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王俊康前辈二三事

2021-11-12 20:37汤炎忠
散文百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后辈作家协会文坛

汤炎忠

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文学道路上奔跑逐梦,有幸结识回族作家王俊康前辈,无疑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而与之交往的二三事,也依然历历在目,激励我笃行致远、砥砺前行。

王俊康是一位长者,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也是一位公仆,曾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广东省关工委副主任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还是一位园丁,曾任小学教师、青少年宫教师,后长期主持儿童文学、校园文学工作,数十年如一日,扶持新人,激励后辈……

深藏心中的景仰

初闻王俊康,是在2005年。其时,笔者尚在高校求学,课余牵头筹备成立一个高校文学社团联谊组织,随后通过广东校园文学《碧草》主编钟伟强介绍,首次听闻了王俊康老师的大名。

据钟伟强主编介绍,王俊康时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虽身居要职,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意扶持文学后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

可惜,造化弄人,虽有幸听闻王老师英名,却始终无缘结识。

时光匆匆,弹指一挥,再闻王老师,已是2007年。

其时笔者业已大学毕业,业余筹备创办一家校园文学网站。由于网站主打校园文学,自然免不了跟长期主持儿童文学、校园文学工作的王老师“结缘”。不管是跟会员文友的接触交流,还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都会时不时听闻王老师的大名。

只是,虽然一直心怀景仰,一直期待幸遇,却遗憾未能如愿。

所幸,笔者时常有幸听闻王老师的事迹:长期从事广东儿童文学的创作、教学、硏究,以及领导组织工作,成绩斐然,其精心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他倾情撰写的校园朗诵诗,好评如潮,广为流传。经历70余载的栉风沐雨、积累沉淀,其烂漫的童心、诚挚的真爱、澎湃的激情,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当然,王老师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为广东文坛打造的两笔宝贵财富:一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动建设了二十余层的广东文学艺术中心,即广东省作家协会和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联合办公大楼,让广东文学界、文艺界有了高规格、现代化、时至今日依然被各兄弟省市文联作协羡慕的“娘家”;二是于2003年推动搭建了广东省文学创作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体系,让广大作家得以通过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导的职称评审工作获得文学创作专业职称,切实为文学界争取到了梦寐以求的“福利待遇”。

擦肩10年终遇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015年,一场近五百人参加的演出活动,在广州少儿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这是由广州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等主办,广州市少儿图书馆、广州市协和中学等承办的“童真、童爱、伴成长——南粤儿童文学领军人物王俊康作品展文艺演出专场”。当时现场座无虚席,欢声一堂,分享王老师的优秀作品。其时,在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谢友义的建议下,笔者一齐前往现场聆听王老师的讲座。

也就是这一次,在久闻王老师大名整整十年之后,笔者终于有幸见到了王老师的“本尊真容”:像青松一样高大挺拔,像慈父一样和蔼可亲,像百科全书一样知识渊博——这些都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在分享中王老师以亲身经历、切实体会为主线,讲述了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面对生死考验所展现出来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以及对文学的忠诚、敬畏和对事业的热爱、执着。他还深情回顾了与欧阳山、秦牧等名家交往的点点滴滴,用大量深刻、感人的事例向大家讲述了老一辈作家所具有的高尚情操和非凡人格——在任何艰难苦困下都始终不渝地满怀感恩、追求真理,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并激励年轻人对文学要满怀敬畏、对生活要心存感恩。

那时,王老师早已离开作协领导岗位,但他退而不休、厚德载物,一直继续为南粤儿童文学创作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不懈奋斗着。他以其诲人不倦的担当和高山仰止的人格,培养和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文学艺术爱好者,为广东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生是奇妙的。自打第一次的“遇见”后,笔者竟有幸与王老师的缘分不断加深。不久,笔者又多次聆听王老师的讲座、数次在作协交流联谊中遇见王老师……而真正让我走近王老师身边的,是数次参与的由越秀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罗初、主席邝穗雄组织的一批文友雅聚。由此,我跟王老师有了更多的交流,从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王老师不仅是一位有故事的老前辈,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人格魅力:台上的他与台下的他,一样执着谦逊;生活里的他与工作中的他,一样正直、正派、责任、担当……

在每次的文友雅聚时,有个小细节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大家聚餐的惯例上都实行AA制,但考虑到王老师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大家一致强烈要求免除他的AA制平摊费,但他每次都不肯搞特殊,执意要一起平摊。虽然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平摊也并无大碍,平摊下来每人也就几十元;但小中见大,作为一个厅级领导、文坛前辈,本应该“习惯”了有人请客,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在人前人后从不搞特殊、从不摆架子;对待别人,他有一颗温柔细致的心,对待自己,他常怀克己修身之境界。如此胸襟,实在令人敬佩。

对文学心存敬畏

古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云“羊羔虽美,众口难调。”有些名家,即使位高权重、获誉无数,仍难免有一些非议。但就王老师而言,笔者听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赞誉之言、敬佩之意,特别是在年轻的文坛后辈中,王老师更是具有极高的威望。连笔者也曾一度好奇,王老师是如何成为了文坛众生的“万人迷”?

