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熊荒政思想浅析

2021-11-13 02:21崔光耀孙彦峰
黑龙江史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流民思想

崔光耀 孙彦峰

(1.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4)

明代属于自然灾害较为频发的朝代之一,灾害的发生对于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以朱熊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在对灾害的治理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荒政治理思想,明代中后期政治环境的衰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文化的变迁,又进一步影响了朱熊的荒政理念。

一、朱熊荒政思想形成背景

朱熊处于明代中后期,在英宗正统年间南直隶江阴地区编撰了《救荒活民补遗书》,在编撰著录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当时政治上的衰败、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心学的兴盛,也对朱熊的荒政理念起到了启发作用。

(一)政治环境的衰败

明代前期经历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经济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与发展,出现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等局面,综合国力日渐强盛。至于英宗时期,国家政治发展上从此走了下坡路,出现了朝政荒废、宦官专权的现象。王振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勾结内外官僚,专权八年,甚至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王振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替皇帝掌管内外奏章和文件,随着票拟制度的兴起,王振以此运用“批红”大权总揽朝政。如:“中官王振者,巧黠多智,得侍上,然太后严明,振不敢肆……上虽宠任振,终太后之世,无失政焉。太后崩,振始专横,三杨亦老谢事,张辅不敢自持,振遂颐指气使诸公卿,诸公卿望尘下拜,恐后也,国事皆自振出。”

在宦官专权的同时,明代英宗年间又出现了政治上的大转变——“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政局混乱。正如:“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此次事变,也是明代由盛转衰的重要分水岭。于谦的被杀,也是加剧英宗时期官场的腐败的原因之一,朝臣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政治斗争也更加残酷。

由于政治环境的腐败,明代中央荒政治理体系进一步走向衰败。伴随而来的是地方荒政建设上的兴起,地方也有较为宽松的治理空间,对于朱熊在救荒道路上的建树也创造了条件。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整体上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但在英宗时期,商品经济却出现了较大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部分江南地区还出现了近代社会经济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

英宗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耕种面积的扩大,农作物的增收,农业经济较为活跃。正统初年,全国运送粮食的总数为四百五十万石,其中被兑运的粮食有二百八十余万石,而被淮州,徐州,临洲,德州四所粮仓所支运走的粮食占到了粮食总数的三成到四成。此外,不仅仅是一般农作物的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大大增加。《明史》中曾记载:人民手中有田地五亩到十亩者,要将这些田地种上桑、麻、木棉等作物各半亩。十亩以上者,栽种这些作物的数量翻倍,也就是一亩。而在缴纳赋税的时候,麻每亩增收八两,木棉每亩征收四两。需缴纳赋税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国家主要的产棉地,也是国家中商品经济发展最繁荣之地,朱熊所处与南直隶江阴地区,同样也是商品经济极度繁荣地区,因此对于朱熊救荒理念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思想文化的变迁

明代中后期,社会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迁,政治上的衰败、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不平衡发展,导致了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往旧有的“程朱理学”逐渐动摇,王守仁的“心学”也在不断发展、传播。

王守仁在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理论基础上,创建了“心学”思想体系。王守仁反对旧有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他所倡导“心外无物”的客观唯心思想,认为“心”才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理论和实践环节中,王守仁所倡导“知行合一”,是说“行中有知,知中有行”,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此外,王守仁还倡导着“致良知”,认为并非古代圣贤所独有良知,人人都有良知,人们的生活行为,都是内心世界的体现。王守仁的心学思潮,给当时的社会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轰动,也为一些地方士大夫提供了新的思潮,朱熊也正是在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影响下,进行荒政治理。

二、朱熊的荒政实践

朱熊作为地方人士,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总结创造出了一系列荒政思想主张,在备荒仓储、水利建设、安辑流民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备荒仓储

朱熊在备荒仓储制度建设中,预备仓作为国家政府建设工程,在正常年间积极储粮,待到饥馑年间,再面向百姓,开仓济粮,以此拯救挣扎在生死饥饿线上的百姓。但预备仓的粮食发放并不是免费、无偿的,更多都是依靠“赈贷”手段进行发放。曾经有灾民因为灾荒饥饿窘困,借用预备仓的粮食,但又因为家里贫困却不能偿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就会酌情宽限还粮的时间,等到丰年的时候,在保证农民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依照当时借粮的数额收回粮食。由此可见,预备仓在英宗年间还是国家救灾恤患的重要工程。

此外,朱熊还提及到了建设“济农仓”的救荒主张。“济农仓”的设立目的同“预备仓”不同,济农仓的赈济对象主要是一方面要承担繁重的农耕劳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繁重的赋税徭役的农民。农民在缴纳赋税粮食时,经常遇到不可抗力的阻碍因素,经常造成巨大损失,导致农民的破产。以苏州、松江、常熟三府为例,这三个地区的田地虽然比较丰饶,但是农民生活却十分困苦。农民们不仅要春夏耕耘,还要时常修筑堤岸,疏浚河道,秋天征粮时更要承担着遭遇自然灾害与盗贼劫掠的风险,将粮食运到遥远的粮仓里去,粮食损失极多。济农仓正是为了接济此类农民才设立的。济农仓作为明代较为行之有效的预备仓储,在管理制度上也是较为完善。朱熊在济农仓管理上提出了“稽考则例”的建议,要准确记录下仓内各类粮食的收支情况,以备官府人员日后检查。

