大的随意性、无序性,师资结构不均衡,两端大中间小。民办高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教师队伍来源于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两种,且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和所占全部在职教师的比例都较大。民办高等学校师资表现出不合理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经验较薄弱的年轻教师和年长的中老年教师占比极大,这种断层式的师资结构的现状将会导致青年优秀教师待到时机成熟“跳槽”的现象。

(五)考核制度设计的影响

企业开办的目的是来赚取利润的,开办学校就是来培养人才的,这个想法有其不可取之处。民办高校和企业有着一定的关联,若民办高校想要谋取更多的利益,而无法调整好这个度,那将会面临失衡,各项制度也就无法被认同;因此,考核的标准与高校的文化等产生着矛盾,这就迫使民办高校的教师们对于学校没法产生忠诚感,更是很难产生很深的认同感,更甚者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开始产生质疑,从而导致教师大量流失。

三、基于专业发展视野下民办高校教师流失对策与建议

(一)给予民办高校教师更多的政策支持

国家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努力完善各项制度体系,尽可能消除在此方面与公办院校的差距。建立校内教职工组织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提意见和建议的权利,让教职工做学校发展中的主人翁,营造利于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宏观环境。政府进一步完善监督体制,加强对民办高等院校的监督,保证民办高等院校在透明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和法规的规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保障民办高校教师享有平等的权益,提高社会地位

深入贯彻落实好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确保其享有平等的权益。尽管国家已经对民办高校教师在工资、福利待遇、奖励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保障制度,但目前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民办高校想要缩小与公办院校的差距,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通过给予民办高校更多专项补助,让民办高校教师感到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提高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的社会认同感。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在职继续教育制度

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有效控制民办高校师资流失,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及能力,政府应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在寒暑期针对民办高校教师推出“双师素质”和“骨干师资”等培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平台和机会,加强教师进修,把在职继续教育制度做到常规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使教师满足充实知识、增强能力和获得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发展规划给教师提供职业生涯平台,明确每一个教师的短期和长远的职业规划,实现共同发展。

(四)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应认识到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制定长远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平衡专兼职教师比例,降低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率,建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各层次老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民办高校更应该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用更好的福利和待遇留住骨干教师。此外,民办高校可通过增加教师的薪资福利、和教师产生深厚的感情基础来逐渐消除专兼职教师打工者的心态,使其树立强大的主人翁意识,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聘任与晋升体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聘任与晋升体制,在聘任和晋升过程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做到公平、公正、透明。此外,明确民办高校教师晋升渠道,鼓励教职工学历晋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及时落实学历晋升后的待遇充分展现工作前景。对教育工作者职称评审操作过程中,突出师德师风、教学效果等指标至关重要,充分考虑教师对工作的贡献,强调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的原则,做好创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的相关工作,降低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失率。

猜你喜欢
民办师资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