虽已年过古稀,但王老师给人的印象始终像个温暖人间的太阳:他每日精神抖擞,脸上常常挂着温和又不失明朗的笑容,让人倍感温暖、亲切。我想,这份温暖和亲切,自然是来自于他对生活、对文学、对后辈的热爱,也来自于他满满的幸福感。于是,从朋友的口中,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王老师的“小秘密”,同时也理解了他的幸福感所在:这数十年来,王老师一直不辞劳苦、来者不拒地给孩子们送去文字“正能量”,并且他扶持文坛新人有着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遵循两个不合常规的“规矩”。

第一个规矩,是写序推荐、出席活动不收费。凭心而论,相比其他文艺工作者,作家收入相对较低,作家通过帮人写序收点稿酬或者出席活动收点车马费,本来无可厚非,也早已成为文坛的“行规”。但王老师偏偏无视这个行规,为何要跟钱过不去?据我所知,王老师走了一辈子文坛路,对青年后辈的不容易常常是感同身受,于是便用心良苦地要为文坛后辈减少额外负担。他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年轻人不容易,我有一份退休工资,虽然也不多,但能保障不挨饿、不挨冻,足矣!”

第二个规矩,是帮人写序、出席活动从不含糊。数十年来,王老师发掘、培养、扶持的文学新人何止上百、上千,但弥足珍贵的是,每每帮文坛后辈写序,他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先逐字逐句通读全稿,再下笔评论;并且评论都不会寥寥几段草草应付,而是根据全文内容进行客观、全面、中肯的点评,一出手就是洋洋洒洒二三千字甚至更多。要知道,在文学“商业化”的时代,时间往往意味着“金钱”,于是乎一些作家帮人作序,可能就是简单浏览下文集的书名、目录就匆匆执笔,天马行空点评一通,或者随意从文中摘录一两段以示已经“通读全文”。这些作家可能资历还没有王老师深,但“效率”绝对比他更高,王老师为何跟时间过不去?因为他是真正的文学人,始终怀着一颗对文学的虔诚之心、对后辈的爱惜之心,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文字,都能做到恪守初心、以诚相待,“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写给孩子看的文字一定要谨慎。我写了一辈子,至今仍然如履薄冰,生怕因自己的不慎而谬种流传、误人子弟,所以我在写作中对文字是怀着‘敬畏’之心的。”

扶持新人数十年如一日

纵横文坛数十载,王老师守着一份初心始终未变,那就是对于文坛新秀、对于“祖国的花朵”,打心眼儿里的关爱、百分之二百的支持。据悉,曾经有位素不相识的小学生把自己的作文集打印装订成册,辗转交给王老师写评语。王老师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篇都认真翻阅并写下详细意见。曾经有位初中生,因当地政绩工程需要而被吹捧成“少年天才”“童话明星”“中国安徒生”等,王老师得知后找到小孩父亲,直言自己对小孩被捧杀的担心。诸如种种,貌似小事,但事事看出王老师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认真、挚爱、期望。

又悉,有次王老师答应帮一位素未貌面的文学新人写篇推荐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王老师不幸遭遇意外、因病入院,经过医生数小时的急救,最终才从死神线上被抢救回来。在手术前,他还念念不忘尚未完成推荐稿的创作,生怕答应后辈的事情不能做到;在手术后,他又开始记挂这事,直至带病在病床上如期完成了稿件创作才如释重负,“感谢阎王爷不收之恩,总算让老朽没有食言!”短短一句话,足已让多少文人汗颜,又让多少人心悦诚服。

正是在这种执著、忠诚下,王老师扶持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坛新秀,并且很多已经在文坛显露头角、小有名气。像笔者所主持的青年作协,就有钟伟强、邱少梅、马忠等诸多会员受过王老师的指点、推荐,如今也在各自所在领域小有成就。其中,邱少梅还在2017年光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南沙区第一位本土“国字号”作协会员;马忠也已逐渐成长为广东文坛小有名气的青年评论家。

王老师曾表示,作为文坛老人的他,看到年轻人的成长和前行的身影,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从心底向年轻人祝福。笔者所主持的青年作协,也有幸多次受到王老师的关注和指导。2017年12月,为团结广大文艺青年、促进青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青年作协拟策划组织第二届广州青年文学节。怀着忐忑的心情,笔者希望能邀请到王老师作为文学节重头戏——广州青年文学高峰论坛的特邀嘉宾主讲交流。没想到王老师非常爽快,一口应允。不仅如此,王老师还非常认真地思考了几天,并特别撰写了演讲手稿《文学的最高品质是忠诚——在第二届广州青年文学节“广州青年文学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洋洋洒洒三千多字,足可见老师对扶持文学新人的重视。而当天王老师的演讲分享,虽时间有限,但反响热烈,不仅激发了同学们阅读、写作的热情,也激励大家对人生目标、事业和理想更加饱含热情、坚定与执着,成为这届文学节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发言中,王老师深有感触地总结道:“在所有的传承内容中,我认为首要的是忠诚——对文学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忠诚。广东文学大家如欧阳山、陈残云、秦牧、肖殷等为我国文学事业树立起一座又一座历史丰碑。这丰碑是由忠诚铸成,巍峨耸立,高山仰止。”其实,王老师本人,又何尝不是广大文学追梦人心中一座可亲、可爱、可敬的“丰碑”?

“这辈子与文学结缘,情投意合以身相许;这辈子与文学为伴,不离不弃无怨无悔。”这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笔者想说,何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无疑,王老师身体力行,生动阐释了这个真谛。这辈子有缘结识王老师,人生之大幸也!

猜你喜欢
后辈作家协会文坛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编辑记者专委会成立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贺信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