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way”的一词多义现象

2021-11-13 01:46徐婉婷
散文百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引申义多义源域

徐婉婷

上海大学

一词多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词义的引申离不开人们的想象和联想,而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主要的认知方式,在词义引申中不可避免地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词义的引申主要分为连锁状结构和辐射状结构,转喻呈连锁状方式,隐喻呈辐射状方式。

隐喻和转喻一直以来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现已有很多研究将隐喻和转喻与一词多义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词汇研究。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选用身体词汇为例,如“head”、“eye”,也有很多研究选用表示位移的动词,如“run”、“throw”。由此可见,关于此类的词汇研究仍然是有不全面之处的,因此本文选择简单名词“way”为例,来研究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现象中发挥的作用。

本文选用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有关“way”的13 个义项来研究,分别分析了其中的隐喻和转喻。本文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以往有关隐喻转喻和一词多义的研究空缺。

一、隐喻、转喻与一词多义

1.隐喻与一词多义。

隐喻的本质是人们用一个事物来认识和体验另一个事物,是用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它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方式,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在生活中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概念体系往往都是来自隐喻的,因为人们往往会按照熟知的、有形的或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未知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比如LOVEISJOURNEY,人们就是用“旅程”来理解“爱情”这一抽象概念。

隐喻的认知思维使一词多义具有可能性。为了使语言能够保持活力,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将词语隐喻化,从而产生多种义项。通过隐喻延伸词语的义项是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而这种相似性又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很大的延伸空间。这种联想和想象会使人们将实际相距较远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为隐喻延伸词义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但当一词多义或多义词产生之后,通过隐喻而延伸的义项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或认可,我们便不再觉得这是隐喻了。如“head”这个单词,其原意是指“身体的头部”,后通过隐喻延伸出“一个组织的头目,领导”、“一个物品的前端或顶部”等意思,且通过人们长时间地使用,也不会再想到这是由隐喻延伸来的义项。

2.转喻与一词多义。

在认知语言中,转喻同隐喻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指在同一领域内用某一实体去指代另一实体。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是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内的映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即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来辨认该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是具有邻近性的关系特征。简单来说,转喻涉及的主要是一种邻近或突显的关系,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突显特征的认识主要来自心理上对突显特征的识别。它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基于人们的生活经验的。部分代指整体、部分代指部分都是常见的两种转喻。

同隐喻一样,转喻也与一词多义或词义延伸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在生活中人们倾向于或会无意识地通过突显特征来认识某一事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常见更普遍的延伸词义的方式。人们在识别事物时总是从最突显的特征入手,然后再利用这一突显的特征来代指一般或整体,这个过程都会带来词义的扩大。如“head”这个词,由原义“身体的头部”延伸出“个人”、“头脑或智慧”等意义,这便是用部分指代整体。

由于人心理认知的复杂性,隐喻和转喻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在很多词义的延伸中,隐喻和转喻往往都是共同发挥作用的。隐喻和转喻再词义延伸中有着这样的关系:隐喻来源于转喻;隐喻中有转喻;转喻中有隐喻。转喻是隐喻的基础,隐喻是对词义的进一步扩展(曲占祥,2007)。因此在分析一词多义时,不仅要分析隐喻和转喻,也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二、“way”的一词多义现象

1.“wаy”的义项。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给出了名词“way”的以下13 个义项:

(1)方式;手段;途径;方法

(2)作风;风度;样子

(3)(群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习俗

(4)路线;路;道路

(5)行进路线;通路

(6)路;小径;街道

(7)(用于街道名称)路;道

(8)某方向;往某方向

(9)出入通道;门口

(10)(两点之间的)距离,时间段

(11)地区;地带

(12)方面

(13)情况;状况

词义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可以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延伸出的意义,也可以是在部分引申义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在“way”的13 个义项中,义项(4)路,道路便是其原义或基本义,其他12 个义项则是在该原义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引申义。因此,接下来本文将着重探索“way”的一词多义现象中所蕴含的隐喻及转喻现象。

2.“wаy”中的隐喻。

隐喻是基于源域和靶域间喻底的相似性,借助源域来理解靶域的认知模式,其中源域和靶域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作为基本义项的(4)道路有这样的特点:有确切的位置;有明确的方向;有一定距离;是人们要达到某个目的地的途径和方法;人们需要由行走的动作。根据以上这些源域的特点,本文认为“way”一词的词义中义项(1)、(5)、(8)、(10)都是由原义(4)通过隐喻得到的。