(二)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设施的修建对于荒政治理、恢复农业正常生产有着巨大作用,在荒政领域上也占据着重要作用。朱熊针对水利设施提及到了“洪武旧制,凡陂塘、堤岸,并要如旧整理,即于农闲时月用人修理……不许妄指无干之人搪塞”。由此可见,明代的水利救荒是配合仓储制度一同发挥功效的,也得到了国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

朱熊在地方水利工程实际建设时,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第一,在修建各处闸道沟渠时,首先要计算工程量,在农闲之际,召集劳工修理闸道沟渠。如遇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就先修理那些比较紧要的水利失修之处。第二,如果损坏的水利设施接近大江大河,且工程量浩大,就要召集所有劳动力同时修理,并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差异进行有机调配。第三,尽量保证所有的工程都可以坚固耐久。相关工作人员也要保证劳工不能消极怠工,从而影响到水利设施的质量。

(三)安辑流民措施

流民问题,是荒政领域上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威胁国家存亡的关键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流民暴动数不胜数。《明史》载:“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可见流民问题是明朝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流民问题,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赈济流民,挽救流民的生命,在百姓流亡的途中,要设立多种赈济的机构和设施。英宗时期的工部侍郎李新巡视河南时,看到了从山西到南阳郡的十万余流民,被当地官府抓捕的惨状。针对此事,英宗曾言道:饥民流徙并不是他们的本愿,有道德的人应该同情他们。现在地方官员却将流民驱除,使他们失去了家园,这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英宗表示要立即派遣官吏和布政使司相关人员,配合当地县官抚恤饥民,开仓赈粮,还要给他们安排居住的场所。

除了赈济流民,将流民遣返故里也是安辑流民的重要举措。宣德十年时,朝廷下诏表示,各处逃荒的百姓都被免除罪责,且特赦他们可以在当地录入户籍,缴纳粮食。国家此举的目的在于,让流民能够回归故里重新恢复农业生产,保障国家正常税收。灾民回归故里后,要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刚刚经历了重大灾害的冲击,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导致了强有力中央政府要给予农民一定的援助。一般的资助都是给予耕种种子、减免税收。在资助农民生产时,地方的豪绅富户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遇到官府无力进行赈济的情况,需要借助于地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富户。官府会在春天向富户借一石的种子,待到秋天收成时再还给其一石零一斗,或是向他们租借一天的牛去耕地,再还给富户三天的人工。由此看出,农民仍是以借贷的方式寻求地主的帮助,官府在其中发挥了衔接作用,且向地主租赁的利率与官府等同,对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要背负着缴纳国家封建债务的压力,这是对于农业生产不利的。为了让农民能够正常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朱熊倡导实施一系列的蠲免税粮的国家政策,以此来免除农民的债务忧愁,这对于灾后的赈济、安抚流民方面也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朱熊荒政思想特点

(一)重人伦、维礼教的思想特点

朱熊在他的社会救荒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对于封建人伦、儒家礼教的维护。他作为地方士人,心中怀揣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大夫理想。在救荒思想中即可看出,朱熊曾提到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的诏令:要求各地方官吏要对所管辖地方的鳏寡孤独人员核实清楚,对于那些本身存有一定粮食的人员,一切如旧。对于那些不能自理的弱势群体,政府每年要救济他们六石米。而对于那些有田却不能自己耕种的孤儿,当地官府要免除他们的差役,责令他们的亲戚收养,没有亲戚的就让邻里收养,不能使其无家可归。没有田地的孤儿,官府一年给予六石米,依旧是责令亲戚邻里收养。

除此之外,饥荒中走投无路的饥民们,也难免会走上卖儿卖女的道路。一方面是为了换取极少的生存物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为儿女谋一条生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家庭伦理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不到万不得已,百姓是不会决定舍弃子女的。在朱熊的救荒思想中,为了维护正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希望政府能够帮助百姓出资赎买子女。例如:“永乐十九年四月,诏曰,有被水旱缺食贫民,有司取勘赈济。又诏曰:各处军民人等,有因陪纳税粮马匹等项,将子女并田地产业卖与人者,官与给价赎还其子女,已成婚配不愿收赎者,听从其便。”朱熊在提倡政府出资帮助百姓赎买子女时,也会遇到特殊情况,对于那些已经成家成婚的子女,政府会听从其便,这样既是尽力维护了家庭关系,又是对于个人自由的尊重。

(二)“君贤臣明”的思想特点

朱熊在他的荒政思想中认为:皇帝作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在荒政治理中,大多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君主贤明,理政能力强,救荒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同样的,如果在地方直接治理灾荒的官吏们清廉,认真对待工作,也会发挥显著的救荒效果。由于朱熊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所以他认为自然灾害的频发大多都是君主过于昏庸,这是上天的感应,启示人间的君主要治国理政。作为皇帝,对待臣子臣民要始终保持着牵挂之心。“王者之养民犹乳母之于婴儿也,饥则哺之,饱则怡之,不令其有癫痫之扰,蚤虱蚊蚋不得干其肤,动静之间务获彼情,方为慈爱。苟饥而不乳,患而不恤,是岂为母者之意哉。”

朱熊认为,作为臣子在救荒的过程中,也能发挥着巨大作用。朱熊提出:“为臣当知事君之大体与当时之务急,随其势而驰张之,庶不困于民,而后朝廷之事可行。”臣子作为国家、君主的辅臣,要履行为皇帝出谋划策的责任与义务,还要懂得处理事务的轻重缓急,及时处理问题,帮助解决荒政治理问题。

猜你喜欢
流民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正德年间赣南地区社会动乱的原因初探
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英国16世纪圈地运动备受关注的原因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东晋初期的流民现象及其影响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明清景德镇流民与城市社会探析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流民和农民起义之关系及反思