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疾病扶助战略转型研究

2021-11-12 19:23沈世勇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2期
关键词:灾难性医疗机制

沈世勇

灾难性疾病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不可回避的灾害之一,无论社会制度如何健全,也无法阻止灾难性疾病给个体造成财富冲击,甚至导致中低收入群体因病返贫。因此,亟需根据灾难性疾病的特点,进行扶助工作的战略转型。

一、转型框架

健康问题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仅取决于国家维持一定的财政投入用以治疗疾病,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还需要建立长效、持续的灾难性疾病管理机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帮扶体系

1.治未病阶段。依据“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要求,考虑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包括:营养摄入、健康教育、运动习惯和睡眠习惯等),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具备健康意识,保持合理的营养摄入,规避灾害性疾病的发生。

2.治已病阶段。借助一定的帮扶手段,如生活资料、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体医结合等,帮助灾难性疾病患者避免个人财务危机的困境,有能力支撑继续治疗恢复健康状态的物质资料,以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训练活动,更快地恢复健康等。

3.治病后阶段。根据灾难性疾病患者的恢复健康情况,给予就业帮扶,使其参与社会劳动,依据自身努力获取生活资料。或者对灾难性疾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或一定的健康指引,帮助其维持健康状态,对其子女进行教育方面的援助,促其摆脱“贫困陷阱”。

(二)帮扶机制

1.健康信息导入机制。通过医院、城乡社区、街道及民政部门等,承担灾难性疾病信息输入,根据一定的流程将患者纳入帮扶范围。

2.返贫特征甄别机制。根据灾难性疾病人员就医、个人消费等行为特征数据,依据一定的计算标准和甄别模型,判断灾难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贫困特征。分类进行、分类治理,甄别出是否符合帮扶条件,以及帮扶类型、等级等。

3.医疗帮扶实施机制。对于已经发生灾难性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庭,可以根据类型、分层实行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帮扶和贫困生活帮扶等。

4.帮扶退出机制。对于已经不符合灾难性疾病扶助特征的人员,或者已经通过治疗干预免除了疾病困扰,或者已经通过就业帮扶解决了劳动困扰的人员,建立符合条件的退出机制。

5.医疗帮扶监督机制。对于灾难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庭帮扶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运用现代化、数字化的治理手段,监督患者的纳入、贫困甄别、帮扶管理和退出条件等,以保障组织管理工作的高效、持续运行。

(三)帮扶流程

1.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对疾病数据和人口数据等信息的采集,为开展对灾难性疾病的帮扶奠定前期基础。

2.信息甄别。根据患者经济特征、人口特征,结合灾难性疾病患病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保险待遇等的支出,甄别出符合帮扶条件的人员或家庭。

3.帮扶预警。通过前期信息数据,结合一定的算法和模型,就灾难性疾病对居民的影响程度做出帮扶预警指令,并根据不同的支出程度和家庭条件建立不同的预警级别,为确定帮扶措施奠定基础。

4.实施帮扶。根据不同的帮扶级别需要,建立起不同的资金安排、帮扶规则和帮扶流程,协调各类帮扶资源和帮扶部门,以实现更好的帮扶效果。

5.评估反馈。对灾难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变化进行评估、根据帮扶的效果动态化调整帮扶策略、评估帮扶手段的有效性、核定内生发展动力的可能性。

6.帮扶退出。根据疾病的发生和灾难性疾病的演化趋势,以及对居民实际影响程度,在给予帮扶后,对摆脱了灾难性贫困或者医疗贫困之后的人员,选择退出医疗帮扶系统或者对接其他贫困帮扶系统。

二、转型路径

(一)增加健康公共消费数量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作为医疗救助类的公共消费而言,更需要提质增效。

1.合理增加健康总消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发布。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需要增加包括卫生在内的健康总费用投入。

2.调整健康消费结构。健康消费既包括营养、医疗和运动等投入,也包括公共卫生投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肆虐,势必会给公共卫生支出带来压力,与此同时,还需将健康支出从治已病为主调整为治未病为主。

