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解读

2021-11-12 20:37杜小芳
散文百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著作英美文化背景

杜小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过程,读者可以深入理解作品中所写的内容,切身体会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不对等性。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需明确作者想表达的真实内涵,并将该内涵呈现给读者,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跨越语言障碍的同时跨越文化障碍。

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存在的差异性

1.形象意义的差异。

形象意义指的是汉语中常用的比喻修辞手法,通过该种手法的使用可以将读者不了解的内容与熟知的内容相互联系,以此加深读者的理解,还可以增强语句的生动性。对中、西方比喻手法的运用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多的相似性,但却不能完全避免民族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比如在翻译《呼啸山庄》中“as wise as Gotham”时,若直接按照语义进行翻译,会将其翻译成“像戈丹人一样明智”,但联系上下文会发现,该句话想表达出的真实含义与词汇实际意义有较大的差异性,通过分析西方文化可以了解到戈丹是英国的一个村庄,相传该村落的居民较为愚钝,对此正确的翻译为“向戈丹人一样愚钝”。

2.作品以神话居多。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始终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古罗马文化,在不断扩张后,其版图令人惊叹,而古希腊文化也有过一段极其辉煌的历史。此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延伸,西方文化中早已渗入进浓厚的宗教气息,尽管在历史上迎来了文艺复兴,促使大部分群众的焦点从宗教向人身上进行转变,但仍有很多经典文学著作中保留着古文化的特点。对此,开展英美文学著作翻译工作时,译者需有效掌握西方神话故事的翻译方法,并采取合理的翻译技巧,完成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比如,西方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家莎士比亚,其所创作的多数文学著作中都会涉及到神话色彩,将所要表达的句子借助神话的方式叙写出来,并呈现给读者。在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翻译时,译者需先深层次的明确与神话相关著作的语言及表现形式,以此确保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学特色以及内涵能够完整且准确的展现出来。

3文化背景的不同。

文化需要借助语言实现传播与表达,简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某一种语言形成自己的特色,便会与其他语言之间存在较大的交流障碍。东方文化始终以含蓄委婉为主,能够给读者一种的纯净美,但西方文化恰巧相反,其所主张的是豪放的文化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创作出的文学著作的体现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其中有一句“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字面上的含义在理解时较为简单,但在以东方文化思维翻译该句话时,通常会产生一个疑惑即未出嫁的女子应该是较为含蓄的,但这一观点与西方文化所持的观点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以西方本身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主。又比如在翻译“no pains,no gains”时,按照词汇含义翻译时,会将其译成“没有痛苦,也没有收获”,但为了进一步升华所翻译的句子,可以根据其句意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即“爱拼才会赢”或“不劳无获”。但事实上,两种翻译方法得到的译句在本质上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实际翻译中,需结合上下文或真实情境选择最恰当的译句。

4.概念意义不对等。

不同语言的词语本身都有其概念意义,同时也具备内涵意义。前者通常指词语所表达的表层含义,在使用该词时,能够将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表现出来,而后者一般不属于其本身含义,而是在概念意义上进一步衍生得到的,是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体现。英美文学作品因其特殊技巧、深刻寓意等被广泛流传,而这些作品特征的实现都离不开词语内涵意义的合理运用,但文化的差异性会影响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意义。

同样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在翻译“the apple of my eye”时,若不联系上下文,并不了解“apple”的内涵意义,便会将其译成“我眼中的苹果”,不仅逻辑不通,甚至该句话没有写作的意义。在中国,苹果仅仅代表一种水果,但在英美国家,苹果却代表了极为珍贵的事物,因此,在翻译该句话时,应将其翻译成“我亲爱的宝贝”。在文化背景上,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造成这一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中西方所处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均不同,间接体现了语言方面的不对等性。此外,中国很多特定的词语无法在外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比如馄饨、窝窝头等。概念意义的不对等性又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19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个被称之为“Hippies”的特殊群体,因其与生活在西方国家其他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并留有长发,因此得名,在当今,将该特殊群体翻译成“嬉皮士”,尽管形象,但通过对表层含义进行分析时,无法理解其想表达的真实内涵。因其在面对生活时,并不是嬉皮笑脸,反而始终持有严肃且认真的生活态度。