义项(1)由其基本义项以隐喻机制从现实域向行为方式域投射得到的。“道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从某地到达另一目的地所需要的方式或途径,通过隐喻机制,这一原义投射到行为方式域中人们解决某一问题或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

义项(5)是由其基本义项通过隐喻机制从现实域向动作域投射得到的。前文中提到,“道路”的一个特点就是人们需要有行走或有其他努力的动作,因此“行进路线”便是通过隐喻机制投射出的引申义,体现了人们在道路上所需要做出的行走动作。

义项(8)是由其基本义项通过隐喻机制,从现实域向空间语投射得到的引申义。“道路”是有一定的方向的,因此通过隐喻机制投射到空间语得到该引申义项。同时义项(8)中“往某方向”是由引申义“某方向”通过隐喻机制,从空间域向动作域投射得到的引申义。

义项(10)是由其基本义项通过隐喻机制,从现实域向概念域投射得到的引申义,其依据是“道路”是有一段距离的。同时,义项(10)“时间段”也是由引申义“两点之间的距离”通过隐喻机制,从概念域向时间域投射而来的。

3.“wаy”中的转喻。

转喻是基于源域和靶域间喻底的邻近性,通过源域来映现、激活靶域的认知模式,其中源域和靶域属于同一认知域(张辉,杨波,83)。“way”的所有义项中,义项(6)、(7)、(9)、(11)是由转喻而来的引申义。

义项(6)是由其原义项“道路”转喻而来的,“小径;街道”都是属于“道路”范畴的,因此,该转喻投射可以理解为用整体代指部分,两者属于同一认知域。

义项(7)也是由其原义项转喻而来的,如“106HeadleyWay”就是用“way”来命名某条道路。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是由整体代指部分的转喻机制引申而来的义项。

义项(9)是由其基本义项通过转喻机制得到的引申义。入口是一条道路的组成部分,因此”出入通道;门口”该义项也可看作是由整体代指部分的转喻机制得到的引申义。

义项(11)是由其基本义项通过转喻机制得到的引申义。一个地区是一定有道路的,有时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划分了不同的地区地带。因此,该义项可以看是是由部分代指整体的转喻机制得到的引申义项。

4.“wаy”中的隐喻-转喻连续体。

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作用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一个词的引申义也不仅仅是从原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转喻得到的,也有可能是从某一引申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转喻得到的。从这一角度来说,一词多义现象中隐喻和转喻往往会形成一个连续体。除了上文提到了直接由原义通过隐喻机制或转喻机制得到的引申义外,义项(2)、(3)、(12)、(13)则都是隐喻-转喻连续体。

义项(2)“作风;风度;样子”是由引申义(1)“方式;方法”转喻而来的,因为不同的“方式;方法”会显示不同的“作风,风度”,根据突显原则,义项(2)是由义项(1)转喻而来的,而义项(1)又是由基本义项(4)隐喻而来的,因此义项(2)是一个隐喻-转喻连续体。

义项(3)“生活方式;习俗”是由引申义(2)“作风,风度,样子”转喻而来的。因为不同的“作风;风度;样子”可能会影响并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同样是根据突显原则,义项(3)是由义项(2)转喻而来,因此其也是隐喻-转喻连续体。

义项(12)“方面”也是有义项(1)“方式;方法”转喻而来的,多种“方式、方法”构成了事件的“形式、方面”,因此义项(12)也是隐喻-转喻连续体。

义项(13)“情况;状况”是由义项(12)“方面”转喻而来的,而事件的“情况;状况”则又由多个“形式、方面”组成,因此义项(12)也是隐喻-转喻连续体。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果:“way”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隐喻、转喻以及隐喻-转喻连续体所构成的。通过也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作用是相互交织的。

三、结束语

从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way 的一词多义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不仅受隐喻和转喻的影响,还有隐喻和转喻相互交织产生的作用,即隐喻-转喻连续体。其次,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的影响不仅存在于身体词汇或动词,在名词的一词多义中同样适用。最后,由于隐喻是连锁式结构,转喻是辐射式结构,“way”的一词多义则是连锁辐射式。

本文通过分析名词“way”中的隐喻和转喻,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和转喻对词义延伸或一词多义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其对于名词一词多义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缺。但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只分析了“way”一个名词个例。以后的研究可以将本文的结论延伸到更多的个例中或其他词性的一词多义现象中。

猜你喜欢
引申义多义源域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