3.提升健康公共支出的使用效果。在增加健康公共消费数量的同时,更需要从支出效率和效能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公共消费的带动作用,促进健康产业消费,以更少的健康消费投入,带给居民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从而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摆脱贫困陷阱推进教育均等化

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是健康人力资本形成的两个重要途径。也就是说,要想使人们具备获取财富的能力,必须先让人们进行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又要维持人们生存所必备的营养、睡眠,以保持健康状态。当前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各类型扶贫培训项目的持续开展,无疑有助于提升已脱贫地区和人员的健康人力资本水平。解决灾难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返贫,甚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扶贫地区人员更好地发展,需要将这些教育成果固化。

1.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让脱贫人员具备现代社会所必备的工作技能和生活能力,防止其因为教育或培训资本存量的减少,而丧失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机会,再次陷入绝对贫困的危险。

2.持续推进财政投入。实现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均等化,解决教育鸿沟、数字鸿沟等问题,能够让已脱贫地区和人员具有摆脱相对贫困的能力。

(三)嵌入体育运动指引的预防路径

体育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将健康风险治理充分前置,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研究表明,抗阻性运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具有延年益寿、预防保健的功能。

1.把运动即治疗的健康促进理念,嵌入到疾病帮扶的全过程中,让人们保持健康状态,远离疾病困扰。

2.在已经面临疾病困扰的人群中,将适度运动和身体活动嵌入到贫困治理的全过程,促进返贫人员重回健康状态。

3.将改善运动场地、增加运动设施纳入到疾病预防和帮扶中,保证居民具备获取便捷运动设施的能力。

4.营造城乡社区积极运动氛围,鼓励人们通过运动,磨练意志、增强机体活力、提升免疫力,预防灾难性疾病的发生。

(四)构建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机制

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都要优于中西部地区。继续努力解决相对贫困,亟需构建东西部合作的长效机制。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中西部地区发展需要,给予相对贫困地区一定帮扶;东部地区相对富裕人群也可以参与到中西部地区相对贫困的人群中进行结对子帮助。

2.优质市场平台对接。东部地区有广阔的市场和销售终端,中西部地区有广阔的生产空间,将西部地区的惠农、支农产品销售到东部,实现资源对接。

3.优质教育资源对接。组织东部地区优秀的师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探索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4.优质健康资源对接。东部地区和西部核心城市拥有医疗资源、设施和人才等方面的集聚优势,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促进优质的医疗资源共享。

(五)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帮扶机制

健康贫困治理与其他社会治理一样,需要发挥社会力量,建立起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健康贫困治理的协同机制。

1.在相对贫困地区,建立起相对贫困户与精英社员利益同构机制。推动精英社员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信息优势和能力优势,提高相对贫困人员的健康知识素养,帮助相对贫困户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2.引入市场力量。健康类物品或者服务并不是单一的公共产品,无论体育消费、营养消费等都具有私人物品特性,而且即使是医疗类产品也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双重属性,所以需要引入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运用价格机制等市场规律,形成充满活力的帮扶机制。

3.党组织参与帮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尤其要把服务困难群众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使命,千方百计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成为连接群众和政府的纽带。

4.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各类型的扶贫组织,以及健康类、运动类和教育类的社会组织是参与健康贫困治理的草根力量,具有自发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招募志愿者为其提供服务。

(六)搭建数字化健康帮扶监测平台

1.将灾难性疾病患者数据纳入到扶贫数据治理中来,做好身份标识、信息采集等基础工作,要打破扶贫数据、医疗数据、医保数据和就业数据等数据孤岛,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

2.构建业务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三元融合”数字化健康帮扶平台。对个体健康信息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引入区块链技术等对灾难性疾病导致的巨额支出进行监测,建立起灾难性支出的预警机制。

3.推进健康帮扶监测全链数字化,为健康帮扶监测数字平台提供支撑。打破健康帮扶在地域、条块、行业的壁垒,确保数据在名称、定义、分类、编码等要素一致,推进监测数据标准一体化、数据分析智能化、数据感知可视化。

猜你喜欢
灾难性医疗机制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我国新农合背景下家庭灾难性医疗费支出研究进展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皮革机制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