5.表达的内在含义。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考验译者的专业能力,对于翻译人员的文化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文化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与变革,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而文学作品则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来说,英美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会存有较大的联系,因此,在开展翻译工作时,译者需深入挖掘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文学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以保证翻译的著作能够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准确无误的传达给读者。

二、改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不对等性的有效措施

文化以及地域的不对等性使得中、西方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所有文学作品都需要在语言的支持下才能够将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传到给读者,这也间接导致翻译英美文学著作时不对等性的存在。因此,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改善这一现象,将文学作品的基本内涵呈现给读者,就需译者始终将读者文化作为翻译工作的中心,尊重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掌握有效的文化转化方法,以达到文学著作翻译的目的。

1.将读者作为文化中心。

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化背景与思想均不同,间接增大了译者文学作品翻译的难度,极易出现差异性,久而久之,便在翻译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翻译障碍,当出现这一现象时,会严重影响后续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实际翻译工作中,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翻译工作本身,译者为了清除文化的阻碍,就需保证所译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及深层内涵得到完整呈现,若无法将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基本内涵向读者进行展示,就无法满足读者对于不同文化真实内涵的需求。因此,开展英美文学著作翻译工作时,需将读者文化作为该项工作的中心,以此削弱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对等性。而在实际工作中,译者需始终尊重著作原有的文化背景,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深层内涵,并将其完整的呈现给读者,确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需借助简单的语言描述便可以掌握文学著作中的文化内涵。文学作品创作、译者对作品翻译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为正确的了解作品最原本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并带着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对文学著作进行深层次的欣赏,以满足读者的精神追求。

2.尊重英美文化的差异。

因每个国家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不同,致使其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应始终明确文化不分等级,只有不同之分。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有可以效仿、学习、流传的一面,因此,在不同国家彼此交流与合作时,杜绝差异性的对待别国文化,而是需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开展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时,也需始终明确这一文化观点,尊重西方文化,并以英国、美国历史文化的视角分析英美作家的写作习惯与创作思维。文学作品是思想的载体,可以间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部分文学著作的字里行间中,还能够体现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可以利用文字将作者的个人愿景表达出来。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需进一步了解文学著作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若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未将作品中的深层思想准确的翻译出来,则会导致本身经典的著作失去其原有的特点与魅力,甚至会使英美文学作品缺乏英美文化,丧失其本该拥有的文学灵魂。对此,开展翻译工作期间,译者需明确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对等性,尊重英、美国家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出其文化所具有的优势,以保证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不受影响,确保读者可以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能够摆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切身感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优秀文化。此外,在对英美文学著作进行翻译时,不仅要引进文学著作,还需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友好会晤。

3掌握文化的转换策略。

通常情况下,在翻译时会采取两种方式实现文化的转换:其一,将目的语文化作为归宿,达到归化的效果;其二,基于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简言之,开展文学翻译工作时,仅有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需尊者读者的阅读思想,做到不干扰,促使作者明确读者的阅读心理,并向读者靠拢;而另一种则是译者尽可能做到不干扰作者,使读者可以在不断阅读与摸索中,与作者的创作思想达到统一。以整体思路进行分析,归化与异化分别代表翻译时的两个不同方向,当实际操作时,需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翻译方法。通过分析二者的实现方式,可以发现归化更像是直译,而异化则与意译相似,只有在相辅相成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出两种翻译方法的优势。比如,在翻译《德伯家的苔丝》时,为了将源语文化的相关知识讲述给读者,促使其进一步了解该本文学著作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便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有助于读者更好且更加准确的理解作品创作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开展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时,需转变传统的翻译模式,始终立足于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深层次的分析作者创作思维,并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融入背景文化,科学应用异化手段以及同化手段,以保证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更加完整地翻译出来,促使读者在阅读文学著作时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促进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猜你喜欢
著作英美文化背景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