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21-11-12 18:40高诗聪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空军航空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汉语科学专业

■高诗聪 吴 维/.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空军航空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诸要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好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水平,应该充分全面的践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之有效的优化和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现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伴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实践中,应该充分全面的应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整体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与成效。现阶段,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包括专业性和复合型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全面的依托于科学的实施路径以及教学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全面的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与质量,也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人才培养的水平。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常见的模式,它主要是建立在原有中文专业的基础上,是对原有中文专业的一种细分和拓展。但这种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中文专业为基础的,并没有真正融入留学活动或者其他涉外项目。通俗理解,在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中文专业的一种分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停留在校内理论教学以及浅层次的实践教学,学生真正留学教学实践技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实践中,依托于中文系建立的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采用“中文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式或者“中文课程+外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式。依托于这一模式,很难培养出真正适应教学岗位以及教学需求的专业人才。大部分学生历经多年的本科学习,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体能力仍明显不足,仍缺乏科学的竞争力。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外,还包括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之于前者,后者是一种较为科学且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再是简单性的中文专业的衍生品,而是一种特色化的专业体系。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复合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它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层次专业综合知识,使其成为具备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能力,汉文化对外推广能力,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汉语水平测量与评估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我国对外经贸文化等交流往来日益频繁。积极培育真正具备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汉语的推广。特别是孔子学院在国外的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积极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亟待采用科学高效的措施来予以优化和改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及路径

(一)实施分流培养,积极打造专门人才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分流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为更好的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充分全面的优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应该积极践行这一科学的培养体系。所谓分流培养,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未来就业目标等,科学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分类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结合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应该充分结合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应该充分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等,在全方位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全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比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依托于科学的分流培养的工作体系,可以将基础条件好且具备进一步升学愿望的学生和选择就业为主的学生分别归为研究型、适应型等不同的类型,从学生刚刚入学就进行科学的编班分流,执行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专门化的人才。通过分类培养的方式,能够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生源配置等方面来进行合理有效的区分,能够在教学侧重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层面来进行科学全面的细分,这样更能够促进和优化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样更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制定差异化目标,精准指导培养体系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分流培养多元化人才模式是一种科学且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成效,能够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这一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可以归结为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一种是以升学升造等为主的研究型,依托于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研究学习阶段,这类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学历,也能够获得较高的素养以及能力,一种是以直接就业为主的适用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完成后,便直接选择了就业岗位,便直接进行了就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等,充分全面的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以精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完善相关的培养体系,以此来实现综合全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扎实的汉语基础和英语应用能力,对中外文学、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懂得教育教学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各级教育机构独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了解学术前沿,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继续深造,在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学术理论型人才。依托于这样科学且精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同时也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倾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则主要侧重于培养和优化学生的实践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旨在提升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等能力。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依托于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于精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更好的发挥目标导向作用,能够更好的提升目标的指向作用,继而更好的提升和优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成效与质量,行之有效的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与变革。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更好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该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全面的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成效,也才能够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一方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科学合理的区别研究型、适应型人才培养的差异,不断实现人才培养的精细化以及标准规范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构建的过程中,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体系创新、素养本位”为原则,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提升实践课程的比重,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充分高效结合。特别是培养适用型的教育专业人才,更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国内涉外教育机构或者留学项目的教学实践活动,真正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岗位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当然,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实现课程融合。比如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同英语以及其他小语种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复合型素养。

(四)积极开展实习实践,实现校内校外的结合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更好的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成效,应该充分全面的开展实习实践,真正实现校内教育以及校外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提升实习实践的整体比重,将实习实践纳入考核范围,纳入培养体系,继而更好的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成效与质量。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实现校内教育以及校外教学的深入全面结合。通过校内教育来整体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通过校外教育来全面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更好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应该积极创新和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采用分类培养多元化培养体系,综合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行之有效的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汉语科学专业
学汉语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点击科学
部分专业介绍
科学大爆炸
专业修脚店
追剧宅女教汉语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汉语与拼音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